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0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咳嗽反射差,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且不易排出,易引起肺部感染,导致机体缺氧,加重脑水肿,早期气管切开可改善脑缺氧状况,促使脑组织功能恢复[1].因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是否正确完善,会直接影响脑外伤患者抢救效果和愈后,是预防肺部感染、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的有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32.
笔者在药品检验中发现,一些药品生产企业擅自更改药品说明书和外包装印刷内容,与审批标准出入较大.常见有三种情况:一是变更、增加药品名称,二是扩大功能主治、适应症范围,三是更改规格、用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有的一个药品上述三种情况同时存在(详见表1),严重违反<药品管理法>和<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暂行),影响医疗单位、患者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标准体位图联合口诀宣教法对提高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体位摆放效果的影响。 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11~12月经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行ERCP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1月的72例设为对照组,12月75例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口头宣教方式进行ERCP体位摆放宣教,试验组采用标准体位图进行宣教,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体位摆放配合度及宣教至体位摆放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同时采用Likert量表调查试验组医护人员对标准体位图的评价及患者对宣教满意度的评价。 结果试验组患者体位摆放配合度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宣教至体位摆放完成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1.33%以上医护人员认为应用标准体位图可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体位准确性、缩短准备时间、提高服务质量、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其中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准备时间方面均得到100%的认可。92%以上患者认为提前看图示利于配合护士、图示容易理解,68%患者认为图片吸引力强、护理服务质量高。 结论应用标准体位图联合口诀进行ERCP体位摆放宣教,能明显提高患者配合度,缩短摆放时间,医护患评价及满意度高,利于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头皮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对开颅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开颅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n=60),头皮神经阻滞组(N组),地佐辛联合头皮神经阻滞组(S组)。N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于切皮前10 min采用0.5%罗哌卡因行眶上神经(2 mL)、耳颞神经(5 mL)、枕大神经(5 mL)、枕小神经(5 mL)神经阻滞;S组患者诱导前15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10 mg,切皮前10 min采用0.5%罗哌卡因行眶上神经(2 mL)、耳颞神经(5 mL)、枕大神经(5 mL)、枕小神经(5 mL)神经阻滞,分别记录2组患者清醒拔管后即刻(T1)、1 h (T2)、6 h (T3)、12 h (T4)、24 h (T5)及48 h (T6)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并于T1、T5、T6时点抽取动脉血测定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及皮质醇(Cor)浓度。结果:S组在T3、T4、T5及T6时点VAS评分低于N组(P<0.05),S组在T1、T5及T6时点E、NE及Cor浓度均低于N组(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头皮神经阻滞超前镇痛较单一头皮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更佳,能更好抑制应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双侧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技术治疗腰椎节段性滑脱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经验。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1月67例腰椎滑脱患者,行双侧TLIF减压与钉棒内固定术,并进行分析。评价标准:视觉模拟评价法(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影像学观察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体滑移距离及手术用时、出血量、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3~11个月,2例拒绝接受随访,2例随访中失去联系。滑脱角、椎体滑移距离、椎间隙高度均恢复良好,融合情况可。VAS评分:术前(8.59±0.91)分,术后1周(1.62±0.79)分,末次随访(1.09±0.49)分;ODI评分:术前(48.6±5.6)分,术后1周(13.5±2.3)分,末次随访(11.8±2.6)分。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TLIF对腰椎滑脱的治疗效果明显,对于恢复腰椎的稳定、缓解疼痛、功能改善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6.
目的 研究体外反搏对局部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的影响,进而探讨体外反搏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 设计了一个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的数学模型,在特定的空间坐标系下推导了描述血液脉动流的控制方程,给出了合适的边界条件,并设计了数值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雄性乳猪的颈动脉为对象,在体测量了动脉的几何参数及反搏前后心动周期内连续的流率、动脉内压和心电.通过将反搏前后的实测数据分别应用到文中建立的数学模型中进行求解.结果 得到了反搏前后心动周期里动脉模型内的多种重要的血流动力学量,包括血液流场、速度分布、壁面切应力(WSS)分布等.结论 体外反搏能有效提高心动周期内动脉的血流量、提高心动周期内尤其是舒张期的动脉内壁切应力水平及压力梯度、增加动脉局部狭窄段后端回流区的血液回流速度.这些改变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发展都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体外反搏对局部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的影响,进而探讨体外反搏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设计了一个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的数学模型,在特定的空间标系下推导了描述血液脉动流的控制方程,给出了合适的边界条件,并设计了数值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雄性乳猪的颈动脉为对象,在体测量了动脉的几何参数及反搏前后心动周期内连续的流率、动脉内压和心电。通过将反搏前后的实测数据分别应用到文中建立的数学模型中进行求解。结果得到了反搏前后心动周期里动脉模型内的多种重要的血流动力学量,包括血液流场、速度分布、壁山切应力(WSS)分布等。结论体外反搏能有效提高心动周期内动脉的血流量、提高心动周期内尤其是舒张期的动脉内壁切应力水平及压力梯度、增加动脉局部狭窄段后端回流区的血液回流速度。这些改变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发展都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同期行肝癌切除和脾切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12年4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2例肝细胞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同期施行肝癌切除和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19例,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3例。手术时间(249.63±40.90)min(182~340min),术中出血量(580.77±260.31)mL(200~1700)mL。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11例,肺内感染3例,肝断面感染3例,胆汁漏1例,切口感染2例,高胆红素血症3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2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第14天,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由术前的(3.19±1.59)×10^9/L和(53.96±18.94)×109/L升至(8.86±5.06)×10^9/L和(464.90±189.27)×10^9/L(|P〈0.05);术后红细胞计数变化不明显,甚至有轻度下降。结论对于肝细胞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选择合适的病例同期行肝癌切除和脾切除是安全可行的,而且脾切除有助于缓解脾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39.
4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病因为脑动脉瘤。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40例动脉瘤性SAH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动脉瘤性SAH的发病既有内在原因,亦有外在因素,结合临床看儿童时期发育缺陷起主要作用,而老年人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