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1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首先介绍了与协同设计相关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个支持多媒体即时通讯的产品协同设计系统框架,分析了构建多媒体通讯系统模型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该协同设计平台实现了异地设计人员之间实时地共享设计资源,有助于设计人员方便地管理设计数据、提高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62.
目前密集冷却工艺已广泛用于生产高强度带钢,但是该技术冷却速率较快的特点易造成带钢冷却不均匀等问题,导致带钢残余应力过大,进而产生边浪等板形缺陷.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某700 MPa级高强度带钢在密集冷却工艺下的模型,实现温度-相变-应力耦合计算,并进行多个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修改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研究边部遮挡和初始温差对带钢层流冷却阶段产生的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对于减小带钢层流冷却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减小带钢进入层流冷却前的初始温差更加有效.本研究成果经过现场试验验证,可靠性较高,可用于指导该种类型高强带钢生产,以减少带钢的残余应力,提高带钢板形质量.   相似文献   
63.
根据压电振子的动态特性和超声复合电加工振动系统对换能器的要求,设计压电陶瓷换能器;利用ANSYS有限元法对压电陶瓷晶堆进行建模,分析压电陶瓷晶堆的动力学特性。通过ANSYS参数化设计方法,运用多物理场耦合模块分析了压电陶瓷晶堆片数、输入电压信号大小、输出振动位移幅值和晶堆固有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验证了压电换能器设计的合理性及特性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4.
基于图的注塑产品侧凹特征识别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图的注塑产品侧凹特征识别方法:首先将产品属性面邻接图中的节点和边进行属性扩展,以形成产品的扩展属性面邻接图;在此基础上,应用扩展属性面邻接图对凹、凸及通孔三种类型的侧凹特征进行描述,并采用子图匹配的方式将侧凹特征的子图从产品属性面邻接图中识别出来;对于识别出的侧凹特征,特征方向可采用可视图的方法确定,并通过分析识别出的侧凹特征的特征方向来最终确定产品的优化脱模方向。实例测试表明,该侧凹特征识别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注塑产品中的侧凹特征,提高侧凹特征的识别效率。  相似文献   
65.
板带轧机工作辊混合变凸度辊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次连续变凸度(Continuously variable crown, CVC)辊形凸度控制能力与带钢宽度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决定其在宽、超宽板带轧机上应用时表现出对窄规格带钢的凸度控制能力不足的缺点。通过对工作辊变凸度辊形及辊缝形成理论的深入研究,提出采用二次多项式曲线来线性化辊缝的方法。采用该方法设计完全线性变凸度辊形曲线与混合变凸度工作辊辊形曲线,使二次辊缝凸度调节能力与带钢宽度在工作辊全长或在设计要求的宽度范围内呈严格线性关系,同时保持与窜辊位置呈线性关系。与CVC辊形相比,混合变凸度辊形的辊径差小、凸度调节能力大,既不削弱对宽带钢的凸度调节能力,又增加对窄带钢的凸度调节能力,从而增强轧机的整体板形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66.
为得到多参数耦合下冷轧铝带工作辊分段冷却调节特性,建立了工作辊和轧件的一体化耦合传热模型.耦合传热建模过程包含工作辊和轧件导热微分方程的建立、轧件变形热和摩擦热的求解、换热边界条件的确立、工作辊热辊形的计算及采用二维交替差分对微分方程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同一轧制参数下工作辊分段冷却正负方向调节能力近似相等,但单向调节幅度受轧制参数影响较大,轧制长度、喷射梁工作压力和摩擦系数的增加对分段冷却调控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轧制速度的作用则相反.   相似文献   
67.
板形控制模型作为板形控制的核心,长期以来一直被外方所垄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板形控制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板形控制模型的开发背景和过程,并分别阐述板形控制模型中板形设定计算模型和动态板形控制模型的功能构成及算法实现。在经历了系统设计、程序编写、离线调试、在线调试后,板形模型首先在鞍钢1700ASP投入稳定运行,后又推广到国内多条热连轧线,板形控制精度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8.
研究了采用粉末改性处理和高速压制相结合的技术制备高密度铁基粉末冶金材料的工艺。所用的粘结化铁基粉末的名义成分(质量分数)为Fe-1.5Ni-0.5Cu-0.5C;重点研究了压制能量和粉末塑化改性对压坯密度的影响,以及高密度压坯的烧结致密化行为。结果表明:粘结化铁基粉末具有较高的流动性(25.1s/50g)和松装密度(3.2~3.4g/cm3)。未经塑化改性处理的粉末随着压制速度的增加,压坯密度提高缓慢,在8.7m/s高压制速度下,压坯密度为7.37g/cm3。塑化改性处理粉末具有优异的塑性变形能力,压坯密度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在6.2~8.7m/s的压制速度范围内,压坯密度为7.07~7.62g/cm3。经过8.7m/s高速压制和1 150℃烧结后,烧结体密度达到7.51g/cm3,相对密度为96.5%。  相似文献   
69.
郭德福  邵健  何安瑞  郝刚刚 《轧钢》2010,27(6):5-10
分析了热连轧机支撑辊大圆弧复合型倒角的设计思想,并以某2250mm常规热连轧精轧机为例,运用基于影响函数法的辊系弹性变形理论,分析了不同支撑辊倒角参数对轧机板形控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支撑辊倒角高度越大,承载辊缝横向刚度越大,但还需考虑带钢临界宽度对板形控制的影响;支撑辊倒角高度大的弯辊调控效果要优于倒角高度小的,且随着宽度的增加效果也会越明显;使用较小的支撑辊倒角高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轧辊磨损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