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7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许多慢性气道疾病是以中性粒细胞参与为主的,这些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一些亚型,像激素抵抗性哮喘和致死性哮喘,支气管扩张,囊性纤维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42.
多烯紫杉醇诱导SPC-A1肺癌细胞凋亡与活性氧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多烯紫杉醇诱导SPC-A1肺癌细胞凋亡与细胞内活性氧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含有10^-8mol/L多烯紫杉醇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PC-A1肺癌细胞24小时后,使用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检测凋亡细胞形态;以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盐和二氢乙啶对上述处理的细胞进行双染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细胞周期。结果:10^-8mol/L多烯紫杉醇作用于SPC-A1肺癌细胞24小时后,在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出现了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提示,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较对照组增高,G2~M期细胞在整个细胞群中所占比例增加。结论:多烯紫杉醇通过将肺癌细胞阻滞于G2~M期并且使细胞内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诱导细胞凋亡来发挥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43.
沐舒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评价沐舒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咳嗽、咳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4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前后咳嗽、咳痰(排痰难易程度、痰性状、痰黏度)等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1)沐舒坦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症状、体征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47.5%;祛痰作用为95%。患者在临床疗效、祛痰作用和综合临床评价等方面其治疗后积分都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2)对部分病例观测了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情况,有完整治疗前后肺功能检查病例22例(占55%),治疗后有效率为27.27%。结论:沐舒坦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咳嗽、咳痰的临床疗效明显,特别是痰液黏稠、排痰困难患者其祛痰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4.
背景与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的突变状态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的重要疗效预测指标。该研究旨在探讨突变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NSCLC标本EGFR基因突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同时采用突变特异性IHC法和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法检测290例NSCLC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状态,计算突变特异性IHC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比较ARMS法和突变特异性IHC法检测EGFR突变的一致性。结果:以ARMS法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当染色评分≥1+为阳性时,突变特异性IHC法诊断EGFR基因突变的灵敏度为72.92%,特异度为95.20%,PPV为93.75%,NPV为78.08%。突变特异性IHC法诊断不同类型EGFR基因突变的准确性相差明显:诊断19外显子缺失突变的灵敏度只有55.55%,但其特异度在99%以上;当染色评分为1+时,诊断L858R突变的灵敏度为90.27%,特异度为95.86%,当染色评分为2+或3+时,其特异度则为98.63%~100%。突变特异性IHC法与ARMS法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P<0.001,Kappa值:0.612~0.864)。突变特异性IHC法能直观判断EGFR基因突变细胞丰度。结论:突变特异性IHC法是EGFR突变分子检测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突变负荷(TMB)与肿瘤靶向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靶向治疗的5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靶向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其肿瘤组织标本的TMB水平,并分析TMB与靶向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5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TMB水平为6.2个突变/Mb,其中吸烟患者的TMB水平较不吸烟患者升高(P=0.046)。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高TMB组和中低TMB组,生存分析显示:与高TMB组相比,中低TMB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更长(410 d vs 217 d, HR=0.331, 95%CI 0.165~0.665,P=0.001 2)。亚组分析显示:在男女性、有无吸烟史、合并TP53基因突变与否患者中,中低TMB组者的中位PFS均长于高TMB组患者(P0.05);在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EGFR 19外显子缺失、EGFR L858R患者中,中低TMB组患者的中位PFS也长于高TMB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具有驱动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TMB水平对靶向治疗疗效具有预测作用,高TMB水平提示靶向治疗患者的PFS更短。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提高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放免显像的诊断效果。方法 应用三步法(抗EGFR单抗-生物素-亲和素,IgM生物素,^111In-DTPA-生物素)给药,在注射放射性标记物后2-4h对荷A549肿瘤细胞裸鼠进行γ显像并测定生物学分布,结果 三步法组2h已 肿瘤部位放射性浓聚,4h明显显影;对照组无明显显影。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可供选择策略之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路作为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关键信号转导通路日益受到人们关注。针对该信号通路进行干预成为一个有前途的肺癌治疗策略。其中,特别是EGFR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EGFR-TKI)已成为肺癌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EGFR-TKIs是一类能作用于细胞内EGFR酪氨酸激酶区的小分子药物,能抑制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和下游信号传导,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48.
研究1,6-二磷酸果糖(FDP)的支气管扩张作用。用致敏豚鼠气管条和肺条的离体实验方法观察FDP的作用。结果:FDP引起了气管条和肺条的剂量依赖性松弛效应,30mmol·L-1FDP分别减少了它们的张力408.8±23.9mg和207.5±18.7mg,卵蛋白迅速收缩了致敏豚鼠的气管条和肺条,张力分别达545±73.9mg和285±32.2mg,不同剂量的FDP(1μmol·L-1至30mmol·L-1)对抗原诱发的气管条和肺条收缩产生了剂量依赖性逆转作用。结论:FDP可明显对抗抗原诱发的致敏豚鼠气管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  相似文献   
49.
水通道与钠通道在小鼠胸腔液体转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水通道和钠通道在小鼠胸腔液体转运中的作用。方法:小鼠吸入麻醉后,胸膜腔内分别注入0.25ml高渗和等渗液体,分别予以特布他林、阿米洛利、地塞米松和氯化汞,在不同时间点回收胸腔液体,测量其渗透压、容积和示踪剂^125I-白蛋白计数。根据有腔液体滤出率和吸收率变化,研究钠通道和水通道在胸腔液体转运中的作用。结果:阿米洛利抑制高渗液体引起的胸腔液体滤出和等渗液体吸收(P<0.05);特布他林增加胸腔液体的滤出和吸收(P<0.05);地塞米松增加高渗液体引起的胸腔液体的滤出(P<0.05),氯化汞则起抑制作用(P<0.05),地塞米松和氯化汞对胸腔液体的吸收无影响(P>0.05)。结论:水通道影响渗透压梯度引起的胸腔液体转运,对等渗液体的胸膜腔转运无明显影响。钠通道可影响渗透压梯度引起的胸腔液体转运和等渗液体吸收。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肺假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病理学诊断的肺假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结果及其转归。结果:所有患者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中1例胸片及CT片显示双肺多个椭圆形巨大肿块外,余均表现为双肺多灶性片状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不清,内见支气管充气征,均经纤支镜肺活检明确诊断,病理提示“大量成熟淋巴细胞浸润”,该5例患者中有3例最终发现成恶性淋巴瘤,另2例存活至今,病程为8-9年,5例患者中3例接受过COP等方案化疗,其中1例转恶性淋巴瘤死亡,结论:肺假性淋巴瘤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一般实验室检查无异常,确诊需依赖纤支镜肺活检,部分患者最终转归为恶性淋巴瘤,对明确诊断的患者可应用化疗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