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经肾小管尿钾浓度梯度(transtubular potassium concentration gradient, TTKG)测定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 HPP)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择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64例,根据病因分为原发组、继发组和甲亢组,健康志愿者25名作为对照组.测定血/尿钾浓度和渗透压,根据其结果计算TTKG,比较其组间TTKG的差异;按TTKG分组,比较组间补钾总量和症状恢复时间的差异,统计补钾治疗后出现反跳性高血钾的情况.结果 原发组TTKG为(1.74±0.44),继发组为(4.59±1.05),甲亢组为(1.74±0.55),正常对照组为(7.21±1.38),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HPP患者应少补钾,相反,继发性HPP应多补钾.结论 TTKG可在早期作为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HPP的指标之一,并指导治疗,避免补钾治疗后出现反跳性高钾血症.  相似文献   
42.
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 ,亚低温 ,特别是长程低温 (持续低温 2 4h以上 )对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本文就我院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2年5月以来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2年 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76例均经过CT或MRI检查确诊。年龄 38~ 81岁 ,平均 5 5 6± 8 16岁 ,其中男4 8例 ,女 2 8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严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所有患者均符合 1995年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根…  相似文献   
43.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临床特点及发病年轻化原因,以指导临床防治,减少发病率和病残率。方法应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对25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和25例中老年脑梗塞患者病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原因。结果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有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此外,睡眠质量差、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加之熬夜、喝酒、吸烟等不良习惯诱导,是引发脑梗死年轻化的综合原因。结论为了预防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应对工作生活压力进行合理释放,对心理因素进行调节,摒弃不良嗜好,注意健康饮食,从而实现青年脑梗死发病率逐渐降低的目标。  相似文献   
44.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亚急性变性 (SCD)是由维生素B12 代谢障碍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主要侵犯脊髓的后、侧束 ,临床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深感觉减退、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等。我们自 1991~ 2 0 0 1年共收治 2 0例SCD病人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35~ 72岁。自发病至确诊时间为 1周至 6年 ,平均 13个月。有胃大部切除 2例 ,脂肪泻 1例。1 2 临床表现 四肢麻木、袜套样痛觉减退者 13例 ,针刺感 6例 ,烧灼感 3例 ,胸腹部束带感 9例 ,Lhermitte征 3例 ,T10 以下音叉震动觉减退者 17例 ,本体位置觉减退或消失者15例 ,…  相似文献   
45.
目的:了解学生视角下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的实习现状,找出实习管理、教学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163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电子调查问卷形式对实习情况进行反馈。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外科组实习生很满意的比例高于内科组和妇儿组。外科组实习生认为实践操作机会很多的比例高于内科组和妇儿组。妇儿组实习生独立管床比例低于内科组和外科组。结论: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把学生评价贯穿于临床实习过程形成对实习监控,根据学生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清NO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每日1次,连续14d.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4天采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及血清NO含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血流变学各指标和血清NO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两组间除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他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清中NO含量.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分型和梗死面积与心电图(ECG)改变的关系。方法给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ECG检查,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GSP)分型和梗死面积分型,对各组患者的EC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LACI)组患者的ECG异常率分则是:95.5%,80.4%,62.5%和48.5%,TACI组和PACI组明显高于LACI组(P〈0.05~0.01);大中面积梗死组(83.7%)的ECG异常率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组(60.4%)和腔隙性梗死组(53.2%)(P〈0.05~0.01);小面积梗死组的ECG异常率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5)。OCSP和梗死面积分型亚型组出现ST—T改变和心律失常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病情重和梗死面积大的患者ECG异常率高。  相似文献   
48.
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亚低温治疗时间窗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亚低温(32±1℃)治疗时间窗,探讨最长脑缺血时间和开始低温时间所能获得的有效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2组,缺血后常温组(分4个亚组)缺血4、6、8及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缺血后亚低温组(缺血模型建立后开始亚低温并持续12小时,分4个亚组)缺血4、6、8及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再灌注期亚低温组(再灌注后开始亚低温并持续12小时,分4个亚组)缺血4、6、8、及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观察脑梗死体积、脑组织水分含量和病理改变.结果缺血后亚低温能显著减小脑梗死体积(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体积减小92.2%~65.3%;再灌注期亚低温组除缺血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亚组脑梗死体积减小68.4%~36.79%.结论结果显示缺血后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非常显著,提示超早期诱导亚低温可能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缺血4小时后开始诱导亚低温效果较好,缺血8小时后开始诱导亚低温仍有效.  相似文献   
49.
目的确定脑梗死亚低温治疗的时间窗.方法120只SD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只;每组再分为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后2、4、6、8、10和12小时亚组,每亚组10只.所有大鼠MCAO后2小时开始再灌注.监测心率(HR)、呼吸(R)、血氧饱和度(SO2)、肛温(T)和血压(BP),实验组在MCAO后不同时间将肛温控制在(34.0±1.0)℃.24小时后处死动物,每亚组各取5只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另5只测定梗死灶体积并作病理检查.结果所有SD鼠MCAO后BP均较阻塞前明显升高(P<0.01),但对照组与实验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MCAO后2、4、6小时的SD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但MCAO后8、10小时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MCAO后2、4、6、8、10小时开始亚低温组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1);但MCAO后12小时开始亚低温不能减少梗死体积(P>0.05).结论MCAO后2小时开始再灌注,10小时后开始亚低温仍能减少梗死体积,8小时后开始亚低温能减少脑组织含水量;但12小时后开始亚低温并不能减少梗死体积,10小时后开始亚低温不能减少脑组织含水量.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及其对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东莞厚街医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作为VCI组,另选择同期无认知障碍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VCI组患者根据认知障碍程度分为血管性痴呆(VD)组(n=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