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3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薄膜太阳能电池提供了低成本、大面积的无碳发电应用前景,迅猛发展的纳米科技为高转换效率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低成本制造提供了新途径。新型铜硫系半导体Cu。ZnSnS4(CZTS)薄膜材料具有禁带宽度与太阳辐射匹配性好、光吸收系数大、元素丰度大、价格便宜、无毒等优点,因此将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讨论与分析了CZT...  相似文献   
12.
龚力  GCC  袁志柱图 《数码摄影》2011,(10):104-105
这台相机的市面售价仅4000元上下,体积也和走时尚路线的GF3相差不多,但拿起它会让我们感觉对完成创作更有信心。  相似文献   
13.
薄膜太阳能电池提供了低成本、大面积的无碳发电应用前景,迅猛发展的纳米科技为高转换效率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低成本制造提供了新途径。新型铜硫系半导体Cu_2ZnSnS_4(CZTS)薄膜材料具有禁带宽度与太阳辐射匹配性好、光吸收系数大、元素丰度大、价格便宜、无毒等优点,因此将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讨论与分析了CZTS薄膜和纳米晶材料的制备及由这些材料制备绿色、低成本、高效率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界面能级调控是目前研究优化材料性能的关键步骤之一,界面问题也是目前研究热点.以Si/MoO3界面为例,通过利用多功能光电子能谱仪在清洁后的硅片上蒸镀不同厚度的MoO3并进行XPS及UPS表征,对其表面成分及界面能级进行分析,通过UPS谱图得到功函数和价带顶,利用XPS谱图获取界面化学、界面相互作用等信息.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表征结果证实,蒸镀膜的实际厚度和使用晶振表征的理论厚度相近.光电子能谱实验结果揭示:当薄膜的理论厚度低于50 ?时薄膜成分不完全是Mo6+,低于150 ?时仍能检测到Si信号;蒸镀的薄膜理论厚度达到100 ?(功函数为6.81 eV)后,功函数数值趋于稳定,这说明可以在厚度范围内通过控制蒸镀MoO3的厚度调控Si/MoO3的界面能级.在一定范围内,利用不同厚度的薄膜调控界面能级是提高材料性能的方法之一,表明光电子能谱是用于研究界面问题的有效且便捷的表征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11月19日,卡西欧宣布新推出一款型号为EX—ZR10的EXILIM系列数码相机。搭载结合高速拍摄和高速图像处理技术的全新引擎EXILIM ENGINE HS,EX-ZR10用卡西欧宽动态范围(HDR)技术创造性地实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化照片,展现出了优异的全新性能。  相似文献   
16.
龚力 《数码摄影》2012,(4):150-151
奥林巴斯单反历史上的顶级专业产品序列——OM家族,终于借着微单数码相机的流行而再次复活了!经过两年的积累之后,作为无反光镜可更换镜头数码相机(MLIC)概念的始作俑者之一,奥林巴斯终于完成了自身微型单电产品体系的第一次大突破——进入无反光镜时代的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级MLIC产品:E-M5——OM-D系列单电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盾构掘进实验平台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采用PLC+IPC+SCADA软件的分布式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实时数据采集,显示,存储,查询和控制。重点阐述了系统实现的基本原理,详细给出了硬件结构,软件体系以及SCADA软件的功能扩展和PLC控制子系统的构成。  相似文献   
18.
针对防水卷材不是刚性物体,普通厚度测量方法很难满足实际精度要求的问题,介绍一种采用TM130数字超声测厚仪和LK-GD500激光位移传感器相结合的超声测量系统,从测量系统的组成、原理和测量结果分析三个方面论述了该系统的测量过程.  相似文献   
19.
龚力 《数码摄影》2011,(10):94-97
由于国内发布时间的影响.我拿到GF3已经比较晚了.在此之前倒是先试用过一阵奥林巴斯的E-P3.现在拿起同属Micro4/3阵营的松下GF3就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了。  相似文献   
20.
龚力 《广西轻工业》2007,23(10):112-113
公共景观艺术设计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新型艺术设计。如何寻找最贴切的中国环境艺术的创作理念和生活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创作走向,将艺术与都市、人文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建筑特质与区域共性和谐统一,成为公共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