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5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9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死亡患者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9例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6男,3女,大于65岁的6例,平均年龄61.66岁,从发病到死亡平均10.78天。5例患者有基础疾病其中2例为晚期肿瘤,1例糖尿病,1例高血压,1例慢支。8例患者有发热、咳嗽、全身不适,腹泻1例,8例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正常,5例患者血氧分压在入院时低于60mmHg,死亡前有肝功能异常和血小板降低分别有4例和5例。2例死于恶性肿瘤,3例突然死亡,4例死于呼吸衰竭。因此,年龄大于60岁,伴有基础疾病者死亡率较高;加强基础疾病治疗和护理以及强调卧床休息可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2.
<正>艾滋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报道我国首例艾滋病病例,揭开了我国艾滋病防治的序幕[中华内科杂志,1986,25(7):436]。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流行态势日趋严峻;截至2018年底,我国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约125万人。1996年国际上提出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极大改变了艾滋病病人的临床结局;然而,2003年我国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之前,  相似文献   
63.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肝损害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thy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疾病 ,当同时并发肝肾功能损害时 ,治疗上比较困难 ,我们曾遇到 1例合并严重肝损害的SLE ,现报告如下。患者 :男性 ,15岁。因肌痛 7个多月 ,发热、关节疼痛 3个月 ,于 2 0 0 1年 6月收入院。入院情况 :患者于 2 0 0 0年 11月无诱因出现肌痛 ,上楼、下蹲困难。 2 0 0 1年 3月起发热 ,体温 39℃ ,咽痛 ,4月在我院门诊发现双耳后、颈后、腋下淋巴结肿大 ,血白细胞 4 5× 10 9/L ,血红蛋白 10 0 g/L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38U/L ,乳酸脱氢酶 (LDH) 4 2 9U/L…  相似文献   
64.
抗HIV计划性间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艾滋病的最有效手段.在绝大多数患者尤其是初治患者中,HAART方案可以有效地抑制体内病毒的复制,进而重建其免疫系统,降低艾滋病病毒(HIV)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5.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HIV特异性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造成免疫系统功能进行性破坏,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相关肿瘤的发生。艾滋病已成为威胁全人类的重大传染病,从1981年美国报道第1例艾滋病到至今的25年间,艾滋病病毒在全世界迅速蔓延。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2006年12月的最新流行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现存HIV/AIDS患3950万例,仅2006年1年间,就有430万新感染病例,290万人死于艾滋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66.
艾滋病的免疫功能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太生 《传染病信息》2003,16(4):150-15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主要引起CL4~+ T细胞进行性减少,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最后导致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或肿瘤。1996年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艾滋病(AIDS)的免疫破坏是不可逆转的。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出现后,人们普遍接受了免疫能重建的观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AART治疗后HIV/AIDS患者的免疫力可以恢复,并能够对抗机会性感染。随着对AIDS发病机制和免疫病理的深入研究,一些新的治疗策略和手段纷纷涌现,其目标在于更快和更进一步的恢复机体免疫力,以预防机会性感染和增加HIV特异性免疫力。本文对近年艾滋病免疫重建研究的一些新治疗策略进行如下简述。 1 CD4~+细胞减少的机制和免疫重建艾滋病的最主要免疫病理是CD4~+ T细胞数量的减少。感染HIV后体内CD4~+ T细胞数量不断减少,这种减少一般分4期。第1期以CD4~+ T细胞数量短期内一过性迅速减少  相似文献   
67.
目的评估服药训练策略对中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0~48周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门诊2013—2014年进行初次ART的HIV/AIDS病人90例,按照就诊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服药训练策略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评价治疗期间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和病毒抑制情况。结果在干预12、24和48周时,干预组完全依从的病人占比达到97.73%、93.18%和95.45%,而对照组仅有58.14%、44.19%、72.09%的病人能够达到完全依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24和48周时,干预组的服药依从率分别为99.93%,99.81%和99.8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8.84%,98.31%和9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8周时干预组病人病毒抑制率97.73%,对照组为81.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药训练策略能够提高初始治疗HIV/AIDS病人48周内的服药依从性,从而进一步提高ART病毒抑制率。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患者(HIV/AIDS)外周血总淋巴细胞数(TLC)和CD4+ T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明确将TLC作为HIV/AIDS疾病进展监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诊疗中心诊治的未经抗病毒治疗的317例HIV/AIDS患者TLC和CD4+ T细胞计数之间的相关性,判断TLC代替CD4+ T计数<100×106/L,<200×106/L和<350×106/L的准确度和最佳临界值,计算各临界值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317例HIV/AIDS患者外周血TLC和CD4+T细胞计数[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单位为×106/L]分别为1300(1754,932)和242(384,86),二者呈显著正相关性(r=0.722,P<0.01).以TLC预测CD4+ T细胞计数<100×106/L,<200×106/L和<350×106/L具有较高准确度,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达到0.866、0.853和0.863(P均<0.01).随着TLC临界值取值的降低,敏感度逐渐减低,特异度则逐渐增大.结论 该研究结果为应用TLC作为监测HIV/AIDS初诊、初治患者疾病进展和确定抗病毒治疗时机的替代指标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出现颈动脉异常的发生情况和影响颈动脉异常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AIDS门诊规律随诊,并于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完善颈动脉超声检查的169例HIV感染/AIDS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44岁)和中老年(≥45岁),收集纳入患者的体格检查资料。统计学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单样本t检验。结果169例HIV感染/AIDS患者中,颈动脉异常40例(23.7%),颈动脉无异常129例(76.3%)。中老年[比值比(odds ratio,OR)=3.85,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1.54~9.65,P<0.01]、高血压(OR=6.24,95%CI 1.95~20.00,P<0.01)、高脂血症(OR=2.44,95%CI 1.00~5.93,P<0.05),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DR+CD8+/CD8+增高(OR=1.03,95%CI 1.01~1.06,P<0.05)可增加发生颈动脉异常的风险。HIV感染/AIDS患者中Ⅰ组(20~30岁)、Ⅱ组(31~40岁)、Ⅲ组(41~50岁)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ner medium film thickness,IMT)分别为(0.0610±0.0012)、(0.0629±0.0014)、(0.0656±0.0026)cm,分别厚于对照组的(0.051±0.003)、(0.056±0.004)、(0.063±0.002)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19、4.775、1.739,均P<0.05)。HIV感染/AIDS患者中A组(30~44岁)、B组(45~59岁)的颈总动脉IMT分别为(0.0626±0.0011)、(0.0723±0.0034)cm,分别厚于对照组的(0.052±0.011)、(0.064±0.01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20、3.012,均P<0.01)。结论相对年轻的HIV感染/AIDS患者较同龄HIV阴性人群发生颈动脉异常的概率更高,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更大。提示对于HIV感染/AIDS患者特别是青年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尽早发现异常并进行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70.
目的了解接受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1年以上的艾滋病患者焦虑或抑郁发生情况和人口学及临床学特点。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对118例艾滋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的艾滋病患者焦虑或抑郁发生率为45.76%,焦虑/抑郁的发病率分别为总调查人数的33.05%和34.75%;其人口学特点为女性、中年、低学历、离异患者焦虑或抑郁阳性率在总样本中比例高(P0.01或P0.05);临床特点为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延长其焦虑或抑郁发生率比例增高(P0.01);诊断未告知他人的患者比诊断主动自愿告知他人的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比例明显增高(P0.01)。结论长期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焦虑/抑郁比例较高,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护理人员应该提高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建议患者将诊断告知可以信赖的人,得到家庭和社会支持,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