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8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从教材、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学生特点及教学方法 5个方面分析中医院校人体发育学教学现状,探讨改善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康复治疗学人才。  相似文献   
62.
目的:结合现代文献的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案评估,完善具有证据推荐强度的针灸治疗方案,便于临床医师在临证治疗时有据可循。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文献研究方式,检索中文数据库1996~2016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进行归纳。结果: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选取腧穴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最多;排名前3位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是:足三里、天枢、公孙;特定穴选取以下合穴、合穴及背俞穴最佳。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良好疗效与循经取穴及相关经络特定穴的使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3.
【目的】全面挖掘剖析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内穴位埋线治疗疼痛领域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方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到2022年6月收集的有关穴位埋线治疗疼痛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对纳入文献的作者、关键词、机构通过Citespace的特定算法进行科学化分析,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319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穴位埋线治疗疼痛领域的发文量大体呈上升趋势,各作者发文量偏少,研究团队之间缺乏合作,主要机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形成10个关键词聚类,研究热点疾病主要为混合痔、术后疼痛、腰腿痛与痛经等,主要干预措施为单纯穴位埋线以及穴位埋线与其它针灸疗法的使用联合,主要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结论】穴位埋线治疗疼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需要深化临床研究,加强机制研究,重视穴位埋线与其它中医方法的联合使用,关注不同线体材料研究。  相似文献   
64.
三伏灸临床应用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三伏灸的源流及目前的研究、运用情况,提出可从施灸时间、施灸部位、药物及剂型及适宜病症4个方面进行拓展,以更好、更广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兔脂联素(A D P N)、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兔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阿托伐他汀组,每组8只。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喂养以制作高脂血症模型。各组予相应方法干预。HE染色比较各组兔腹主动脉管壁结构,检测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DPN、MMP-3含量。结果:正常组主动脉壁结构各层清晰,模型组内膜增厚,泡沫细胞聚集,两治疗组内膜稍增厚,内壁较平整。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兔血清LDL-C、TG、TC、TNF-α、MMP-3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ADPN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两治疗组血清LDL-C、TG、TC、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P<0.01),ADPN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隔药饼灸组血清MMP-3水平显著下降(P<0.01)。血清LDL-C、TG、TC、TNF-α水平与MMP-3含量呈正相关,与ADPN含量呈负相关(P...  相似文献   
66.
灸疗,是与汤药、针刺并重的中医药三大治法之一。施灸材料在古代医籍中的记载丰富多样,但因艾具温通特性显著、来源广泛、炮制简单与操作性强的特点,而其他施灸材料由于自身的某些缺陷,致使流传至今并在临床广泛运用的主要是艾。  相似文献   
6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在收集针灸治疗FD的古代文献基础上,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古代针灸治疗FD的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结果: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提炼出针灸治疗FD的常用腧穴与腧穴配伍、腧穴分部规律以及经络、特定穴运用规律。结论:数据挖掘方法运用于针灸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的分析是可行的,结果分析反映循经取穴是古代针灸治疗FD选穴基础,特定穴是处方的组成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68.
偏头痛是一种普遍、慢性、多因素的神经血管机能紊乱病症。为了揭示偏头痛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特征,近年来学者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对偏头痛进行了脑功能和脑结构两个方面的研究,但是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本文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脑部结构变化和静息态脑功能连接异常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讨论功能异常和结构异常的依赖关系。最后总结了基于MRI的偏头痛研究成果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机制。方法 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即正常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直接灸组、辛伐他汀组。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待造模成功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四组均予以相应干预,每天1次,连续干预4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兔血清中TNF-a、IFN-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直接灸组、辛伐他汀组血清TNF-α、IFNγ的含量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直接灸组、辛伐他汀组、隔药饼灸组中血清TNF-α、IFNγ的含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隔药饼灸组与正常组相比较,隔药饼灸组的血清IFNγ含量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与正常组相比含量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清相关炎性因子TNF-α、IFN-γ的影响是隔药饼灸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0.
提炼并分析针灸治疗高脂血症选穴用经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检索主要中英文数据库,纳入有明确选穴的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治疗高脂血症选穴用经的特点和规律.发现高脂血症针灸处方的选穴以特定穴为主,选穴频次居于前5位的依次为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和天枢;高脂血症针灸处方的用经包括10条经脉,选用经脉频次较高的为胃经、脾经、任脉、膀胱经和心包经;高脂血症的针灸处方以胃经、脾经、任脉、膀胱经和心包经的特定穴为主.高脂血症的针灸处方体现了“从脾论治、循脾胃经取穴、远近结合”“调整脏腑虚实、辨证取穴、前后结合”和“辨症取穴”的选穴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