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医药卫生   6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为了了解孕妇产前心脏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及早处理,确保母婴安全。现将我院产前检查有心电图记录的2329例受检者心电图进行回顾分析,以便防治相关并发症,达到安全分娩。  相似文献   
612.
目的:分析评价应用导管介入技术治疗子宫肌瘤和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例子宫肌瘤、13例宫颈癌皆经一侧股动脉入路,行两侧子宫动脉插管,对肌瘤者分别选择KMG、PVA微球或碘化油+平阳霉素乳剂,栓塞阻断其血供;宫颈癌者应用明胶海绵颗粒+抗癌药物行手术前灌注栓塞辅助治疗。结果:19例子宫肌瘤、13例宫颈癌共64支子宫动脉均插管成功并栓塞,同时对宫颈癌行双侧髂内动脉和子宫动脉抗癌药物灌注,19例子宫肌瘤经3~12个月随访,平均瘤体缩小率59.4%,多发者中的部分小肌瘤消失,1例坏死脱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3例宫颈癌介入治疗3周后手术切除顺利,标本组织学示癌巢趋向消失,周边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宫颈恢复正常,其中2例癌组织消失,本组32例介入治疗后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子宫肌瘤安全、微创且疗效肯定;对宫颈癌术前介入可有效提高手术切除率和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13.
通过成功治愈内孕合并宫外孕患者1例的经验总结,提示在临床中,针对此类患者应密切关注其临床表现,积极行急诊手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将245例经确诊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23例和对照组122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和常规的治疗与护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3%和7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可以提高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15.
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护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45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23例和对照组122例,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和护理。2周后进行临床疗效、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健康教育达标率、患者满意度的比较。结果:两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临床疗效、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健康教育达标率、患者满意度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应用较常规治疗和护理更有效。  相似文献   
616.
总结36例胃大部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经验.认为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及心理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术中医护密切配合,观察患者有无血糖的变化,及时监护是治疗成功的核心;术后加强基础护理、预防感染、电解质紊乱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确保了胃大部手术治疗的良好效果,患者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617.
目的: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剖宫产术中大出血输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11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4例剖宫产术中出血量≥1 000 mL且进行了成分输血的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输血指导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28)和TEG组(n=36)。对照组根据出血量、简易试管法结果及结合医生经验和输血指南指导凝血物质输注,TEG组则根据术中间断TEG检测结果指导凝血物质输注。比较两组产妇术前和术毕凝血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血制品输注量、术后ICU住院时长和术后总住院时长。结果:两组术前和术毕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术中出血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纤维蛋白原输注量、术后ICU住院时长和术后总住院时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术中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的输注量分别为(555.8±152.2)mL、(3.11±0.65)U、(2.88±0.61)U,少于对照组的(671.3±174.0)mL、(3.92±0.82)U、(3.73...  相似文献   
618.
目的:通过一站式头颈CTA及全脑CTP灌注成像同步研究颈动脉斑块面积占比对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5例经超声确认的颈动脉斑块患者及10例正常受试者的头颈CTA及全脑CTP灌注数据,经过专业后处理软件测量及统计颈动脉斑块面积占比及全脑CTP灌注参数(包括平均血容量、平均血流量、平均达峰时间及平均通过时间),按照颈动脉斑块占比程度分组后与脑灌注参数同步进行分析。结果:颈动脉面积占比<30%,其同侧各个脑区的rCBV、rCBF、rTTP及r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占比≥30%且<50%,其同侧各个脑区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侧内侧颞叶、纹状体及海马rCBF轻度减低,同侧岛叶、内侧颞叶、纹状体、海马rTTP及rMTT轻度延长;颈动脉斑块占比50%~70%,其同侧脑区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侧岛叶、内侧颞叶、纹状体、海马及眶额区rCBF轻度减低,同侧岛叶、内侧颞叶、纹状体、海马、眶额区、前顶叶rTTP及rMTT轻度延长;颈动脉斑块占比超过70%,其同侧脑区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侧岛叶、内侧颞叶、纹状体、海马、眶额区、前顶叶及中央前回rCBF轻度...  相似文献   
619.
<正>术后疲劳综合征(postoperative fatigue syndrome,POFS)是术后恢复期普遍和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睡眠时间紊乱,注意力不集中,行为与思维缺乏主动性,或反复发作的疲劳和躯体疼痛、失眠、情绪抑郁和免疫功能异常等[1]。目前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ambulator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LC)作为相对成熟的术式,符合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国内日间病房逐步推广应用[2]。ALC患者通常存在出现POFS,  相似文献   
620.
目的 利用流通池模拟难溶性药物米拉贝隆缓释制剂的溶出,建立米拉贝隆体内和体外的相关性(IVIVC)模型,开发具有预测能力的体外溶出方法。方法 经Loo-Riegelman法对三种不同释放速率制剂的体内血药浓度进行反卷积分获得相应的累积吸收百分数(Fabs%),建立体外溶出目标曲线。以纯水为试验介质,流速4.0 mL·min-1的试验条件下进行制剂R(贝坦利?,50 mg)和制剂T1、T2(50 mg)的溶出试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溶出度,梯形面积法获得制剂的累积溶出百分数(Fdiss%)。结果建立了米拉贝隆缓释制剂体内累积吸收与体外溶出度之间的A级IVIVC(回归系数大于0.9),制剂的外部预测误差在规定范围内。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米拉贝隆缓释制剂IVIVC模型经验证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该方法拥有的良好区分力及线性模型也可以为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