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30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最早发现于1857年,但其临床特征直到1950年才开始得到充分认识。目前PBC被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展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具有高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它的发生和发展与环境因素及个体易感性密切相关,最高发病率为400/百万人。PBC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其中90%~95%为女性,大部分集中在30~70岁之间,儿童少见。在美国,PBC患者的10a生存率估计为59%,而在全球人口中相应的生存率为81%。  相似文献   
102.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种罕见的伴性隐性遗传病,在我国发病率很低,现报导1家族如下.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阿替普酶组(n=94)与对照组(n=94),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行常规治疗,阿替普酶组行常规治疗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观察两组PS(P选择素)、hs-CRP(超敏C-反应蛋白)、IL-1(白介素-1)、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大脑主要动脉血液流动速度、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6h、24h、7d、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d后,阿替普酶组PS、hs-CRP、IL-1、IL-6、IL-8、TNF-α等血清炎性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0.05),阿替普酶组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h、24h、7d、14d,阿替普酶组NIHSS低于对照组(P<0.05)。阿替普酶组总有效率(95.74%)高于对照组(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可有效调节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促进脑部血流,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4.
随着康复产业的发展,对康复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为了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发挥中医院校特色,本文基于对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青年教师思想状况的调查,了解和掌握青年教师思想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了当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措施。通过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中医得以传承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人才提供有利保证。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自发性癫痫大鼠皮质、海马中谷氨酸转运体-1(GLT-1)、兴奋性氨基酸载体-1(EAAC-1)的转录、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选取自发性癫痫Wistar大鼠(癫痫组)和正常Wistar大鼠(正常组)各10只,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2组大鼠皮质、海马中GLT-1、EAAC1 m RNA转录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2组大鼠皮质、海马中GLT-1、EAAC-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癫痫组大鼠皮质中EAAC-1 m RNA相对灰度值为(0.67±0.21),明显低于正常组大鼠的(1.54±0.38)(P0.01);2组大鼠皮质中GLT-1 m RNA和海马中GLT-1 m RNA、EAAC-1 m RNA相对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大鼠皮质中EAAC-1、GLT-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对灰度值分别为(72.6±8.7)和(103.7±12.6),显著低于正常组大鼠的(116.5±15.1)和(139.5±14.2)(P0.01);癫痫组大鼠海马中GLT-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对灰度值(196.7±23.5)明显的高于正常组大鼠的(145.5±19.7)(P0.01);2组大鼠海马中EAAC-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对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癫痫大鼠皮质中GLT-1、EAAC-1表达水平下调可能与癫痫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刘爱东教授治疗心悸病的用药经验进行数据挖掘.方法 搜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刘爱东教授门诊诊断为心悸的中药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结果 共筛选出178首处方,含有139种药物,挖掘出高频(频次≥25)药物27味,性味以甘温类为主,高频药物组合30对,含有12味中药,临床常用核心处方为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化裁.结论 刘爱东教授认为心悸病机以气虚、血虚、阴虚为主,临床上气血亏虚、气阴两虚型最为常见,治以益气健脾养血、益气养阴生津,兼以活血化瘀、理气健脾.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建立食品中化学物的高端暴露膳食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基于人体仅可能同时有2~3种食物的消费量达到人群较高水平的假设,提出计算多种食物来源的食物化学物高端暴露量的膳食模型.采用2011年全国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数据库中铅、镉、汞含量数据(样本量分别为45 832、43 862和25 243份)和2002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中各类食物消费量数据,以半概率分布模型为参考,对模型的重要参数进行选择,并以2010年监测的8种化学污染物在各类食品中的含量数据进行验证.结果 在第90、95、97.5百分位数高端暴露水平下,当分别采用7、12、20、30种食物分类时,含有两个高暴露食物的模型(2+x模型)输出结果与半概率分布模型输出结果(参考值)的相对偏离度均<0;含3个高暴露食物的模型(3+x模型)输出结果的相对偏离度均>0,但均在±20%之间.进一步对模型进行验证表明,8种不同化学污染物通过3+x模型得到的结果均接近和(或)高于半概率分布模型的结果,相对偏离度在-5%~ 25%之间.