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48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究针刺对短暂性脑血管病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短暂性脑血管病发作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厚度及血脂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斑块厚度、内膜厚度、狭窄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斑块厚度、内膜厚度、狭窄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三酰甘油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用常规药物治疗短暂性脑血管病发作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联合针刺治疗疗效更显著,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2.
报告用胆肠Y型置管桥式内引流术治疗晚期肝门高位恶性梗阻7例。术后黄疸迅速消退,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常见的慢性腰腿痛疾病之一,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我院骨科自2001~2003年采用小针刀剥离松解配合祛湿活血散治疗该病62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 35岁人群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患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在新疆地区对3644名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指标的检测。采用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方案第三次报告(NCEP-ATP Ⅲ)诊断亚裔人群修订的版本作为MS的诊断标准,并通过2010年的人口学情况对其进行标化,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对象的MS患病率为26.40%(标化率为25.46%)。其中男性的患病率为24.66%(标化率为24.49%),女性为28.00%(标化率为26.18%)。在患有MS人群中,同时有中心性肥胖、血压异常和血脂异常三因素者占34.95%。维吾尔族的患病率最高,为41.18%。相对于无高血压家族史者,有高血压家族史人群患MS的风险更高(OR(95%CI):1.230(1.037~1.459),P=0.017)。结论 新疆成年人MS患病率较高,高血压家族史是M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我国新疆、西藏地区35岁及以上人群身体脂肪率(BFP)和内脏脂肪指数(VFI)与心脏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方法 2015-2016年,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选取新疆、西藏地区35岁及以上调查对象7 571人,有效数据5 643人。危险因素聚集定义为两种及以上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同时存在。采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新疆、西藏地区35岁及以上居民危险因素聚集患病率为9.78%。BFP、VFI按照四分位数分组,调整性别、年龄、民族、吸烟、饮酒、教育程度、职业劳动强度和海拔后,随着BFP或VFI水平升高,BFP或VFI与危险因素聚集关联的OR值增大。以BFP为5.0%~27.0%组OR值为1,BFP为27.1%~31.7%组、31.8%~36.6%组和36.7%~50.0%组OR值(95% CI)分别为1.15(0.86~1.54)、1.48(1.05~2.07)和1.72(1.10~2.68);以VFI为1~6组OR值为1,VFI为7~9组、10~13组和14~30组OR值(95% CI)分别为1.20(0.81~1.79)、1.91(1.30~2.80)和3.91(2.64~5.77)。BFP、VFI预测危险因素聚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5和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FP和VFI水平与心脏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相关,VFI对危险因素聚集的预测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我国新疆、西藏地区居民肥胖类型以及与10年冠心病发病风险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新疆、西藏两地≥35岁研究对象7 631人,其中5 802人纳入本研究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的普通肥胖、腹型肥胖、内脏肥胖和混合型肥胖患病率分别为0.53%、12.62%、10.08%和42.35%。其中混合肥胖中同时满足3种肥胖类型诊断标准的研究对象占58.65%(1 441/2 457)。男、女性10年冠心病患病风险分别为(3.05±4.14)%和(1.42±2.37)%(男性高于女性,P<0.000 1)。混合型肥胖研究对象高等级冠心病发病风险所占比例为30.16%,显著高于普通肥胖(19.35%)、腹型肥胖(28.01%)和内脏肥胖(18.46%)。多因素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混合型肥胖人群10年冠心病发病风险高于其他肥胖类型(OR=2.889,95% CI:2.525~3.305),其中BMI和腰围两项指标均异常的研究对象10年冠心病风险更高(OR=3.168,95% CI:2.730~3.677)。结论 肥胖问题在新疆、西藏地区较为严重,男性、混合型肥胖(特别是BMI与腰围均异常)人群10年冠心病发病风险高。  相似文献   
107.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我国古代称其为"鼻鼽",其病机标于肺而本于脾肾,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近几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小儿过敏性鼻炎人数也逐年增多。中医外治法在治疗本病方面存在着毋庸置疑的优势。本文通过查阅大量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相关临床研究资料,分析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情况,并从针刺灸法、药物敷贴、中药外治法3个方面综述了外治法治疗的研究进展,为完善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了解东莞市儿童维生素D(VD)缺乏的现状及其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在东莞市儿童医院健康体检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清25-(OH)D检测的6个月~14岁儿童2 337例,分析VD缺乏、VD不足的发生率及其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入组儿童VD缺乏和不足检出率分别为14.46%和25.03%,VD缺乏和不足检出率均为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VD缺乏检出率男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D不足检出率男童低于女童。随着年龄增长,25-(OH)D水平及血小板(PLT)计数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则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之间25-(OH)D水平及血小板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D不足和缺乏组与正常组之间的PLT计数、MPV、PDW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D不足组和缺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以VD分组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D缺乏和VD不足与年龄增加、MPV增高、PDW降低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东莞市6个月~14岁儿童中VD缺乏和不足检出率均较高,随年龄增大,VD缺乏逐渐增加,需加强干预。此外,VD缺乏和不足可能与MPV增高及PDW降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动脉灌注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山西省中医院骨关节科2016年3月-2018年3月早、中期(Ficat分期I~III期)股骨头坏死住院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针刀联合动脉灌注治疗)和对照组(单纯动脉灌注治疗)各30例,观察对比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都取得了明显的改善(P<0.05)。而针刀联合动脉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较单纯动脉灌注治疗效果更加突出(P<0.05)。结论:针刀联合动脉灌注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分析不同地区中老年人群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及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0年对不同地区的12组35~64岁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每个样本人群调查1000人左右,男女各半,并与“六五”、“八五”、“九五”期间进行的调查进行比较。结果 2010年结果显示,主要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年龄标化的高血压患病率、肥胖率、高血清胆固醇现患率、高血糖现患率男性最高者分别是最低者的2.3倍、9.2倍、4.2倍和11.3倍,女性最高者分别是最低者的2.7倍、7.4倍、3.0倍和83.0倍;男性的吸烟率和饮酒率远高于女性。5组人群4次调查资料显示,吸烟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均持续降低,肥胖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均持续大幅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在多数人群中仍持续增加;一半以上的人群高胆固醇现患率在1998年达到峰值后在2010年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结论 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应继续加强对心血管病的防治,对不同地区应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