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口腔异常增生上皮及鳞癌组织中Fas、FasL及Bcl-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及Bcl-2蛋白在口腔黏膜异常增生上皮及鳞癌组织中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口腔黏膜异常增生上皮及鳞癌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及Bcl-2蛋白表达。结果:发现Fas表达水平无差异,但Fas染色在正常、单纯性增生、轻度异常增生组织中以胞膜型为主,而原位癌及鳞癌组织中以胞浆型为主,中度异常增生时两型兼有;FasL在鳞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与对照组、单纯增生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FasL表达与局部浸润的淋巴细胞呈负相关(r=-0.437,P<0.05)。Bcl-2表达在原位癌时出现高峰,与对照组、单纯增生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Bcl-2表达水平与Fas L表达水平相关显著(r=0.337,P<0.05)。结论:Fas、FasL及Bcl-2参与了口腔癌前病变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它们分别或协同作用抑制细胞凋亡、延长异常细胞生存期、利于免疫逃逸,为细胞癌变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2.
念珠菌性白斑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念珠茵性白斑为口腔白斑病伴随有念珠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茵)慢性感染。念珠茵与口腔白斑及白斑癌变的关系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本文就念珠茵性白斑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3.
羟氯喹治疗OLP前后的血清双向电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口腔扁平苔藓(OLP)病人羟氯喹治疗后,血清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探讨羟氯喹治疗OLP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固相pH梯度(IPC)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OLP病人经羟氯喹治疗3个月后血液中的差异蛋白质,银染显色,Imagemaster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差异蛋白质点.结果:①.羟氯喹治疗OLP病人前和治疗后的血清2-DE图谱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2468±57个和2375±18个,凝胶图谱分辨率、重复性较好;②.通过Imagemaster图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清2-DE图谱,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数为9个,其中7个点在治疗3个月后高表达,2个点在治疗后低表达.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分辨率高且重复性较好的OLP病人治疗前后的血清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发现存在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进一步研究羟氯喹治疗OLP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ICU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和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总体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亦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重症患者在无肠内营养禁忌证的情况下,可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早期肠内营养可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应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探讨牙隐裂(cracked tooth syndrome,CTS)患者动态咬合特征,分析其异常(牙合)因素,探索T-Scan Ⅱ咬合力分析系统作为牙隐裂调(牙合)干预指标之一的可行性.方法:T-ScanⅡ咬合力分析系统记录15名早期牙隐裂患者调胎干预前后牙尖交错位(ICP)及左右侧方咬合的过程.定量测定(牙合)接触点数目、力的中心点(COF)相对位置、(牙合)力百分比值(%)以及不对称系数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TS组干预前第一磨牙区咬合接触点数目及(牙合)干扰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及干预后(P<0.05).CTS组COF均偏于患侧,两组患侧(牙合)力百分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局部较大胎力和不均衡的咬合接触是牙隐裂患者主要(牙合)紊乱因素.T-ScanⅡ咬合力分析数据可作为牙隐裂早期干预性调(牙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7.
目的:比较5种牙本质黏结剂对人牙周膜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人牙周膜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和浸提液法,观察5种牙本质黏结剂(Super Bond C&B、Clearfil SE Bond、G-Bond、Single Bond2、Adper Easy One)不同体积分数浸提液(100%、50%、25%)作用不同时间(24 h、48 h、72 h)对人牙周膜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种牙本质黏结剂对人牙周膜细胞的细胞毒性Super BondP<0.05),48 h与72 h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5种牙本质黏结剂细胞毒性程度不同,Super Bond C&B、G-Bond和Clearfil SE Bond的细胞毒性均较轻微,Single Bond2的细胞毒性较强。  相似文献   
78.
目的:构建重组质粒pPHU281-C-Spec-E,用于敲除菌毛蛋白次要组分基因fimCDE。构建fimCDE缺陷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为进一步研究FimCDE在感染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厌氧罐培养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株 ATCC 33277,提取基因组DNA后,PCR扩增获得含有人工设计的酶切位点的fimC基因的上游片段及fimE的下游片段,将其克隆到自杀质粒pPHU281内,命名为pPHU281-C-E;再将抗大观霉素的抗性基因插入到C及E片段之间,最终获得重组质粒pPHU281-C-Spec-E。结果:酶切及DNA序列分析验证重组质粒pPHU281-C-Spec-E构建成功。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有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蛋白次要组分基因fimC上游及fimE下游片段的重组质粒pPHU281-C-Spec-E,可用于构建菌毛蛋白次要组分FimCDE缺陷的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正常人口腔黏膜角质细胞衰老相关的形态学特征与角蛋白表达。方法:获取正常人口腔黏膜角质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衰老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年轻细胞与衰老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结果:口腔黏膜角质细胞在衰老过程中形态逐渐不规则,胞浆内空泡增加,衰老细胞角蛋白染色明显增强。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衰老的正常人口腔黏膜角质细胞角蛋白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80.
目的:比较Nd:YAG激光和CO2激光治疗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临床上确诊为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Nd:YAG激光治疗组和CO2激光治疗组各34例。治疗周期3~5 d。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DP分级法评估并比较两组短期疗效。结果 :在激光照射后的第1天、第2天和第3天分别记录两组疼痛指数减少值,其中Nd:YAG激光减少值为:(3.27±0.24)、(4.23±0.26)和(5.60±0.27);CO2激光组为(2.56±0.27)、(3.40±0.30)和(4.20±0.28),Nd:YAG激光组疼痛指数减少更明显(P<0.05);激光照射治疗后Nd:YAG激光组及CO2激光组的平均溃疡期分别为(4.07±0.82) d和(5.12±0.26)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d:YAG激光组及CO2激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过程中Nd:YAG激光组患者无明显不适反应,而CO2激光组有6例对疼痛感到紧张,有7例对气味较敏感。结论:Nd:YAG激光治疗MiRAU的疗效优于CO2激光,且舒适度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