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9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评价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心脑血管预后的影响。方法:198例有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危险因素并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将有无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AS组)(120例)和对照组(78例),随访、比较2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应用Cox回归分析与心脑血管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基线时,AS组平均年龄大(P<0.001)、慢性肾病患者多(P<0.05)、冠心病患者多(P<0.001)、血清肌酐(Scr)水平高(P<0.05)、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平均值大(P<0.001)、颈总动脉内径(C-Di)较高(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较多(P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心电图表现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4 0 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 4组 :无ST T变化组、T波倒置组、ST段压低组和左束支传导阻滞组。给予强化药物和介入治疗。观察各组随访期 ( >1年 )内不良事件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复发入院 )的发生情况。结果 4 0 0例患者中 ,无ST T变化组 194例 ( 4 8.5 % ) ,T波倒置组 6 3例 ( 15 .7% ) ,ST段压低组 12 9例 ( 32 .2 % ) ,左束支传导阻滞组 14例 ( 3.5 % )。在平均 ( 17± 4 )个月 ( 12~ 2 2个月 )的随访中 ,ST段压低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0 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左室射血分数 (OR =0 .86 9,95 %CI :0 .82 1~ 0 .92 1,P =0 .0 0 1)、ST段压低 (OR =4 .6 4 8,95 %CI:1.0 39~ 2 0 .796 ,P =0 .0 4 4 4 )和年龄 (OR =1.12 5 ,95 %CI :1.0 2 0~1.2 39,P =0 .0 181)为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长期生存有关的预测因素。在ST段压低组中 ,ST段压低程度≥0 .2mm(P =0 .0 0 1)和存在ST段动态变化 (P =0 .0 36 )患者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 心电图表现可指导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危险分层 ,ST段压低提示患者预后不佳 ;ST段的压低程度和动态变化的监测可有助于此类患者的进一步危险分  相似文献   
43.
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术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方法:1999年7月~2000年12月连续491例冠心病患者完成选择性冠脉内支架术,其中:单支病变(甲组)250例,多支病变不完全重建(乙组)175例,多支病变完全重建(丙组)66例,比较各组支架术近期及远期结果。结果:甲、乙、丙3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5.6%、6.9%和9.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12±4.8)个月,随访率为92.3%。3组硝酸酯药物停用率(34.8%、31.9%和38.3%)、心功能改善率(54.3%、44.8%和50.O%)和再入院率(29.1%、38.0%和36.7%)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与甲组比较,乙组心绞痛复发率(55.2%:39.1%)和心脏事件发生率(28.8%:17.8%)增高(均P<0.05),与甲组上述指标比较,丙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冠脉内支架术安全,远期预后良好,病变血管完全血管重建则远期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测定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CR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药物洗脱支架对这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临床远期预后的作用.方法 97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管腔内径减少>50%)中,516例合并肾功能不全(CRI组),457例肾功能正常(对照组).记录两组基础临床和造影情况,每例均接受PCI治疗和术后临床随访.结果 CRI组高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但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CRI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C型)明显多于对照组.平均17个月随访结果显示,CRI组总病死率高于对照组(6.2%和3.3%,P<0.05).亚组分析显示,CRI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病死率低于普通支架(4.1%和8.5%,P<0.05).结论 CRI患者通常冠状动脉病变严重,PCI后病死率明显增加,但药物洗脱支架较普通支架显著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45.
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对无再流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直接支架术对术后无再流的影响。方法 包括 12 7例接受冠脉内直接支架术的患者 (直接支架组 )和一般情况匹配的 12 7例球囊扩张后行冠脉支架术的患者 (常规支架组 ) ,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即刻和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直接支架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较轻 (82 %± 6 %和 87%± 11% ,P <0 0 5 ) ,支架置入术最终扩张压力明显增高 [(15± 5 )atm和 (12± 3)atm ,P <0 0 5 ],11例 (8 7% )支架置入后发生无血流现象 [常规支架组18例 (14 2 % ) ,P =0 17]。随访期两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但无血流组患者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 (4 8%和 8% ,P =0 0 0 1)。结论 冠脉内直接支架或常规支架术对术后无血流现象发生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初次冠脉支架术后发生无血流现象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6.
