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22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本通过应用ApdcomPort控件开发票据打印机系统的实例,介绍了ApdcomPort控件的属性和功能,论述了在Delphi环境下利用ApdComPort控件进行串行通信程序开发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3.
104.
用两个不同源距的声波测井全波波形计算纵波和横波波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讨论两个不同源距的声波测井全波波形的处理问题。用数值模型模拟SKC-B国产大数控声波全波列测井仪后,通过波形的二维谱发现:测井波形中,纵波具有频率选择性,但传播速度不随频率改变,其幅度比较小;横波及伪瑞利波是连在一起的,伪瑞利波的幅度比较大,速度随频率改变。从这睦结果可知:用实际测井波形计算纵波时差时,波形中的干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比较大;用实际测井波形计算横波时差时,伪瑞利波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比较大。根据实际测井波形的特点,研究了相应的纵波时差和横波时差的处理方法。计算纵波时差时,讨论了干扰的影响及其消除方法;计算横波的时差时,利用伪瑞利波群速度随着频率的降低,逐渐接近横波速度的特点,改进了直接相位法中横波的处理,并称其为相位法。  相似文献   
105.
油田近井处理需要的大功率超声电源必须频率可调、匹配电感可调。以往的调节均是人工进行的,智能型油井超声电源则是根据砂岩的声学参数(电学参数表现为电流和电压)调整频率和电感,使激发频率与换能器的固有频率相等,激发出最大的振动幅度;并且使激发的频率与套管井的声窗尽量一致,在井内激发的振动能够通过井内液体、套管和水泥环进入地层,提高作业效果。使用霍尔传感器接收电流、电压信号,利用电流值自动调整激发频率,利用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差调整匹配电感,并且将这些信息存储在单片机中。实现了作业过程的全方位监控,现场试验输出功率达到了75kW。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光泽度计、分光色差仪、覆层测厚仪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光板光泽度、化抛温度、化抛时间、阳极氧化时间、电解液浓度、氧化膜厚度对本色氧化后黄蓝色差(b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本色氧化后黄蓝色差(b值)与膜厚存在正相关性,与氧化后光泽度存在负相关性,而膜厚与氧化后光泽度存在负相关性。进一步讲,膜厚与氧化时间、电解液浓度存在正相关性,氧化后光泽度与化抛温度、化抛时间、化抛液浓度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7.
108.
剩余油的探测需要利用套管井条件下的电阻率测井曲线。为此,用线圈电流的导通和关断激发电磁场,这些电磁场以低频为主,集肤深度大,能够穿过套管进入地层,并在地层中激发涡流,涡流激发的磁场能够再次穿过套管在接收线圈上产生响应。测量不同源距的瞬态电磁响应波形,将同一源距相邻两个深度点测量的波形相减去掉无用信号,获得的波形反映了地层的电导率。取其峰值得到测井曲线,该曲线在套管节箍处幅度很大,随深度变化的形状与同源距的Doll几何因子在半径比较小时随深度变化的形状相似。将同源距的Doll几何因子在径向上压缩、纵向上拉伸到与实际测量的曲线形状一致,压缩拉伸后的Doll几何因子即为套管井的几何因子,套管的高电导率和磁导率对响应的影响被归并到几何因子中。这为分析套管井瞬变电磁测井的纵向和径向特征,获得不同纵向分辨率和探测深度的测井曲线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9.
110.
文章首先讨论了在TD-SCDMA网上实现数字集群系统功能的方案,然后就实现过程中需要解 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对研发过程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