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6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新型粘弹性表面活性自转向酸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酸化或酸压施工中,由于酸液的滤失和酸岩反应速度过快,导致活性酸液的穿透距离有限或酸液因不能分流转向而进入高渗透带,从而降低酸化或酸压施工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研制了交联酸、温控交粘酸等多种高分子类型酸液体系,但却容易对油藏造成二次伤害。为此,在室内合成了一种粘弹性表面活性剂SL,利用该表面活性剂配制了新型的粘弹性表面活性自转向酸VDA-SL,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当酸液质量分数为25%左右时,VDA-SL粘弹性表面活性自转向酸的粘度为20mPa·s左右,当酸液质量分数从21%降低到10%时,粘度出现变化。其变粘特性及机理与文献报导的高分子类变粘酸明显不同,随酸液的消耗,其粘度约在酸液剩余质量分数为20%处开始增大,当酸液质量分数降低到15%左右时粘度出现最大值,可以达到650mPa·s。  相似文献   
62.
过硫酸铵的防结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乐爱山 《应用化工》2000,29(1):25-26
:研究了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的防结块剂的配方 ,优化了过硫酸铵生产过程中防结块的条件 ,考核了过硫酸铵的防结块效果。  相似文献   
63.
叠前AVA多参数同步反演技术在含气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叠前地震数据的反演和应用逐渐成为热点。叠前AVA同步反演可从小、中、大三个角度部分叠加数据体上同步反演出纵、横波阻抗和密度数据体。在此基础上,可提取出地层的组合弹性参数。通常砂岩储层含气后纵波速度明显降低,横波速度变化不大,同时密度也降低。与单纯应用纵波阻抗相比,纵、横波阻抗等属性联合可提高流体的识别精度。因而,应用同步反演技术进行含气储层识别是可行的。首先介绍了叠前AVA同步反演的基本原理,继而从地震和测井资料处理、角度子波提取和标定以及最终反演等方面,讨论了叠前AVA同步反演技术在胜利油田中层气藏勘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进行含气储层预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4.
小波分频倾角相干在复杂断裂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相干属性为断裂解释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而复杂断裂带地区的地震相干体的解释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受分辨率的限制,不同级次的断裂无法区分,断裂主次关系不清;二是地层产状对相干属性的计算产生背景噪声干扰。因此,本文提出利用具有多分辨率分析能力的小波变换技术进行地震数据的分频重构,在不同频率的窄带地震数据基础上计算相干属性,并与倾角约束相干技术相结合,以解决复杂断裂带地区断层解释难题。将该方法应用于具有走滑压扭作用背景、以复杂断裂为特征的渤海辽东湾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表明:小波分频倾角相干技术能够有效地抑制地层产状引起的背景噪声,对复杂断裂体系进行多尺度分析,更有利于断裂的精细解释和断裂系统的整体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
The development of low-pressure or pressureless self-driven membranes is important for saving energy and overcoming the critical trade-off effect in membrane separation processes. However, conventional self-driven membranes rely on gravity, which is effective in the separation of large-sized materials but is still ineffective in the fine separation of small molecules. Herein, inspired by the capillary effect that exists in nature, a capillary force-induced membrane-driving strategy for fine separation at ultra-low pressures is demonstrated. Hydrophilic nanoparticles are prepared by a cross-linking reaction between tannic acid and 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 and then introduce them into membrane pores to simulate sand accumulation with an aim to generate the capillary force. The membrane is then used in ultra-low pressure membrane separation. Interestingly, it is found that the membrane has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the separation of dye/salt mixtures (dye rejection > 99%, salt rejection < 10%) and a high permeate flux (160 L m−2 h−1) under near “zero pressure” conditions. Moreover,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the membrane is verified. Introducing capillary forces into membranes as an autonomous driving force can be a promising universal approach that can be added up to the toolbox for the efficient preparation of separation membra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