结论 3+x高端暴露模型可兼顾暴露评估模型对准确性和保守性的要求,能可靠地对多种食物来源的化学物的高端暴露量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为了研究MMP-13蛋白在瘢痕形成的作用,我们构建MMP-13基因真核重组表达质粒,检测并鉴定了MMP-13基因在转染了重组质粒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中的表达。方法通过RT-PCR方法将MMP-13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其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MMP-13,基因测序鉴定。重组质粒以阳离子脂质体2000介导转染HaCat细胞,RT-PCR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外源蛋白的表达。以明胶酶谱法和MTT法分别检测MMP-13的活性以及其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通过RT-PCR检测到MMP-13基因在重组质粒转染后的HaCat细胞中大量表达,以间接免疫荧光反应和Western blot可检测到MMP-13蛋白在在重组质粒转染后的HaCat细胞中呈阳性,明胶酶谱法和MTT法检测显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MMP-13表达的MMP-13蛋白具有活性,并且可以抑制HaCat细胞的增殖。结论构建的重组质粒pcDNA3.1(+)/MMP-13能在Hacat细胞中表达活性蛋白MMP-13,并可以抑制HaCat细胞的增殖,这为研究MMP-13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从而为瘢痕治疗提供有效靶标。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影响,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与对照组(68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帕利哌酮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IL-1β和TNF-α试剂合均购自安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 ISA法)进行检测,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变化,比较其差异。结果治疗1,2,4,8周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3775、2.7594、3.0347和3.1969(P<0.05或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血清IL-1β和TNF-α的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后的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帕利哌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明显,对血清中IL-1β和TNF-α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合并应激性血糖升高(SH)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住院期间及四年预后。方法入选327例ACS患者于入院即刻测定静脉血糖,依血糖水平及病史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试验组151例,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既往无糖尿病史,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未诊为糖尿病及糖代谢异常。对照组176例,为血糖水平空腹<6.1mmol/L,随机血糖<7.8mmol/L,既往无明确糖尿病史,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未诊为糖尿病及糖代谢异常。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提示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PCI治疗成功率、并发症、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四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病率、病死率。结果患者资料中的一般临床情况在年龄、性别、吸烟、病史方面无差异,试验组较对照组血甘油三酯升高[(1.90±0.19)mmol/Lvs.(1.70±0.37)mmol/L,t=5.60,P=0.00],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53.44±9.44)%vs.(55.68±8.41)%,t=2.26,P=0.02]。两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行PCI治疗成功率试验组与对照组(97.35%vs.98.30%,χ2=0.34,P=0.5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2型病变数试验组高于对照组(49.01%vs.26.70%,χ2=17.34,P=0.00),A型病变数对照组高于试验组(17.61%vs.4.64%,χ2=13.33,P=0.00)。冠状动脉病变置入支架相对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73.46%vs.65.05%,χ2=6.48,P=0.01)。随访两组患者四年,住院期间两组心脏事件发生概率(3.31%vs.2.27%,χ2=0.05,P=0.82)无统计学差异,在出院后至12个月时,试验组心脏事件发生的区间概率明显升高[16.11%vs.5.75%,RR=2.80(95%CI:1.32~5.93),χ2=7.23,P=0.00]。在12个月后至48个月的中、长期随访中,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的区间概率无统计学差异。至随访结束时,试验组累积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增多[26.12%vs.11.66%,RR=2.24(95%CI:1.28~3.91),χ2=8.02,P=0.00]。试验组较对照组再发心肌梗死及缺血性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增加,对照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以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力衰竭多见。两组心因性病死率无显著差异。校正血脂因素后SH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OR为2.019,95%CI:1.059~3.850,P=0.033。各区间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总病死率比较(9.27%vs.3.98%,χ2=3.79,P=0.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H的ACS患者行PCI治疗后12个月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SH对中、长期预后无影响。SH是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