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5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42.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患者(AN)的心理防御机制特征及其与临床进食态度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的AN患者92例(限制型46例,暴食/清除型46例;早发16岁及以前48例,晚发16岁后44例),选取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92例,采用防御机制问卷(DSQ)来评估防御机制特点,用进食态度问卷(EAT-26)来评估被试的进食态度,比较AN组和HC组间的防御机制和进食态度差异,比较AN不同亚组(按临床亚型和发病早晚分组)心理防御机制和进食态度的差异,分析AN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进食态度、BMI及病程之间相关关系。结果 AN组在DSQ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得分高于HC组[(4.49±1.13)分vs (3.55±0.93)分、(4.33±0.76)分 vs(3.88±0.69)分,均P<0.01]; EAT-26总分及其三个分量表(节食、暴食和食物关注、口欲控制)得分均高于HC组(均P<0.01)。与限制型患者相比,暴食/清除型患者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较高[(4.49±1.06)分 vs (4.79±1.13)分,P=0.010]; EAT-26总分及对暴食和食物关注分量表得分较高(P<0.001)。 DSQ中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r=0.472,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315,P=0.002)与EAT-26总分呈现正相关;不成熟防御机制(r=0.343,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257, P=0.014)与节食分量表得分呈现正相关;不成熟防御机制(r=0.523,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267, P=0.010)与暴食和食物关注得分呈现正相关;DSQ中的不成熟防御机制( r=0.375, P<0.001)与病程成显著正相关;DSQ各因子分与BMI之间的相关系不显著(r=-0.15~0.25,均P>0.05)。结论神经性厌食患者防御机制偏?  相似文献   
43.
目的分析肿瘤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迁移、管室结构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的影响来探讨5-Aza-CdR对肿瘤血管形成HUVEC的抑制作用。方法将HUVEC以胰酶消化传代至第3代,5-Aza-CdR含药血清进行干预,噻唑蓝(MTT)法检测5-Aza-CdR对HUVEC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观察5-Aza-CdR对HUVEC迁移的速度,管样结构检测5-Aza-CdR对HUVEC管腔结构形成的影响,Western印迹检测5-Aza-CdR对HUVEC受体VEGFR2表达的影响。结果在72 h时5-Aza-CdR 10μmol/L药物组对HUVEC的增殖分化和迁移抑制最为明显,10μmol/L药物组对HUVEC管样结构形成的抑制最为明显,5-Aza-CdR明显抑制VEGFR2蛋白表达,并与剂量浓度大小有正相关关系,浓度越大其抑制蛋白表达的作用也越明显。结论5-Aza-CdR可能通过抑制HUVEC的增殖、迁移、分化、管样结构形成及其主要的促生长因子VEGFR2来阻滞肿瘤血管生长、扩散。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70 284名3~12岁上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新生儿时期数据(包括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和喂养方式)等信息,分析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男孩高出生体质量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超重、肥胖及重度肥胖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孩高出生体质量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超重、肥胖及重度肥胖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及性别因素后,高出生体质量是引起儿童超重(OR=1.41,95%CI 1.33~1.51,P<0.05)、肥胖(OR=1.45,95%CI 1.31~1.62,P<0.05)、重度肥胖(OR=1.51,95%CI 1.35~1.68,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及新生儿特征因素(包括孕周、喂养模式)后,高出生体质量是引起儿童超重(OR=1.40,95%CI 1.31~1.50,P<0.05)、肥胖(OR=1.44,95%CI 1.28~1.61,P<0.05)、重度肥胖(OR=1.42,95%CI 1.25~1.60,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出生体质量是儿童超重、肥胖和重度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5.
