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速碧林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速碧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对24例确诊的DIC患者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予以速碧林0.4ml(3800IU AXa)日二次皮下注射,观察出血状况及凝血四项、D-二聚体、3P试验、血小板等指标。结果:治愈16例,显效4例,无效(死亡)4例,总有效率82%。结论:速碧林治疗DIC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B淋巴细胞在抗CD45RB抗体诱导的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抗CD45RB抗体对BALB/c裸鼠进行预处理后制备脾脏单细胞悬液,与BALB/c小鼠T淋巴细胞和C57BL/6小鼠脾细胞混合培养,流式细胞术分析Th1、Th2、Treg和Tm淋巴细胞。以B6.μMT-/-小鼠为受体、BALB/c小鼠为供体建立皮肤移植模型,移植后向受体鼠腹腔注射抗CD45RB单抗,监测脾淋巴细胞CD3+CD45RBhi细胞比例。在混合淋巴培养过程中加入抗CD45RB单抗,分离B细胞,建立以BALB/c小鼠为供体、B6.μMT-/-小鼠为受体的心脏移植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B细胞给B6.μMT-/-小鼠,观察受体鼠生存期和B细胞分布。结果: 在裸鼠体内用抗CD45RB抗体处理过的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时,可使Treg和Th2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h1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Tm细胞无明显变化。在体内B淋巴细胞缺失的情况下,抗CD45RB抗体依然能够降低T细胞表面CD45RB的表达,与对照组B淋巴细胞存在组相比,抗CD45RB抗体对T淋巴细胞表面CD45RB下调更为快速,但最终CD3+CD45RBhi T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体外抗CD45RB抗体处理过的B淋巴细胞可以延长受体鼠的生存时间。B6.μMT-/-鼠在接受抗CD45RB抗体处理的B细胞并进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后,B细胞可向胸腺迁移。结论: 在抗CD45RB抗体诱导的免疫耐受中,B淋巴细胞可能通过介导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在中枢耐受中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仅靠B淋巴细胞无法形成完全耐受。  相似文献   
43.
苦参碱(Mat)是豆科植物苦参(soohora flavescens)、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广豆根(sophoratonkinensis)等中草药的活性成分,是苦参碱类生物碱的代表,其化学式为C15H20N20,属于四环的噻嗪啶类,分子骨架可看作2个喹嗪啶的杂体^[1]。  相似文献   
44.
背景:近年来大量研究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后可以改善糖尿病鼠的高血糖状态,但相关的机制尚不明确且存在一些争议。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糖尿病大鼠胰腺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糖尿病大鼠胰腺包膜下,血糖仪监测血糖,RT-PCR动态检测受体鼠胰腺组织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中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胰腺组织中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和胰岛素共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阳性胰腺组织细胞的细胞周期和DNA倍性。结果与结论:胰腺包膜下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有效降低糖尿病鼠血糖;Nestin、Nkx 2.2的表达分别在移植后1,3周到达峰值,Pax 4和Ngn 3的表达在移植后4周到达峰值,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表达至移植后12周到达峰值,PDX-1的表达在8周时达到峰值并维持至12周;免疫荧光染色发现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和胰岛素共表达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的胰腺组织细胞中处于S+G2/M期的细胞增加,细胞核型未见多倍体或非整倍体细胞。提示在胰腺微环境中,植入糖尿病鼠胰腺局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基因调控下向胰岛β样细胞发生横向转分化,而非细胞融合获得β细胞的功能表型。  相似文献   
45.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全世界每30秒就有一人死于肺癌,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近16年中以每年11.9%递增,已成为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早期诊断水平有限,非小细胞肺癌确诊时70%~80%病例已属于Ⅲ期、Ⅳ期,丧失手术根治机会。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综合治疗模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46.
