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7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68篇
医药卫生   2048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91.
目的探索不同炮制方法对田基黄药材中总黄酮和鞣质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田基黄不同炮制品中总黄酮、鞣质的质量分数,并对其炮制品进行薄层色谱比较研究。结果田基黄酒炙和醋炙后,黄酮与鞣质的质量分数较其他炮制品高。结论本方法操作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田基黄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应用实时三平面组织同步显像技术评价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收缩不同步运动。资料与方法 50例正常人、25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及25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实时三平面组织同步显像技术测量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及收缩达峰速度(Vp),并得到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和12节段的最大、最小时间差值(Ts-diff)。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前壁心肌梗死组和下壁心肌梗死组Ts明显延长(P<0.05),前壁心肌梗死组前壁和前间隔Ts明显长于其他节段(P<0.05),下壁心肌梗死组下壁和后壁Ts明显长于其他节段(P<0.05)。②前壁心肌梗死组和下壁心肌梗死组Vp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③前壁心肌梗死组和下壁心肌梗死组不同步指数Ts-diff、Ts-SD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④左心室射血分数与Ts-diff、Ts-SD呈显著负相关(r=-0.652、-0.552,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左心室收缩功能损害及不同步运动,且两者呈显著负相关,三平面组织同步显像技术为准确地评价不同部位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及收缩不同步运动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3.
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腋窝淋巴结(ALN)转移是乳腺癌最主要的转移方式,其是判断预后和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决策最重要的指标。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是评估ALN状态最准确的方法,亦是造成上肢淋巴水肿、疼痛、感觉障碍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随着早期乳腺癌的增多,ALN阴性乳腺癌已占据一半以上,如对所有乳腺癌患者行ALND,将只有少部分患者受益,大部分患者接受了过度治疗。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是乳腺癌患者肿瘤细胞经淋巴结转移的首道屏障。历经数十年发展,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已成为乳腺癌患者ALN状态分期的标准程序,常用于确定乳腺癌治疗方式的选择。准确、快速的SLN术中诊断可以使SLN阴性的乳腺癌患者避免ALND,SLN阳性患者通过一次手术完成ALND,避免二次手术的费用负担和手术风险。术中检测SLN是否转移常用的病理学方法是冷冻切片和印片细胞学检查,这两种常规病理检测方法仅检测SLN的代表性切片,均存在敏感度较低、主观性、非标准化、检测的组织量少(远远低于5%)、没有统一诊断标准等缺点,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结果准确,操作简便的新型检测方法。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迅速发展,一步法核酸扩增(OSNA)是通过逆转录环介导的靶向细胞角蛋白19mRNA等温扩增法精确检测术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诊断方法。OSNA检测运作时间约30~40 min,在SLN检测分析中,OSNA的准确率、敏感度均优于常规病理学检测方法。术中快速定量可区分宏转移和微转移,指导手术方案,并且在检测SLN微转移时,OSNA也更胜一筹。笔者对OSNA检测在乳腺癌SLN转移中的进展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4.
摘要:目的:以湖北省两县为例分析各级公立医疗机构门诊处方合理用药情况,为促进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9~2020年湖北两个县级市16家公立医疗机构的门诊处方,共纳入5 938张,采用WHO/INRUD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分级别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结果:本研究抽样门诊处方A、B两县平均单张处方金额分别为90.99元、67.46元;A县平均单张处方药品数、激素处方率、注射剂处方率、抗菌药物处方率均高于B县(P<0.05),其中A县激素处方率、注射剂处方率、抗菌药物处方率超出WHO标准范围,B县注射剂处方率、抗菌药物处方率超出WHO标准,且抗菌药物联用率较高;A县的基本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B县(P<0.05)。结论:湖北省抽样两地区公立医疗机构门诊处方费用合理,A县基层及B县各级医疗机构存在不合理用药,A县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995.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方面发展较快,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从单胺递质、细胞因子、HPA轴、神经可塑性和细胞凋亡等这几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分析近年来有关肺癌中医辩证分型与某些指标表达的相关性,如细胞因子、免疫因子、骨桥蛋白、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等,客观的阐明了中医辩证的重要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对肺癌的诊治。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应用分碎器的腹腔镜子宫肌瘤手术后继发医源性寄生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9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7例寄生性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均有应用分碎器的腹腔镜子宫肌瘤手术史。发病年龄29~47岁,中位年龄38岁。2例表现为月经增多;1例自行触及下腹部包块;另4例无任何症状。本次发病距前次手术间隔4~8年,中位时间7年。寄生性平滑肌瘤均为多发,位于盆腹腔腹膜、肠系膜、大网膜、卵巢、阑尾、腹壁瘢痕,直径0.5~12 cm。切除后病理检查均为良性平滑肌瘤,伴有玻璃样变(2例)、梗死(2例)或黏液变性(2例)。术后随访9~161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1例复发。结论:寄生性平滑肌瘤可继发于应用分碎器的腹腔镜子宫肌瘤术后,经个体化的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病人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8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的治疗安全性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脑出血患者在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安全。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显著疗效且具有安全性,对脑出血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硅胶带部分直肌肌腹联结术同时联合内直肌后退术治疗重度高度近视眼固定性内下斜视 (MS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4月在空军军医 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单眼或双眼硅胶带联结上直肌颞侧1/2 和外直肌上1/2 部分肌腹且同时联合内 直肌后退术的重度MSF患者8例(12眼)。年龄30~80(53.8±15.6)岁;等效球镜度为-26.00~-13.50 (-20.41±4.12)D;B超测量眼轴长度26.34~35.30(30.16±2.51)mm。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3年。对 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内斜视、下斜视、眼球外转和上转受限程度改变,以及眼球脱位角度(AGD)的 改变。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8例(12眼)患者内斜度 由术前(+101±13)PD减为术后的(+3±5)PD,下斜视度由术前30(25,34)PD减为术后的0(0,0) PD,外转受限由术前的-5(-5,-5)降为术后的-2(-3,-1),上转受限由术前-5(-5,-5)降 为术后的-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完整的5例(8眼), AGD由术前的(185±28)°减为术后(12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6,P<0.001)。术前有代 偿头位患者3例,术后头位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有3例患者术眼有异物感,3周后消失。结论: 硅胶带上直肌和外直肌部分肌腹联结术联合内直肌后退术治疗重度MSF安全有效,可以显著矫正重 度内下斜视和改善眼球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