背景 肝恶性肿瘤是全球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浦东新区居民肝恶性肿瘤死亡的流行病学资料依然缺乏。目的 了解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特征与所导致的寿命损失,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浦东新区户籍人口为对象,以户籍居民死因数据库为基础,从中筛选出死亡日期在2002-2019年的肝癌死亡资料进行分析。居民死因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编码与归类,肝癌的编码范围为C22。分别计算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PYLL)以及标化潜在减寿率(SPYLLR),对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情况以及肝癌导致的寿命损失情况进行分析。肝恶性肿瘤死亡率与寿命损失的变化趋势采用年均变化百分比(APC)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12 522例,年均粗死亡率为25.38/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29/10万。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粗死亡率:APC=-1.88%,Z=-12.468,P<0.001;标化死亡率:APC=-4.71%,Z=-10.601,P<0.001)。男性、女性居民肝癌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01)。2002-2019年15~59岁、60~79岁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0.001),80岁以上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保持稳定(P=0.053)。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PYLL为98 580年,PYLLR为2.00‰,AYLL为7.87年/人,SPYLL为61 767年,SPYLLR为1.25‰。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PYLLR、SPYLLR、AYLL总体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除2002-2010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AYLL保持稳定(P=0.853)。男性居民肝癌死亡PYLL为81 126年,PYLLR为3.29‰,AYLL为9.20年/人,SPYLL为50 225年,SPYLLR为2.04‰。女性居民肝癌死亡PYLL为17 454年,PYLLR为0.71‰,AYLL为4.72年/人,SPYLL为10 942年,SPYLLR为0.44‰。浦东新区男性居民肝癌死亡PYLL、PYLLR、AYLL、SPYLL及SPYLLR均大于女性。结论 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逐年下降,但仍引起了严重的寿命损失,肝癌对于男性及80岁高龄老年人群的危害需进一步关注,需采取差异化的防控措施,对于男性人群以改善行为危险因素为重点,降低肝癌对该人群的危害;对于高龄肝癌患者,应注重临终关怀与支持治疗工作,改善该人群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6.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糖尿病城乡分布的研究依然较少。 目的 了解2010—2020年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与早死概率现状的空间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区域内糖尿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5月,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户籍居民死亡数据库为基础,从中筛选2010—2020年报告的糖尿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浦东新区各街道、镇居民糖尿病死亡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年变化百分比(APC)分析浦东新区糖尿病死亡现状与变化趋势,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糖尿病死亡的空间分布图并分别开展趋势面分析与空间自相关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为37.90/10万,标化死亡率为16.90/10万,早死概率为0.52%。2010—2020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APC粗死亡率=5.59%,Z=13.887,P=0.001;APC标化死亡率=2.06%,Z=4.547,P=0.001;APC早死概率=1.50%,Z=2.476,P=0.035)。趋势面分析结果显示,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由北向南逐步降低,早死概率在南北方向上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的APC由北向南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在东西方向上,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均呈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APC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均呈空间正相关(P粗死亡率<0.001,P标化死亡率<0.001,P早死概率=0.003)。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的高-高聚集区域为浦东新区西部,均包含6个街道与1个镇且存在部分地理重叠;标化死亡率低-低聚集区为浦东新区中部的川沙新镇与宣桥镇;浦东新区西部包含3个街道及2个镇的区域为早死概率的高-高聚集区。 结论 2010—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处于较高水平并呈上升趋势,浦东新区西部城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较高,中部城郊结合地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上升速度较快,应引起关注。 该文的微信推文内容及相关研究报告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上海市某大型医院新生儿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降低其出生缺陷发生率提供参考。方法以2015~2017年在研究医院出生的8 70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其趋势,并对母亲的基本情况、户籍地、孕周、胎次、产次、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性别、身长和体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8 708例新生儿中,有出生缺陷的98例,总体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1.25‰,其中男婴63例,女婴35例,性别比为1.8∶1。分析发现出生缺陷儿在男婴、身长<50 cm、早产(<37周)、出生体重异常(<2 500 g或≥4 000 g)、非初胎、母亲文化程度较低、流动人口中的分布显著增多,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男婴[OR=1.647,95%CI(1.083,2.504),P=0.020]、非初胎[OR=1.764,95%CI(1.096,2.833),P=0.019]、母亲文化程度较低[OR=1.890,95%CI(1.234,2.897),P=0.003]是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男婴、非初胎、母亲文化程度较低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密切相关。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加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48.
心理咨询是在协商与帮助患者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心理治疗则是按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调治和矫正,本文阐述适合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人群以及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精神分析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咨客中心疗法、家庭治疗和森田治疗。  相似文献   
49.
梅毒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梅毒血清学检测流程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初步评价,制定出结合实际的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方案.方法 同步进行RPR,ELISA,TPPA和TP核酸定量检测.结果 几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RPR+ELISA+TPPA)>(RPR+ELISA)>(RPR+TPPA)>ELISA>TPPA>RPR;RPR,ELISA,TPPA三种方法的特异度均高于96%,将实验组合后(RPR+TPPA)>(RPR+ELISA)和(RPR+ELISA+TPPA);误诊率(RPR+ELISA)>(RPR+TPPA)和(RPR+ELISA+TPPA);(RPR+ELISA+TPPA)组合的漏诊率为0,(RPR+ELISA)组合的漏诊率为0.99%,(RPR+TPPA)组合的漏诊率为3.98%;正确指数(RPR+ELISA+TPPA)>(RPR+ELISA)>(RPR+TPPA) .血清学标本的TP核酸定量检测阳性率只有1%.结论 将RPR,ELISA和TPPA三种方法一起联检,是目前梅毒筛查和诊断最有效、最准确的方案,TP核酸定量检测不适合梅毒的血清学诊断.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应用吲哚菁绿(ICG)近红外光成像系统术中探寻非小细胞肺癌(NSCLC)前哨淋巴结(SLN)的可行性及其判断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性。方法17例cⅠa~cⅡa 期NSCLC患者,术中癌周围注射ICG 15 min后,行SLN检测,近红外光成像系统作用下发光淋巴结定义为SLN,并行肺叶切除及标准的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所有淋巴结送病理学检查。结果共14例患者成功识别SLN,SLN的识别率、假阴性率分别为82.4%和0,与染色法和核素法相比,有较高的识别率和较低的假阴性率。结论应用吲哚菁绿近红外光成像系统术中探寻早期 NSCLC 前哨淋巴结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有效的判断区域淋巴结状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