老年女性冠心病与血清性激素和尿酸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冠心病与血清性激素和尿酸之间的关系。方法  115例绝经后女性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 (6 0例 )和对照组 (5 5例 ) ,比较两组血清性激素和尿酸水平及其与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应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两组雌二醇、孕激素及雄激素水平无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 ,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病与年龄、血清尿酸及糖尿病显著相关。 3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尿酸浓度显著高于单支及 2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结论 血清尿酸升高是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 ,并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而性激素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减退患者临床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根据基础肾小球滤过率(GFR)将连续543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3组:GFR>90ml/(min·173m~2)200例为肾功能正常组,GFR 60~89ml/(min·173m~2) 193例为轻度减退组,GFR<60ml/(min·173m~2)150例为严重减退组。比较各组的临床特点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轻度或严重肾功能减退组患者年龄较大。严重减退组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27.3%对16.0%对13.0%,P<0.05)和高血压(75.3%对73.6%对63.5%,P<0.05)明显高于正常肾功能和轻度减退组。严重减退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70%对44.5%对45.1%,P<0.05)增高,且多支血管病变较轻度减退组明显增多。各组冠状动脉病变均以左前降支为多见,但随肾功能减退严重性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增高。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与性别、年龄、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肾功能减退显著相关。结论:慢性肾功能减退可能是决定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及其严重性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8.
目的:前瞻性评价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室功能及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将145例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73例)和对照组(72例)。比较2组基础临床情况、冠脉造影和PCI结果、住院期及术后第90天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发生率。结果:2组基础临床情况、冠脉造影及PCI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住院期的EDV、ESV、LVEF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P>0.05[(134±28)ml∶(146±46)ml]、P<0.05[(67±17)ml∶(81±36)ml]、P<0.05[(49±7)∶(45±9)%];术后第90天的EDV、ESV、LVEF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P>0.05[(147±31)∶(158±62)ml]、P<0.05[(61±20)∶(79±41)ml]、P<0.01[(58±8)∶(51±9)%]。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及术后第90天MACE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分别为5.5%∶15.3%及6.8%∶1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替罗非班治疗(OR=0.76,P<0.05)、年龄<65岁(OR=0.83,P<0.01)、住院期LVEF≥0.5(OR=0.49,P<0.05)是降低术后MACE发生率的主要决定因素。结论: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能显著改善住院期和术后左室收缩功能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9.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期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后期死亡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 :747例冠心病患者完成选择性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并得到随访。记录患者随访期内死亡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 (19 0± 7 8)个月 (6~ 42个月 )。随访期内 ,病死 43例 (5 8% ) ,其中心血管病死亡 2 7例 (3 6% ) :猝死 12例 ,心肌梗死 6例 ,心力衰竭 4例 ,卒中 2例 ,休克 1例 ,外科血运重建失败死亡 2例。多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 80岁〔风险比值 (OR) =3 0 5 ,95 %可信限 (95 %CI) 1 2 7~ 7 3 4,P =0 0 13 )、血清肌酐升高 (OR =2 79,95 %CI 1 44~ 5 40 ,P =0 0 0 2 )、糖尿病 (OR =2 91,95 %CI 1 48~ 5 71,P =0 0 0 2 )和心肌梗死 (OR =1 2 7,95 %CI 1 0 2~ 1 5 8,P =0 0 3 5 )为后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猝死是选择性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期心血管死亡的主要原因 ,年龄≥ 80岁、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心肌梗死是后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全面评价和术后积极治疗对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1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2014年6月23日上午9:07因剧烈胸痛伴呼吸困难、大汗淋漓90 min来院急诊。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和既往心血管疾病史,有吸烟史30余年。查体:一般状态可,对答切题,心率76次/min,窦性心律,血压96/58 mm Hg(1 mm Hg=0.133 k Pa),两肺少量湿啰音,未见颈静脉怒张及下肢浮肿。心电图示:V1~V6、Ⅰ、a VL导联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