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4篇
医药卫生   4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患者血清抗 β1 肾上腺能受体与 M2 胆碱能受体自身抗体水平、心钠素(ANP)和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 EL ISA法检测 62例 DCM患者和 76例健康人血清抗β1 肾上腺能受体与 M2 胆碱能受体自身抗体 ;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 40例 DCM患者和 19例健康人血清ANP、NO水平。结果  (1) DCM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 P/ N值和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或 0 .0 1) ;(2 ) DCM患者血清 ANP、NO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3 )抗β1 抗体阳性组血清 ANP、NO水平高于阴性组 (P<0 .0 5或 0 .0 1) ;(4)抗 M2 抗体阳性组血清 ANP水平高于阴性组 (P<0 .0 1) ,而 NO水平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1) DCM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水平的抗β1 和 M2 受体自身抗体、ANP和 NO;(2 )自身抗体有致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 ,可能参与 DCM心室重构 ;(3 )抗 β1 和 M2 受体的自身抗体在心室重构中存在不同的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82.
急性冠脉综合征氧化应激损伤及与低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体内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低密度脂蛋白(LDL)、丙二醛(MDA)的水平来探讨氧化应激损伤与急性冠脉综合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入选7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含46例择期PCl和27例急诊PCI)、4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及21例非冠心病患者,均经造影证实。于入院即刻、24 h和48 h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紫外荧光光度法测定AOPP浓度;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光度法测定MDA浓度等,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AOPP浓度在AMI组(AMI择期组较急诊PCI组更高),UAP组明显升高(P<0.05);UAP组入院48 h与入院即刻比较AOPP浓度明显下降(P<0.05);AMI择期PCI组AOPP浓度与LDL-C呈正相关,r=0.370(入院即刻)、r=0.422(入院24 h)、r=0.559(入院48 h)。MDA浓度:与非冠心病组对应各时间点比较,AMI择期PCI组、AMI急诊PCI组的均升高(P<0.05~<0.01),而UAP组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ACS患者血浆中AOPP、MDA浓度显著升高;AMI患者中AOPP水平与LDL呈止相关。氧化应激可能是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并与脂代谢失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3.
非开胸法建立室壁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运用PTCA球囊封堵猪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方法 选用家猪 7只 ,麻醉后经颈总动脉或股动脉置入PTCA球囊至左前降支 (LAD)第一对角支远端 ,对堵血流 15 0分钟。观察 :心电图、心肌酶、心脏二维超声检查及冠状动脉和左心室造影。结果  7只猪均完成LAD的封堵 ,2只分别在堵闭 12 0分钟和 2 0分钟后因心室纤颤死亡。存活的 5只猪成功建立左室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术后 6周造影复查示左室前壁、心尖部室壁瘤形成 ,4只猪堵闭的LAD远端闭塞。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图形和动态演变过程。cTnI明显升高并呈动态演变。术后 1小时超声检查出现间隔上部及前壁局部运动异常 ,术后 2周即有室壁瘤形成。结论 运用PTCA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可成功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动物模型 ,与开胸法相比更接近人体的状态 ,具有创伤小、动物成活率高、生存时间长、技术要求不高等优点 ,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较好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术前小剂量丙泊酚静脉注射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拟诊稳定性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对照组;丙泊酚组术前给予一次性静脉注射丙泊酚5m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5mg;分别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24小时外周静脉血CRP、IL-6、TNF-α水平。结果丙泊酚组术后CRP水平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L-6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25.662±8.916)pg/ml比(36.714±16.336pg/ml);对照组患者术后CRP水平较术前明显上升(3.2±1.2)mg/L比(2.5±1.3)mg/L,术后IL-6水平较术前明显上升(36.689±11.684)pg/ml比(33.168±10.027)pg/ml;两组术后TNF-α水平较术前均没有显著改变。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可引起血浆炎症因子的升高,小剂量丙泊酚静脉注射可明显减轻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术后血浆炎症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舒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合理剂量和效果。方法120例腹部外科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A组(舒芬太尼31μg/h),B组(舒芬太尼4μg/h),c组(舒芬太尼5μg/h)。观察患者术后4、24、48h的疼痛、镇静、舒适评分,并记录有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记录按压次数。结果C组4h、24h、48h疼痛评分分别为(2.7±0.6)分、(2.2±0.4)分、(1.6±0.3)分,低于B组和A组(P〈0.05),C组镇静和舒适评分高于B组和A组(P〈0.05),c组PCA泵按压次数最少。结论腹部手术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最佳剂量为5μg/h。  相似文献   
86.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SDF-1)是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的CXC型趋化因子,CXC族细胞因子受体4(CXCRd)是目前所知的SDF-1的唯一受体。起初,SDF-1/CXCR4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液病和艾滋病领域。自从1997年发现了其对骨髓干细胞具有明显的趋化作用后,关于通过干细胞迁移修复受损病灶的报道逐渐增多,如在缺血的脑组织、心肌组织、肢体肌肉组织中,趋化因子SDF-1明显升高,促使成体干细胞定向迁移至病灶内,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水平在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4年12月到2006年6月在我院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连续冠心病患者448例,按有无代谢综合征分为代谢综合征组(241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207例),测定血脂、白细胞(WBC)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血浆hs-CRP水平、WBC计数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相比,代谢综合征组冠状动脉3支病变发生率高,总狭窄指数高,单支病变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s-CRP水平、WBC计数升高是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炎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观察血清脑钠肽(BNP)浓度的变化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374例,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阳性组(235例)、阴性组(139例),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64例)、双支血管病变组(79例)和三支血管病变组(92例),均于入院时测定血清中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阳性组BNP浓度为(115.91±53.64)pg/ml,阴性组(37.70 ±33.61) p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支病变组浓度为(96.49±12.09)pg/ml、双支病变组浓度为(113.49±11.94)pg/ml、三支病变组浓度为(121.80±9.77)pg/ml,单因素方差分析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示BNP水平与冠脉造影(CAG)诊断冠心病(CHD)结果明显相关.结论: 血清BNP水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的增高对冠心病患者病变累及的程度可能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且BNP是较CRP更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89.
转录因子Nkx2.5基因突变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初步探讨转录因子Nkx2.5的基因突变与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测序技术,对99例中国散发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及90名正常人的Nkx2.5基因的外显子1进行序列检测,分析Nkx2.5基因突变是否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关.结果 在Nkx2.5基因外显子1中,3例室间隔缺损、7例房间隔缺损、1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和3名正常人第239位发生了A-G的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 Nkx2.5基因外显子1基因突变与中国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5例早发(男<55岁,女<60岁)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5例(A组)、非AMI 50例(B组);另84例非冠心病者为对照(C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IASA法测定血浆PLGF水平,对比分析临床资料、血脂、PLGF水平等其它变量.结果 与B、C组相比,A组中男性、吸烟、糖尿病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率、血糖、PLGF水平均显著升高,而载脂蛋白(Apo)A1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A、B组脂蛋白a均显著高于C组(P<0.05).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PLGF水平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po B及冠脉病变支数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检测血浆PLGF水平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病变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