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61.
宋乃光 《北京中医》2006,25(2):109-111
2 疫病病因 上古时代有专门祈祷、诅咒、驱鬼、逐疫的巫师,那时人们认为传染病的到来是鬼神在操纵。自《内经》始。人们对传染病之病因有了科学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学对疫病病因的认识总的来说为以下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2.
《温病条辨》阳明温病下之不通五方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是《温病条辨》活用仲景承气法的典范,它们的创立,提升了下法在急性热病治疗中的地位,也为现代临床治疗腑实证和与之有关的疾病,提供了可供直接利用和辨证思路上的宝贵借鉴。并对阳明温病下之不通五证和五方进行了理论和应用上的阐发。  相似文献   
63.
时病是指发生在四时的外感病,正如雷少逸《时病论》所说,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时病发热多处在四时外感热病的早中期阶段,此时如能及时把握时机,正确辨证用药,则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祛邪退热、保全正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64.
65.
66.
65例非典型肺炎中医证候及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观察 6 5例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症状基础上 ,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将SARS命名为肺瘟疫 ;疫疠之气、湿热之邪为致病之因 ;肺气郁闭为病变关键 ;首发气分 ,易入营血 ,逆传心包 ;湿浊瘀阻、气阴亏虚为病变结果。高热期邪热炽盛突出 ,喘憋期湿浊闭肺突出 ,后期气阴亏虚突出 ,标本虚实中各有侧重。由于西医使用大量激素治疗该病 ,所以即使在该病的恢复期 ,许多患者也表现出热盛湿阻的证候 ,故治疗时应强调在固护气阴的基础上注意清热宣肺、化浊通络。  相似文献   
67.
中医药防治急性传染病有悠久的历史。《素问·刺法论》说 :“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 ,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疫”就是传染病 ,主要是急性传染病。中医学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与原有的传染病和新出现的传染病作斗争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防治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明清年间温病学说形成 ,中医学防治急性传染病的学术体系更加成熟。然而 ,近数十年来随着西医学的传入 ,抗生素的普遍使用 ,对病原体多实行直接杀灭的针对性治疗 ,使得中医学在急性传染性疾病和其他重大疾病的治疗上退于二线 ,或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但有识之士早就指出 ,西医不可能…  相似文献   
68.
近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善用阴阳辨证治疗临床疑难杂症,并提倡调和阴阳的治法是外科治疗的根本。究其学术渊源,明清以来多部医籍中提到阴阳辨证对痈肿疮疔的辨治的重要性,其中以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为外科重阴阳辨证的代表。因此阴阳学说和阴阳辨证不但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在中医的皮外科中对临床识病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9.
探寻赵炳南中医皮肤科整体观学术思想的渊源,并分析赵炳南中医皮肤科整体观的学术思想特点。《内经》所论述的整体观思想是赵炳南整体观的根本渊源。明清时期皮外科学名著中均具有丰富的整体观思想,是其最重要源泉所在。整体观这一指导思想贯穿赵炳南诊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0.
我国现代著名温病学家赵绍琴教授(1918~2001),以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享誉京城60余年,执教北京中医药大学40余年.先生口传心授,精心培养后学,桃李满天下;一生笔耕不掇,著作等身.这位国家级大师的辞世,是我国中医药学界的巨大损失.笔者有幸添列门墙,师恩如山,惟有将先生学术经验发扬光大,承先继志,造福人民,以报师恩于万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