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21篇
  免费   7384篇
  国内免费   4599篇
工业技术   73304篇
  2024年   251篇
  2023年   1029篇
  2022年   2268篇
  2021年   3183篇
  2020年   2269篇
  2019年   1755篇
  2018年   1943篇
  2017年   2152篇
  2016年   2012篇
  2015年   2974篇
  2014年   3752篇
  2013年   4339篇
  2012年   5353篇
  2011年   5421篇
  2010年   4934篇
  2009年   4647篇
  2008年   4477篇
  2007年   4324篇
  2006年   3839篇
  2005年   3014篇
  2004年   2112篇
  2003年   1500篇
  2002年   1459篇
  2001年   1159篇
  2000年   886篇
  1999年   552篇
  1998年   330篇
  1997年   257篇
  1996年   240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18篇
  1959年   8篇
  195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液滴撞击干燥倾斜壁面铺展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高速摄影技术及像素分析方法对液滴撞击干燥倾斜壁面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倾斜角及韦伯数(We)对液滴飞溅及铺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倾斜角的增加有利于抑制飞溅的产生;We一定时,液滴的前铺展因子随着倾斜角的增加而增加,后铺展因子随着倾斜角的增加而减小;液滴的前后初始铺展速度均大于液滴的撞击速度,且随着倾斜角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13.
刮板输送机中板磨损失效已成为输送机运行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中板耐磨性,基于蜣螂非光滑单元进行了仿生中板设计,以磨损量为响应值,进行了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试验。根据响应面法试验结果得到的因素显著性影响顺序(从高至低)依次为:径向距离,深径比,直径,节距角。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磨损量与因素的回归预测模型,经试验对比发现,预测模型与真实试验的相对误差为3.2%。在特定工况(煤散料粒度为6~8 mm、载荷为20 N、刮板链速为0.65 m/s及试验时长为6 600 s)下,当深径比为1.41、直径为0.69 mm、节距角为6.55°和径向距离为4.66 mm时,磨损量最小,仿生中板的耐磨性提高了12.6%。分析其耐磨机理发现,与光滑板相比,仿生板的磨粒磨损及黏着磨损较轻。凹坑分布可破坏持续切削中板表面的煤粒运动状态。中板的仿生优化可为今后刮板输送机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矿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元素面分析等多种手段综合研究了川北某黑色页岩型铼矿中铼的赋存状态。样品为黑色页岩,有机碳含量较高。粘土矿物总量为14.6%,黄铁矿含量16.2%,石英含量37.7%。样品具典型的粘土结构,矿物粒度微细。铼有两种赋存状态,一种呈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内,另一种则以分散形式存在。典型黄铁矿测点Re平均含量为0.024%。黄铁矿是Re的重要载体矿物。建议通过浮选分离黄铁矿,从而实现Re的富集。   相似文献   
16.
17.
总结了目前金矿矿山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金含量的测定方法的种类及简单的测定原理,并具有针对性的介绍了实际生产中常用的两种测定方法—活性炭富集碘量法和活性炭富集原子吸收法。因两种测定方式中前期的试样处理及富集过程较为相似,于是将两种测定方法的原理,操作过程,数据结果对比分析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对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分析,具有较高的实际生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Orthorhombic molybdenum trioxide (MoO3)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ano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because of its rich chemistry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valence states and intriguing layered structure. However, MoO3 still suffers from the low rate capability and poor cycle induced by pulverization during de/sodiation. An ingenious two‐step synthesis strategy to fine tune the layer structure of MoO3 targeting stable and fast sodium ionic diffusion channels is reported here. By integrating partially reduction and organic molecule intercalation methodologies, the interlayer spacing of MoO3 is remarkably enlarged to 10.40 Å and the layer structural integration are reinforced by dimercapto groups of bismuththiol molecules.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s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prove that the intercalated bismuththiol (DMcT) molecules substantially enhanced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and effectively shield the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between Na+ and the MoO3 host by conjugated double bond, resulting in improved Na+ insertion/extraction kinetics. Benefiting from these features, the newly devised layered MoO3 electrode achieves excellent long‐term cycling stability and outstanding rate performance. These achievements are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odium‐ion battery anode materials with high‐rate capability and long cycling life using intercalation chemistry.  相似文献   
19.
20.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Ca-Mg-Al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通过对沉淀剂配比、沉淀液pH值及焙烧温度等制备条件的考察,得到以Na2CO3为沉淀剂、pH=9.5、850℃下焙烧4h制备的Ca-Mg-Al催化活性最高。在 n(PG)∶n(urea)=1.5∶1、反应温度为145℃、绝压20kPa、反应时间4h、催化剂用量为尿素质量的5%时,碳酸丙烯酯收率达到84.6%。采用XRF、XRD、NH3-TPD、SEM及BET对催化剂的组成、晶型及酸性进行了表征,发现随着沉淀剂中Na2CO3的含量增加,催化剂中CaO∶MgO的比例增大,碳酸丙烯酯的收率亦升高;经850℃焙烧后,催化剂中存在CaO和MgO两种活性中心,起协同催化作用;随着焙烧温度由700℃升高到850℃,NH3-TPD脱附曲线向低温方向偏移,且强酸中心NH3脱附峰面积比由81.14%明显下降为0,中强酸中心NH3脱附峰面积比由0增加到78.07%,而碳酸丙烯酯收率由68%增加到84.6%,这表明催化剂强酸性位的减少是催化活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