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40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肝脏局限性脂肪沉积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局限性脂肪沉积的发生机制、CT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8月间,CT检查发现肝局限性脂肪沉积症37例,其中男23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1岁。采用Aquilion16层螺旋CT机,自右膈顶向肝下缘连续平扫及四期增强扫描,37例均符合CT诊断标准。结果肝局限性脂肪沉积症37例病灶分别位于S4段背侧15例、镰状韧带附着部14例、S1段4例、S2段2例、S7段2例;病灶大小为8mm-27mm,平均14.8mm;S4段背侧病灶主要为结节状9例和斑片状5例,镰状韧带附着部病变多为结节状12例;边缘清楚的病灶32例,部分边缘清楚的病灶5例。增强后37例病灶动脉期均未见强化,CT平扫+增强扫描复查,病灶均无明显的变化。局限性脂肪沉积的动脉期能谱曲线向下,而静脉期曲线明显向上,但仍低于正常肝实质曲线。结论肝局限性脂肪沉积症主要与异位静脉引流有关,根据本病的CT表现特征诊断不难,但要注意排除肝内其他类似的占位性病变,定期复查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62.
目的:通过类风湿关节炎手腕部骨侵蚀MRI表现及临床指标对照研究,探讨两者在评价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行手腕部MRI扫描的患者80例,患者均在1周内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其中符合类风湿诊断标准的入选为研究对象。采用OMERACT的RA评分系统为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的评分标准,对磁共振图像进行分析及评分。分别按性别、年龄、病程、晨僵、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CCP)、抗"O"(ASO)、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予以分组,使用Mann-Whitney方法分析各组间骨侵蚀的差异。结果:符合RA诊断标准的共54例,共发现238处骨质侵蚀,最多的1例累及13处骨质。腕部骨侵蚀最常累及三角骨(36/54),其次为头状骨(31/54);手部最常累及第三掌骨头(7/54),其次为第二掌骨头(6/54)。早期/中晚期RA组、CRP阳/阴性组、ESR阳/阴性组间骨侵蚀评分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抗CCP阳/阴性组间的骨侵蚀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晨僵、RF、ASO的组间骨侵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可为骨侵蚀的诊断及评估预后提供最直观的依据,抗CCP抗体、CRP、ESR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骨侵蚀。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对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控制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将65例在本院耳鼻咽喉科确诊为支气管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及对照组(n=30)。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治疗前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分级、肺功能[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预计值]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均按照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采取常规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100~500)μg/d],2~4次/d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第1个月为两侧鼻孔各一喷(64μg/喷),2次/d;第2个月改为1次/d;第3个月隔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期间每个月门诊随访2次,共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经联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2%(33/35),对照组为73.3%(22/3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情况(最大呼气流量预计值)比较[(85.73±5.42)%vs.(81.95±4.3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于支气管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积极治疗变应性鼻炎对控制其支气管哮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应用双能量CT碘定量的方法,探讨肝硬化患者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选择37例经临床确诊肝硬化患者及21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采用双能量CT行上腹部扫描,平扫为常规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行能谱成像(GSI)模式扫描,将数据传输至ADW4.5工作站并应用能谱分析软件进行后处理,在物质分离碘基图上测量碘浓度。在脾脏随机取直径约为20 mm的ROI,所得3个ROI的碘基值均值为脾脏增强扫描动脉期碘基值Ia及门静脉期碘基值Iv,并计算出脾动脉碘分数(AIF=Ia/Iv)。对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统计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组间均数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动脉期碘基值Ia(F=9.387,P0.01)、脾动脉碘分数AIF(F=11.830,P0.01)组间均数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肝硬化门脉高压组Ia及AIF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2.32±15.75)vs(90.41±12.85),(0.90±0.15)vs.(0.77±0.13)mg I/ml);两组间静脉期碘基值I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与正常对照两组病例间,脾脏的血流动力学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肝硬化组脾动脉血流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双能CT的碘定量功能可用于评价肝硬化患者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65.
