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8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调查辽宁省一般人群血中镓、铟、铊水平,分析其人群分布特点。方法将辽宁省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9—2010年从辽宁省东、中、西部地区抽取2105名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液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血样进行镓、铟、铊含量的检测,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一般人群血液中镓、铟、铊的分布水平。结果辽宁省一般人群血中镓、铟、铊几何均数均小于检出限。结论辽宁省一般人群血中镓、铟、铊几何均数均小于检出限,与全国水平一致。  相似文献   
82.
目的调查辽宁省一般人群尿中2,5-己二酮水平,分析其人群分布特点。方法将辽宁省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9—2010年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抽取1373名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尿液样品,采用气相色谱-离子阱二级质谱法对尿中2,5-己二酮的含量进行检测,统计分析一般人群尿中2,5-己二酮的分布水平。结果辽宁省一般人群尿中2,5-己二酮几何均数为0.18μg/L,男性和女性尿中2,5-己二酮几何均数分别为0.19μg/L、0.18μg/L(Z=-2.87,P0.01)。结论辽宁省一般人群尿中2,5-己二酮水平存在性别及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83.
目的调查辽宁省一般人群尿中三氯乙酸水平,分析其人群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9—2010年从辽宁省东、中、西部三个地区抽取1289名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尿液样品,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法(ECD检测器)对尿样进行三氯乙酸含量的检测,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一般人群尿液中三氯乙酸的分布水平。结果辽宁省一般人群尿中三氯乙酸水平的几何均数为1.84(95%CI:1.73~1.95)μg/L,P50为1.96μg/L,P95为9.72μg/L;不同年龄组人群三氯乙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3~16岁组尿中三氯乙酸水平最高,46~60岁组最低;不同地区尿中三氯乙酸水平有所不同;辽宁地区一般人群尿中三氯乙酸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辽宁省一般人群尿液中三氯乙酸水平在不同年龄和区域特征中均存在差异,辽宁地区一般人群尿中三氯乙酸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84.
目的调查辽宁省一般人群尿中铜、锌水平,分析其人群分布特点。方法将辽宁省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9—2010年辽宁省东、中、西部抽取1691名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尿液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尿中铜、锌含量,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一般人群尿中铜、锌的分布水平。结果调查对象尿铜几何均数(95%CI)为10.59μg/L,中位数(P50)为10.70μg/L;男性尿铜几何均数显著高于女性(P0.01);不同年龄组人群尿铜几何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7~20岁年龄组尿铜最高,21~30岁年龄组尿铜最低;辽宁省东、中、西部地区人群尿铜几何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为10.69、8.71和12.73μg/L;吸烟与饮酒特征中人群尿铜几何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锌95%CI为77.26μg/L,P50为85.09μg/L;男性尿锌几何均数显著高于女性(P0.01);不同年龄组人群尿锌几何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6~12岁年龄组尿锌最高,31~45岁年龄组尿锌最低;辽宁省东、中、西部地区人群尿锌几何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与饮酒特征中人群尿锌几何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辽宁省一般人群尿中铜、锌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区域特征中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5.
在体-离体生物感受细胞模型采用在体暴露评估、离体结局分析以及系统环境关键组分筛选的方法,评估环境污染物通过影响机体内环境稳态而导致的健康效应和毒作用机制。该模型整合了人群现场的真实暴露与实验室细胞分子机制研究,结合了体外和体内模型的优势,弥补了单一的毒理学评价模型的不足,从宏观人群研究和微观机制探索之间的介尺度层面,为...  相似文献   
86.
职业卫生呼唤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企业是实施职业安全与卫生的责任主体,企业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的到位,是保证劳动者"体面、安全、健康与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 sponsibility,CSR)概念源于西方,近年来,备受国际关注和认可。尽管这一"舶来品"有世界银行、欧盟、美国企业界等的不同版本,但其核心内涵不外乎: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有机整合,实现人力、资源、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全球化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社会责任的到位,也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二硫化碳(CS2)暴露对作业工人血糖(glucose,GLU)、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和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检出水平的影响,并提出职业健康监护行动水平的建议。[方法]收集某化纤厂2004—2011年间工作场所CS2浓度或作业工人个体接触CS2浓度的检测资料,对该化纤厂3 456名接触CS2的作业工人分别进行GLU、TCHO和TG水平的检查。[结果]该化纤厂作业工人接触CS2的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2~41.0 mg/m3,几何均数为2.38 mg/m3。其中1 758名作业工人接触CS2的浓度在0.2~2.5 mg/m3之间(A组);653名作业工人接触CS2的浓度在2.6~4.8 mg/m3之间(B组);1 045名作业工人接触CS2的浓度在5.1~41.0 mg/m3之间(C组)。男性C浓度组高TG检出率高于A、B两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浓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GLU、高TCHO检出率及女性高GLU、高TCHO和高TG检出率在不同浓度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C浓度组高TG检出率高于A、B两浓度组;A、B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组间高GLU和高TCHO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不同累积接触量组间高TG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GLU和高TCHO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不同累积接触量组间高GLU、高TCHO和高TG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作业工人接触CS2浓度>5 mg/m3或累积接触量>50 mg/(m3·年)时,可使高TG检出率明显升高。在对CS2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监护时,宜执行CS2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2.5 mg/m3(职业接触限值的1/2)的行动水平,并加强对累积接触量>50 mg/(m3·年)的作业工人的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88.
目的比较化学物职业接触限值(OEL)与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探讨职业接触定量化的界定。方法搜集中国、美国、欧洲化学物OEL与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30种化学物的45对OEL和环境浓度限值。OEL和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几何均数分别为2.09 mg/m3和0.01 mg/m3,OEL是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的200.17倍。2限值回归方程为lgy=1.182 lgx-2.36[决定系数(R2)=0.567]。2限值概率密度函数曲线交点浓度值为0.092 9 mg/m3,是OEL的1/22.45,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8.93倍。当浓度取1/20 OEL时,该浓度低于对应的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比例为20%。结论当工作场所化学物浓度高于OEL 1/10时,可定义为职业接触。  相似文献   
89.
锰的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对近年来锰神经毒作用的机理,早期效应的检测,锰与帕金森氏病及锰神经毒性易感性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0.
剂量 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 ,一直用于对化学品、药物、物理等有害因素进行毒性预测和外推 ,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以此为基础进行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 ,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控制措施。最近毒理学界提出了一种新的剂量 反应关系模型 ,即毒物兴奋效应模型 ,对过去公认的阈值模型和线性非阈值模型提出了挑战。本文对毒物兴奋效应模型的概念及其在环境、医学、公共卫生领域产生的影响及引起的讨论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