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医患间的视域差异导致医患沟通不畅,“主-客二分”认知模式是产生医患间视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从“主-客二分”向“主体间性”的认识论转变是视域融合的前提.医师要从个人人生体验和社会生活角度设身处地与患者沟通,减少医患间视域差异,达到视域融合,才能改进医患沟通效果,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32.
背景:关节软骨损伤后,自身修复能力十分有限,以往医学手段无法对其进行再生修复,利用干细胞治疗软骨损伤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 目的:探讨不同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表型的转化机制。 方法:取第5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不同的生长因子及生长因子组合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别为TGF-β1组、TGF-β1+IGF-1组、BMP-2+IGF-1组、TGF-β1+BMP-2组、TGF-β1+IGF-1+BMP-2组、空白对照组。诱导后21 d进行阿尔新蓝染色和茜素红染色,RT-PCR检测Ⅱ型胶原mRNA表达。 结果与结论:阿新蓝染色观察可见细胞胞浆与间质存在异染情况,蛋白多糖呈绿色表达,经茜素红染色未见橘红色钙结节。初步推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分化形成软骨细胞,不表达骨细胞表型。空白对照组Ⅱ型胶原mRNA表达呈阴性。与TGF-β1组比较,BMP-2+IGF-1组Ⅱ型胶原mRNA表达显著偏低,TGF-β1+BMP-2组和TGF-β1+IGF-1+BMP-2组Ⅱ型胶原mRNA表达显著偏高(P < 0.05);且TGF-β1+IGF-1+BMP-2组Ⅱ型胶原mRNA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结果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具备单独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的能力,采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时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发挥出最大的诱导软骨分化效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3.
胸部低剂量CT扫描对不同部位结构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胸部低剂量CT扫描对不同部位结构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对48例来我科作胸部CT检 查者行标准剂量及低剂量扫描,选择主动脉弓下缘层面以及右下肺静脉层面进行图像质量的对比分析,分别评价这两个 层面中末梢肺血管、肺小叶、纵隔及胸背部软组织结构的清晰度。结果:胸部低剂量扫描对主动脉弓层面图像质量的影响 大于右下肺静脉层面,其中对肺血管图像质量的影响最小,对肺小叶的影响次之,对纵隔、肩背部软组织影响最大。结论: 胸部低剂量扫描主要影响胸部密实结构的图像质量,对肺内组织结构图像质量的影响不显著,所以可用于早期肺癌的筛 查。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显微解剖及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1例尸头标本,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面神经及其周围血管逐层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临床应用该入路治疗面肌痉挛10例。结果:小脑下前动脉是主要的责任血管;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能够到达CPA区,充分暴露面神经、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结论:血管压迫是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可获得足够的操作空间,能够满足微血管减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35.
应用MRI研究腰背肌退变规律和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MRI研究腰背肌退行性变规律及影像特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来解放军第175医院影像科做MRI体检的体检者,按性别分组,每组再按年龄分为1~10岁、11~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岁以上8个组,共有16个研究组,每个研究组20例(从各年龄段中随机抽取),共320例。评价指标包括:(1)腰背肌厚度;(2)皮下脂肪与腰背竖脊肌MR信号比值;(3)多裂肌形态、信号及肌间隙的改变。对腰背肌厚度值和皮下脂肪与腰背肌MR信号比值在不同性别间及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应用Excel 2003 T-TEST返回Student’s t检验的概率值,样本为成对检验。多裂肌形态、信号、肌间隙改变在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应用多样本比较的秩和Kruskal-Wallis检验。取单侧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除1~10岁年龄段外,其余每个年龄段男性组腰背肌平均厚度均大于女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腰背肌厚度自1—30岁逐渐长大饱满,在30—70岁处于成熟的稳定状态,到70岁以后开始退变、萎缩、变细。皮下脂肪与腰背竖脊肌MR信号比值,男性组平均值大于女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此比值自婴幼儿期开始逐渐增大,男性组在20~60岁趋于稳定状态,在60岁以后急速下降,而女性组在20—40岁趋于稳定状态,在40岁以后急速下降。在形态结构方面,年轻组多裂肌表现为形态饱满、轮廓平整、均匀低信号、肌内间隙不显示或呈单个线状或点状显示;老年组多裂肌表现为形态萎缩、轮廓凹陷、信号不均匀性增高、肌内间隙呈多发线片状、羽毛状或网格状显示。各种观察指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背肌生理性退变,女性早于男性,肌内脂肪变性早于肌形态学改变。主要MRI表现包括:肌肉萎缩造成肌肉变细、形态萎缩、轮廓萎陷;肌内不均匀性脂肪浸润,造成信号不均性增高,皮下脂肪信号与肌肉信号比值下降,肌内间隙呈线片状、羽毛状或网格状。  相似文献   
36.
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X线、CT、MRI影像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X线、CT和MRI对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局限性。方法收集41例明确有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X线、CT和MRI影像学资料,包括腰椎正、侧、斜位及过伸、过屈位片,L3~S1段椎小关节CT横断位及MRI横断、冠状、矢状位扫描图像。结果X线平片对腰椎小关节的显示仅限于对关节面骨质及关节间隙宽窄度改变的观察。CT对椎小关节突骨质、关节面平整度及关节面下骨质、关节间隙、关节囊钙化等改变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平片及MRI(均P〈0.05)。MRI在显示关节面软骨、关节囊肿胀、滑膜囊肿及滑膜囊疝等方面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均P〈0.05)。结论X线平片、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显示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方面各有优缺点,综合应用和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为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腰椎小关节病变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对10批次不同产地乌药进行质量评价,并进一步探究乌药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大鼠肠道低度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PLC对10个不同批次乌药进行质量评价。选取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IBS-D模型组、乌药低剂量组、乌药中剂量组、乌药高剂量组、阳性药物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接受“番泻叶灌胃联合束缚应激”刺激,构建IBS-D大鼠模型。乌药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乌药水提物(0.94、1.88、3.76 g·kg-1),阳性药物组大鼠予以匹维溴铵片水溶液(1.5 g·kg-1);而对照组和IBS-D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蒸馏水,共计2周;采用HE染色、PAS染色观察大鼠结肠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  相似文献   
38.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