目的:通过对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胰岛样细胞与天然胰岛细胞进行免疫原性比较,了解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及转分化胰岛样细胞的免疫学特性.方法: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胰岛样细胞和天然胰岛在体外与淋巴细胞共培养,检测淋巴细胞MHCⅠ、MHCⅡ抗原决定簇,IFN-γ和IL-2、IL-4水平.将三组细胞分别植入到大鼠糖尿病模型皮下,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MHCⅠ、MHCⅡ表达、ELISA检测IL-2、IL-4水平和机体对其反应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三组细胞与淋巴细胞共培养,MHCⅠ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MHCⅡ的表达胰岛样细胞(29.5%±3.1%)和天然胰岛细胞(32.6%±3.6%)较胰腺导管上皮细胞(10.8%±0.9%)明显升高(P<0.05).淋巴细胞分泌IL-2水平和Elispot检测分泌IFN-γ的细胞数,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较胰岛样细胞和天然胰岛细胞组显著性降低(P<0.01).植入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外周血IL-2水平和淋巴细胞MHCⅡ表达均随着植入时间逐渐升高,胰岛样细胞和天然胰岛细胞组较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组升高明显,IL-4水平在三组细胞无明显差异.病理结果显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组淋巴细胞浸润较胰岛样细胞和天然胰岛细胞组为轻.结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转分化的胰岛样细胞免疫原性近似天然胰岛.  相似文献   
47.
目的检测血小板反应素1(TSP-1)在正常对照、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子宫颈癌(CC)的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和正常对照之间TSP-1蛋白表达差异。方法以80例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20例正常宫颈的妇女作为对照组。共收集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各20份宫颈病变组织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用免疫组化及RT-PCR的方法检测TSP-1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及正常对照中均可检测到TSP-1蛋白的免疫染色。在正常子宫颈和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中均都可检测到TSP-1 mRNA的表达,其表达的阳性率为100%。从正常对照组到CC组TSP-1的表达强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CINⅠ与对照组之间TSP-1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但CINⅡ、CINⅢ和CC组与CINⅠ和对照组之间,前者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SP-1蛋白和mRNA表达随子宫颈病变程度逐渐降低。提示TSP-1的表达抑制内源性血管形成,与子宫颈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8.
耿岚  齐晖  周钧  陈竞芬  徐丹  李富荣  任莉莉 《广东医学》2006,27(10):1441-1443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胰腺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大鼠胰腺干细胞经体外纯化、扩增,观察其生长特性,免疫组化法检测CK-19和PDX-1的表达。研究不同浓度的bFGF对大鼠胰腺干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经差速贴壁后,得到纯化的胰腺干细胞。免疫组化显示大鼠胰腺干细胞呈CK-19阳性和PDX-1阴性。对照组(无bFGF)、bFGF浓度分别为5,10,20 ng/ml各组的细胞数分别是3.29×105/ml,3.47×105/ml,3.83×105/ml和3.83×105/ml。加bFGF 3组的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10,20 ng/ml bFGF组细胞数与5 ng/ml bFGF组细胞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0 ng/ml和20 ng/ml bFGF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5,10,20 ng/ml浓度的bFGF可明显促进SD大鼠胰腺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9.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发病与淋巴细胞凋亡紊乱有关。白细胞介素-18(IL-18)可以选择性地激活FasL介导的Th1细胞反应,与T、B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活化的Caspase酶裂解许多细胞内酶,引发凋亡细胞的特征性形态改变。这一过程的核心是Caspase-3的活化。本研究检测44例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在IL-18刺激培养后Caspase-3酶的表达变化,以探讨IL-18在SLE患者的免疫异常与细胞凋亡及其调控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 :通过对艾滋病患者以及HIV感染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分析 ,研究HIV病毒感染后 ,Naive/MemoryT细胞亚群的变化和细胞的免疫情况。方法 :利用白细胞分类计算和流式细胞分析法对 15例HIV感染者和 2 6例AID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 5RO ,CD4 5RA ,CD8和CD38的表达及各型T细胞绝对数进行检测。结果 :AIDS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CD8+ CD38+ 、CD4 5RO+ 细胞数显著性增加 (P <0 .0 1) ,CD4 5RA+ 和CD6 2L+ 细胞数明显下降 (P <0 .0 1)。HIV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 ,CD8+ CD38+ 和CD4 5RO+ 细胞数显著性增加 (P <0 .0 1) ,CD4 5RA+ 细胞数明显下降 (P <0 .0 1)。AIDS患者组与HIV感染组相比 ,CD6 2L+细胞数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人类感染HIV病毒后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显著变化 ,幼稚型T细胞数目减少 ,成熟型T细胞的数目增加 ,有助于对HIV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