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6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41篇
工业技术   14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6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6篇
  1965年   4篇
  194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传统功率-电流控制的并网逆变器存在谐波振荡等交互稳定性问题,限制了新能源的并网水平,尤其在弱交流电网中更为突出.为克服上述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功率-电压控制策略.首先在旋转dq坐标系下建立了逆变器输出阻抗的动态模型,包括主电路参数,锁相环(PLL)动态参数和调节器参数;然后基于波特图分析传统功率-电流控制策略下和本文所提功率-电压控制策略下逆变器输出阻抗的频率特性,证明了本文所提功率-电压控制策略稳定性,可以减小PLL带宽和输出功率的影响,从而提高弱电网中逆变器的额定功率注入功率,最后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及时发现电缆中存在的潜伏性缺陷,研究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傅里叶逆变换的电缆局部缺陷诊断方法。首先根据传输线理论建立电缆计算模型,然后采用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将电缆首端反射系数谱转换到空间域,最后利用缺陷定位诊断函数DF(x)实现电缆局部缺陷的定位和诊断。针对存在典型局部缺陷的10 kV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仿真分析,当选取适当的测试频率和测试点数,缺陷定位误差最低可达0.01%。定位曲线中缺陷对应的DF(x)幅值受分布参数的影响,与电容变化的程度线性相关;缺陷长度在一定范围内,DF(x)幅值与缺陷长度成正比;随着缺陷到电缆首端距离的增加,DF(x)幅值成指数衰减;此外,电缆上多处缺陷的诊断结果相互独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高速铁路运输投送保障模式,提高部队投送能力,结合未来作战模式演变、高速铁路路网规划以及高速铁路货运技术发展实际,深入分析高速铁路未来军事运用的形势要求,系统梳理高铁车辆、轨道线路、桥隧站场、列控系统等方面存在的矛盾问题,从探索模式理论、创新技术手段、贯彻国防要求、完善标准法规等方面提出高速铁路军事运用对策.  相似文献   
14.
低 Al—Cr 氮化钢(CO.14%,Cr0.95%,Al0.27%)切削性能与一般的氮化钢相比,因价格便宜而获得了实际应用。但由于含有低碳、低铝,在只含N_2+H_2 的混合气中离子氮化,氮化层会产生针状γ′。为了防止产生针状γ′,加入 CH_4气进行离子氮化,得到了如下的结果。(1)如果在 N_2+H_2的混合气中加3%CH_4,针状γ′就消失而变成ε,并获得致密的氮化层。此时的硬度梯度曲线与同时供给碳、氮元素的气体软氮化结果完全一致。(2)N_2:H_2=70:30,用570℃处理1~10小时,表面硬度(距最表面0.025毫米)为 Hv860~890,处理7~10小时有效氮化层深度(Hv513以上)达到0.3毫米以上。通过添加3%CH_4的氮化,表面硬度可达 Hv970,有效氮化层深度稍微减少。氮化结果虽然比 SACM_1钢氮化的表面硬度稍低,但氮化层深度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5.
模压玻璃钢产品是以合成树酯、玻璃纤维为基础的混合料在模具中热压成型的。影响玻璃钢模压制品性能的因素较为复杂,我们尚未做系统的试验。对不同的制品来说,一般要根据玻璃钢的类型,选用不同品种的树脂及玻璃纤维种类,进行工艺和性能试验,考察其是否能满足要求。几年来我们对玻璃钢枪托模压制品作过一些研究试验,确定了材料的组成。并对影响模压制品强度的几个因素也作了一些研究确定了压制工艺条  相似文献   
16.
高职高专焊接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企业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环节。针对企业实训过程中在实训基地、实训内容、实训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通过CF62钢的疲劳试验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获得了存活率P=50%和P=9773%的实用疲劳设计曲线,并与ASME规范中相应的曲线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8.
传统基于低维混沌系统的图像加密算法往往具有密钥空间较小、安全性较差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类新的平衡点不稳定的四维离散混沌系统,通过数值仿真对该类系统进行了动力学行为分析,正的Lyapunov指数的个数可以达到三个。同时并基于该类混沌系统设计了一个新的图像加密方案,并进一步对明密文的分布直方图、相关系数、信息熵以及加密方案对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加密方案抵抗外来攻击的能力强,密钥空间可达2996△,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玉北三维区撕裂断层的形成机制,利用构造要素相关性分析及构造解析方法,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揭示了玉北三维区撕裂断层的构造变形特征,确定了研究区撕裂断层的形成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玉北三维区发育的撕裂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高陡断裂带,具有明显的花状构造特征.根据撕裂断层两侧断块运动方向和断块间的相对运动方向,可以将玉北三维区发育的撕裂断层分为单侧逆冲型和同向差异逆冲型两种类型.这些撕裂断层的形成演化明显受基底断层和区域挤压应力的控制.先存基底断层控制后期撕裂断层的发育位置和展布方向,区域挤压应力在基底断层两侧造成的位移变形量差异为撕裂断层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20.
The tungsten-inert-gas (TIG) arc welding experiments of cemented carbide YG30 and steel 45 were carried out using the Ni-Fe-C filling alloys. The eta phas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welded joints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SEM) ,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e (TEM) coupled with selected diffraction, electronic probe microanalysis and bending strength metho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filling alloys affects eta phase formation. When the carbon and nickel contents in filling alloys are O. 61 wt% and 55. 29 wt% ,respectively, no eta phases form. And the joint bending strength is the highest to 1. 352 GPa. But if they are O. 01wt% and 55.38wt%, the eta phases are formed at the boundaries of the cemented carbide and the weld, and the thickness of eta phase layer is about 110 micrometers. And the joint bending strength is low. Usually, these eta phases are anomalously granular,and easy to accumulate a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cemented carbides and the weld. They are multiple M6C rich in tungsten and ir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