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6篇
医药卫生   63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睾丸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为睾丸扭转18例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18例中,16例诊断为睾丸扭转,CDFI显示睾丸血流减少或消失,其中2例误诊为急性睾丸炎。结论病变侧睾丸血流减少是诊断睾丸扭转的敏感指标;病变侧睾丸血流消失是诊断睾丸扭转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52.
临床护理重症溃疡性结肠炎11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春年  李陕区  杨博 《医学争鸣》2007,28(2):178-178
1 临床资料 1998-01/2004-06住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07例,其中属重症的119例,男71例,女48例,年龄(37±13)岁,平均22~58岁. 全部患者均符合2000年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会议修改的UC诊断标准,并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和X线钡灌肠检查,以及组织学检查确诊,连续粪培养2次排除细菌感染,同时排除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肠道肿瘤和内分泌疾病. 病变部位包括乙状结肠55例,降结肠31例,结肠脾曲20例和横结肠13例;临床类型包括初发型25例,复发型54例和持续型40例.  相似文献   
153.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博  李志裕  尤启冬 《药学进展》2008,32(9):391-397
从作用靶点的角度,介绍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分布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其作用靶点包括周期依赖性激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基质金属蛋白酶及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等。  相似文献   
154.
目的:探讨TCD在长期吸烟患者引起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长期吸烟患者及48例正常健康成人分组进行TCD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48例长期吸烟患者中TCD异常率83%,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增高明显,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TCD对评价长期吸烟患者引起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具有极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5.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18F-FDG—PET)检查在食管癌患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10月~2005年12月,对52例食管癌患者行全身^18F-FDG—PET检查,其中15例在检查前未经任何治疗,37例为综合治疗后复查。采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分析法判读^18F-FDG—PET检查结果,并与病理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15例行^18F-FDG—PET检查前未经任何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中,11例患者(T2~T4)原发肿瘤显影,4例T1原发肿瘤未显影;^18F-FDG—PET检查定性诊断的灵敏度为73.3%(11/15)。8例手术治疗的患者切除纵隔和腹腔直径〉1cm的淋巴结16处,术前6处经^18F-FDG—PET检查定性为恶性,其中5处为转移淋巴结,1处为淋巴结结核;7例患者经^18F-FDG—PET检查发现有远处器官转移,不适合手术治疗。37例经综合治疗后患者复查^18F-FDG—PET,发现34例有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结论^18F-FDG—PET检查对食管癌原发肿瘤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定性诊断价值有限,但对发现远处器官转移和判断治疗效果有较大的帮助,^18F-FDG—PET检查需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才能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156.
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中未折叠蛋白应答在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与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将hLECs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A、B、C、D组,分别用0、1、2、5、10m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Hey)作用细胞24h,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细胞增殖抑制率:应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应刚活性氧荧光探针DCFH-DA检测刺激后细胞中活性氧产物(R0s);应川GSH检测试剂盒检测刺激后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刺激后细胞中的GRP78,caspase-12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的Hey刺激晶体上皮细胞后,细胞活力呈浓度依赖性下降,其中5mmol/L,10mmol/LHey可使细胞活性下降48.3%.57.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能诱导细胞的明显凋亡;细胞中ROS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GSH减少,C、D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olt技术检测显示刺激后细胞中GRP78,emspase-12表达升高,C、D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浓度的内质网刺激因子可刺激晶体上皮细胞产生内质网应激,并通过未折叠蛋白反应导致晶体-亡皮细胞凋亡,产生白内障.  相似文献   
157.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输注应用于乳腺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60例乳腺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输注组(F组)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持续输注组(K组).F组靶控输注芬太尼3ng/ml、异丙酚3μg/ml,手术开始后停止芬太尼输注.K组丙泊酚2mg/kg、氯胺酮1.0mg/kg诱导,患者入睡后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4mg/kg,氯胺酮2mg/kg.术中依据体动及BP、HR等的变化调整异丙酚的用量,两组均在缝皮时停止异丙酚输注.观察诱导前、诱导后、术中MAP、HR、SpO<,2>、RR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诱导时均无呛咳、胸壁强直发生.麻醉诱导后F组MAP、HR、SpO<,2>显著降低,K组变化不明显.停药后F组较K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F组苏醒期躁动、精神障碍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的总发生率低于K组.结论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输注应用于乳腺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8.
谢健  杨博  任黎萍 《陕西中医》2008,29(7):926-927
目的:探讨川芎嗪联合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阻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组)、脑缺血一再灌注组(组)、川芎嗪治疗组(组)、缺血预处理组(组)和川芎嗪+缺血预处理组(V组)5组。在预定时间点行TUNEL法海马CAI区凋亡细胞检测,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测定Bcl-2、Bax蛋白在海马CA1区的动态变化。结果:V组各时间点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除I组外的其他各组(P<0.01),Bcl-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而Bax蛋白表达升高最少(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与川芎嗪联合应用对抑制脑缺血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细胞凋亡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调控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可能是其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缺血再灌损伤起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9.
2000年7月~2001年10月,我院在手及前臂大面积瘢痕切除功能重建治疗时采用瘢痕皮瓣回植术治疗17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0.
目的:通过探讨近年来干细胞研究的进展,对干细胞的概念、调控、特征及应用进行进一步的阐述,说明作为“种子细胞”的干细胞的研究对胚胎发育研究及临床疾病治疗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80-01/2001-01有关干细胞研究的进展及临床价值的文章,检索词“embryonicstemcells,embryonicstemcell,hematopoieticstemcell,HSC/HPC,mesenchymalstemcell”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有关干细胞的研究。②有关干细胞研究的进展及临床价值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5篇有关干细胞的研究与进展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31篇符合研究要求。资料综合:①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及其特性。干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不对称分裂对干细胞自我复制非常重要,而这一行为是通过干细胞内的一些结构蛋白和多肽因子调控的,同时干细胞的分化还受到其周围组织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等外源性因素的影响。②干细胞研究的进展。最近干细胞的研究有两个重大的技术突破,一是人类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成功,为胚胎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另外一个重大突破是成体干细胞的横向分化。此外分离纯化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应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速度。③基于对不同种类干细胞特性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及其前景。④国内目前干细胞研究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结论:通过近年来对干细胞的研究,发现干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性,从而确定对干细胞的研究必将对胚胎发育的临床研究及临床疾病的治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