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医药卫生   14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氦氖激光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转染组、转染对照组和非转染组,转染组细胞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cDNA、含目的基因片段的表达载体质粒pcDNA3-FADD-DNcDNA共转染,转染对照组细胞与GFP质粒cD-NA、空载体质粒pcDNA3共转染,非转染组细胞没有进行转染,转染后24h分别对各组细胞进行氦氖激光照射(100mW/cm^2照射30min),1次/d,连续照射3d,然后采用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转染组、转染对照组与非转染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27%,15.73%和12.87%,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小于转染对照组(q=4.55,P&;lt;0.01)和非转染组(q=4.14,P&;lt;0.05)。结论 FADD-DN基因转染能减少氦氖激光诱导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FADD可能是氦氖激光激活死亡信号途径的基本元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转染组、转染对照组和非转染组,转染组细胞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cDNA、含目的基因片段的表达载体质粒pcDNA3-FADD-DNcDNA共转染,转染对照组细胞与GFP质粒cD-NA、空载体质粒pcDNA3共转染,非转染组细胞没有进行转染,转染后24h分别对各组细胞进行氦氖激光照射(100mW/cm2照射30min),1次/d,连续照射3d,然后采用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转染组、转染对照组与非转染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27%,15.73%和12.87%,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小于转染对照组(q=4.55,P<0.01)和非转染组(q=4.14,P<0.05)。结论FADD-DN基因转染能减少氦氖激光诱导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FADD可能是氦氖激光激活死亡信号途径的基本元件之一。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肌肉拉伤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骨骼肌牵拉伤的生物学与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建立肌肉拉伤的实验模型,70只兔的左胫前肌为实验肌,右胫前肌作为对照,分别在拉伤后0,1,2,3d和7d,进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与生物力学研究,生物力学指标包括最大肌力、断裂载荷、断裂时伸长、能量吸收与肌肉硬度。结果以相当于128%动物体重的载荷牵拉兔胫前肌,可建立肌肉拉伤的实验模型;部分肌纤维断裂和肌肉完全断裂均发生于靠近肌肉—肌腱连接处;最大肌力在拉伤后0d下降,1d时最低,7d时恢复正常;极限断裂载荷在拉伤后0d下降,2d时最低,7d时仍没有恢复正常。结论肌肉的被动强度比肌力恢复缓慢,提示拉伤肌肉易于再伤;损伤部位肌内膜纤维化和瘢痕组织形成,是肌肉拉伤后频繁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氦氖激光重复照射能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进一步探讨氦氖激光功率密度与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1999—02/10在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以不同功率密度氦氖激光(10,50,100和150mw/cm^2)照射培养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照射时间分别为10,30min,1次/d,连续照射3d后24h,采用TUNEL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锥虫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坏死。结果:10,50mW/cm^2照射细胞10min或30min,无凋亡细胞出现;100mW/cm^2照射细胞10,30min时凋亡率分别为(7.20&;#177;0.43)%,(12.73&;#177;0.75)%;150mW/cm^2照射细胞10,30min时凋亡率为(14.47&;#177;0.68)%,(16.27&;#177;0.96)%,分别大于同期100mW/cm^2照射(t=0.36,P&;lt;0.01,t=0.24,P&;lt;0.001);DNA裂解片段分析示100,150mW/cm^2照射30min时可见特征性梯带存在;所有功率密度照射培养细胞10min或30min,都无坏死细胞出现。结论:以100mW/cm^2或150mW/cm^2功率密度氦氖激光重复照射能诱导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就诱导细胞凋亡而言,激光的功率密度比能量密度更重要。  相似文献   
15.