倪勇  王成友  秦颖  王成林 《安徽医学》2008,29(6):678-680
目的总结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5例,女性3例。6例有慢性胰腺炎病史,3例有酗酒史,1例有糖尿病史。主要症状为上腹痛、背痛及黄疸。影像学显示胰腺肿大、胰管扩张、胰腺结石或胰腺钙化。5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胰体尾、脾脏切除、头颈段胰管取石术,其中2例附加胰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附加残胰管置管外引流。结论胰管结石是胰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胰管结石并发胰腺癌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主要手段。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病人应争取及早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6.
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是逐渐发展的病理过程,其中肝纤维化是唯一可逆性阶段。有关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是当今临床及医学影像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是近年开发并趋向成熟的功能成像技术,尤其对肝纤维化有望成为其早期诊断无创而有效的手段。现就DWI的成像方法及其对肝纤维化病理分级、分期等应用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门静脉解剖分型及腹水、肝性脑病、Child-Pugh分级等肝硬化并发症与侧枝血管开放数量的关系。方法选取肝炎性肝硬化95例,行门静脉系统主要属支及侧枝血管MIP、MPR及VR重建,测量各血管直径并观察侧枝循环开放的情况。依据Child-Pugh分级及腹水严重程度,将95例患者分别分为Child-Pugh A、B和C级三组及无腹水、轻度腹水、中-重度腹水三组。对门静脉属支解剖变异进行统计分型,并将结果与侧枝血管、肝硬化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6种类型间比较,侧枝血管开放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hildPugh A、B、C三级间比较,侧枝血管开放数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无腹水、轻度、中-重度腹水三组间比较,侧枝血管开放的数量在无腹水组与中-重度腹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门静脉成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门静脉解剖变异的显示很有价值。侧枝循环的建立特点与门静脉解剖变异无明显相关性。LGV管径及侧枝血管开放的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肝炎后肝实质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并总结Castleman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6月病理证实为Castleman病的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6例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1例行MRI平扫。结果 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6岁,中位年龄31.5岁。8例病理类型均为透明血管型,均为单中心型。位于纵膈4例,右前胸壁1例,腹膜后1例,盆腔2例CT平扫均表现为单个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2例有散在斑点状钙化,1例有点状钙化,1例有囊变坏死等特征;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并持续至静脉期和延迟期,其中1例肿块周围或内部可见增粗的血管影;MRI平扫T1WI为等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结论 Castleman病较少见且易误诊,常表现为良性肿块特征,部分病灶伴有钙化,了解其临床及影像特征有助于检出本病。  相似文献   
69.
侯林都  王成林 《腹部外科》2001,14(4):234-234
临床资料男 1例 ,女 5例 ,术前术中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瘘部位及临床表现和治疗 :第 1例为胆囊管瘘 ,术中见胆囊管炎性改变增粗 ,约 1.5cm ,分离时离断 ,无法夹闭 ,则电凝胆囊管口 ,威氏孔置引流管 ,术后引流不畅 ,出现胆汁性腹膜炎 ,次日立即开腹结扎胆囊管 ,冲洗引流。第 2例为副肝管离断 ,右肝管端胆汁漏出 ,立即中转开腹证明为右则副肝管离断 ,予以结扎。第 3例剪断胆囊管后 ,发现胆囊管残端为双腔管 ,胆床有胆汁漏出 ,立即中转开腹 ,发现肝总管与胆囊管一次夹闭横断 ,断端漏胆汁 ,则行肝总管端端吻合 ,胆总管T管支架并引流。…  相似文献   
70.
重视肝细胞癌的CT和MRI分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癌的治疗除外科手术切除外,还有经皮肝穿刺乙醇注入疗法(PEI)、经皮肝微波凝固疗法(MCT)、射频消融术(RFA)和肝动脉栓塞疗法(TAE)等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既有它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治疗方法的选择必须要与肝癌的分期级别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