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40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颅底环枢部影像解剖学特点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环枢部的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确诊和资料完整的颅底病变21例,其中男性14人,女性7人。平片摄颈椎正、侧位X线平片,必要时加拍颈椎过仲过屈位片及张口位片。CT行颅底横断位薄层扫描,并作多平面和三维重建。MRI行后颅凹颈段脊髓矢状位、横轴位及冠状位扫描检查。结果21例中,颅底凹陷为7例,寰枢椎脱位9例,chiari畸形5例。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寰椎、枢椎形态构异常,并且能显示Chamberlain线,借此可作出颅底凹陷的诊断。颅底凹陷和Chiari畸形可同时并存,MRI不但能诊断出颅底凹陷,而且能够诊断出X线片和CT不能显示的chiari畸形。寰枢椎脱位主要通过测量寰枢椎间距离(ADI)诊断,主要依靠X线平片和CT测量诊断。结论学习和掌握环抠部的影像解剖学特点,X线平片、CT、MRI不同检查方法的价值和限度,有利于提高颅底寰枢部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2.
秦颖  倪勇  王成友  王成林 《安徽医学》2009,30(2):157-159
目的探讨肝脏罕少见实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脏罕少见实性占位病变病例资料。结果38例患者中有肝局灶结节性增生(FNH)18例,肝原发性肉瘤8例,肝炎性假瘤(IPL)5例,肝结核瘤2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1例,肝细胞腺瘤(HA)3例,肝淋巴管瘤1例。38例患者均获手术探查并随诊。有2例肝肉瘤未能手术切除,36例行手术切除,术后恢复良好,其中30例肝脏良性占位随诊无复发。结论肝脏罕少见实性占位术前容易误诊。结合临床及各种影像学检查资料可提高肝脏罕少见实性占位的诊断率。超声造影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肝脏罕少见实性占位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大多数肝脏罕少见实性占位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3.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梗阻性黄疸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病人的病因及评价超声、腹部CT(CT)、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TC)五种检查方法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9年l1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比较分析各种检查方法对梗阻部位及梗阻病因的准确率。结果确诊为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为473例,B超、腹部CT、MRCP、ERCP及PTC对患者梗阻部位的显示率分别为59.6%(257/431),80.9%(106/131),88.8%(326/367),84.2%(64/76),100%(31/31),而梗阻的原因有:Mirrizi综合征、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胆囊癌、胆总管结石、胆总管囊肿、肝内外胆管细胞癌、壶腹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十二指肠乳头憩室、十二指肠乳头炎、术后胆管狭窄、胃癌术后肝门淋巴结转移、胰头癌、肿块性胰腺炎。结论各种诊断方法各有其优缺点,MRCP在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上具有较大的价值,但必要时仍需进行其它检查方法加以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大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综合症的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MRI明确诊断的13例共26耳大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综合症,所有病例均行MRI常规平扫和3D-CISS或3D-SPACE序列MIP三维重建,分析病变的形态及信号等影像学表现。结果大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综合症表现为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的不同程度扩张,其近端呈鸟嘴状与前庭相连。在横断位断面图像上,扩张的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21耳呈典型的"汤勺状",另5耳呈饼状。在MIP三维重建图像上,扩张的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在其冠状位上则呈典型的"树叶状"。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但在T2WI上扩张的内淋巴囊信号有不均匀减低。结论 MRI对大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综合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其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静脉窦性脑梗塞影像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静脉窦性脑梗塞病例。结果 5例静脉窦性脑梗塞显示同侧横窦血栓;合并上矢状窦血栓的9例静脉窦性梗塞位置变化较大,病变范围广泛。梗塞与动脉性梗塞发生按动脉走行分布不同,常伴出血,MRA显示梗塞区供血动脉无异常,CTV或MRV显示静脉窦狭窄、血流信号缺损。结论静脉窦性脑梗塞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静脉窦栓塞诊断;与动脉性脑梗塞鉴别,对于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MSCT在合并壁冠状动脉的心肌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例心肌缺血患者进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重建,并结合三维重组图像观察冠状动脉,采用MPR重组观察左心室短轴、水平长轴切面、垂直长轴切面各段心肌灌注情况。结果同时存在壁冠状动脉及相应供血区心肌缺血患者共9例,全部位于左前降支,其中壁冠状动脉舒张期狭窄超过50%4例,舒张期狭窄小于50%5例。心肌缺血部位位于心尖部6例,室间隔壁2例,前壁1例;增强扫描缺血区早期呈小片状、线状低密度灌注缺损。结论 MSCT不仅可以显示心肌与冠状动脉间的解剖关系,而且能够同时显示心肌灌注的情况,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97.
p16蛋白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p16蛋白在人脑星形细胞瘤发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化法观察星形细胞瘤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16在39例星形细胞瘤中表达的缺失率为71.8%,并且缺失率随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术后各观察期内复发病例中p16蛋白缺失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病例(P<0.05)。结论:p16蛋白表达的缺失与星形细胞瘤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它的恶性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98.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支架放置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近些年兴起的姑息性介入治疗新技术[1,2].现有文献中,关于其各种并发症的全面研究相关论文报道不多.2001-2006年三峡大学仁和医院为58 例梗阻性黄疸病人放置了胆道内支架66枚,发生各种并发症11例.  相似文献   
99.
脑转移瘤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脑转移瘤 4 2例 ,均行手术治疗。 4 1例术后行全脑放疗 ,其中 13例再加化疗。结果 :术后症状消失或好转 37例 ,无明显变化 4例 ,死亡 1例。随访 36例 ,平均生存期手术加放疗者为 13 6个月、手术加放化疗者为 14 3个月。结论 :手术治疗联合放疗及化疗是治疗脑转移瘤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0.
颅内非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附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非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8例颅内非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鞍区6例,基底节区2例。位于鞍区者以尿崩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位于基底节区者以偏侧肢体障碍多见。显微镜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7例行常规放疗。结果临床症状改善5例,无变化2例,1例死于急性丘脑下部损伤。结论颅内非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CT、MRI影像学特征。手术切除困难,术后正规放疗效果好,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