Fas相关死亡域蛋白表达与增生性瘢痕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在增生性瘢痕(HS)各个时期的表达变化以及与HS演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与图象分析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观察FADD(2份,取自同一部位样本)在HS增殖期、成熟期和消退期的表达分布及表达量。结果 FADD在HS成熟期的表达量[面度(9.36&;#177;0.92),平均光密度(1154&;#177;68)]是增殖期[面度(4.72&;#177;O.35),平均光密度(552&;#177;32)]的2倍,是消退期[面度(1.88&;#177;0.12),平均光密度(218&;#177;16)]的5倍;FADD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棘层、真皮网状层,以及部分血管。结论 FADD表达与增生性癜痕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福田区2007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深圳市福田区2007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病例的发病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来自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疫情资料,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7年深圳市福田区报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698例,发病率56.09/10万,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8-9月为发病高峰,占发病总数的89.54%,全区各街道都有病例报告,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发病以20~、30~岁年龄组最为集中,在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和儿童中发病率较高。结论在AHC的流行季节或发生AHC的暴发时,采取以隔离治疗病人、管理传染源为主,并对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和人群密集的工厂企业和公共场所加强卫生监督,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AHC疫情。  相似文献   
17.
20 0 3年 1月 15日深圳市福田区出现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病例 ,最后一例病例于 2 0 0 3年 4月 2 1日发病。全区共发生病例 2 2例 ,死亡 2例。现将福田区SARS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调查对象全区所有确诊的SARS病例。1 2 调查方法由经过培训的医师采用统一的SARS个案调查表进行调查。2 结果2 1 SARS病例时间分布2 0 0 3年 1月 15日全区出现首例病例 (也是全市首例 ) ,4月 2 1日发生最后一例病例。其中 1月份发病 3例 ,2月份 9例 ,3月份 8例 ,4月份 2例 ,2、3月为发病高峰 ,占病例总数的 77 3%。 2月 6…  相似文献   
18.
1985~2002年深圳市福田区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1985~2002年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动态特征,为政府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深圳市福田区1985~2002年疫情年报资料及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985~1990年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低,在40/10万以下;1991年后发病率呈直线上升,1995年发病率超过1990年的10倍;1996年后发病率有所回落,但一直维持在50~120/10万较高发病率水平;2) 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流感占全部呼吸道传染病的95%以上,为我区主要呼吸道传染病。结论 深圳市福田区呼吸道传染病仍呈较高发病率水平,应加强对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等主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热量限制对老龄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能力减退的延缓作用。 方法选取12~13月龄的C57BL雄性小鼠1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均单笼饲养。实验开始前,2组小鼠均适应性饲养2周,计算平均进食量作为对照组投食量,约75.09kJ/d;实验组采用热量限制法投食,投食量为对照组的60%,约45.05kJ/d。逐日投放饲料,每周称量体重一次,至实验第15周结束。分别比较2组小鼠实验前和实验第15周(实验后)的体重变化。实验第15周后分别取后肢骨骼肌制备单核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小鼠肌卫星细胞,并进行细胞周期测定;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A、cyclin D1、cyclin E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体重分别为(30.7±0.4)g和(30.8±0.3)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实验组小鼠的体重降至(19.5±0.4)g,较组内实验前明显降低(P<0.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小鼠的体重[(31.9±0.5)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对照组[G0/G1期(89.78±0.37)%;S期(4.29±1.57)%]相比,实验组骨骼肌卫星细胞的G0/G1期比例[(62.18±0.42)%]明显下降(P<0.001),S期比例[(28.75±0.30)%]显著升高(P<0.001);而且cyclin A(P<0.001)、cyclin E(P<0.01)表达增强,cyclin D1表达降低(P<0.01)。 结论热量限制可以延缓老龄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能力的减退。  相似文献   
20.
实验性肌肉拉伤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舒彬  吴宗耀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3346-3347
目的:探讨骨骼肌牵拉伤的生物学与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建立肌肉拉伤的实验模型,70只兔的左胫前肌为实验肌,右胫前肌作为对照,分别在拉伤后0,1,2,3d和7d,进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与生物力学研究,生物力学指标包括量大肌力、断裂载荷、断裂时伸长、能量吸收与肌肉硬度。结果:以相当于128%动物体重的载荷牵拉兔胫前肌,可建立肌肉拉伤的实验模型;部分肌纤维断裂和肌肉完全断裂均发生于靠近缺肉-肌腱连接处;最大肌力在拉伤后0d下降,1d时最低,7d时恢复正常;极限断裂载荷在拉伤后0d下降,2d时最低,7d时仍没有恢复正常。结论:肌肉的被动强度比肌力恢复缓慢,提示拉伤肌肉易于再伤;损伤部位肌内膜纤维化和瘢痕组织形成,是肌肉拉伤后频繁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