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医药卫生   2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21.
目的探讨用一种新器械-包皮去除环进行包皮环切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组各100例患者分别施行该手术和经典的包皮环切术,随访3~6个月,对比手术时间、手术失血,前瞻性对比术后疼痛、不适及术后失血、水肿等并发症和术后包皮形状、勃起功能。结果该术的切除范围标准,并发症少,痛苦小,患者的满意度高。结论用该器械进行包皮环切术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包皮环切方法。  相似文献   
122.
123.
目的研究楮实子水提物对转染了APP基因的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SH-SY5Y细胞,进行APP基因转染构建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给予不同浓度楮实子水提物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活力;试剂盒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LDH的释放率;q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化学法、Western blot法检测β淀粉样蛋白沉积;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磷酸化的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楮实子水提物能够提高细胞活力,减少LDH的释放,下调Bax/Bcl-2比值,抑制Aβ的生成,促进CREB蛋白磷酸化并增加其下游蛋白BDNF的表达(P<0.05,P<0.01)。结论楮实子水提物可以改善APP转染的SH-SY5Y细胞神经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CREB/BDNF信号通路,减少Aβ生成和抗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24.
目的了解脑血管性痴呆中各项因素对病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方法使用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测试,将住院的65例符合诊断的脑血管病患者分成痴呆组与非痴呆组,进行精神、神经症状、体征、CT、病程、卒中发作史等的对照观察,为期半年。结果两组患者症状仅在失用、主动性差、表情呆滞存在差异P〈0.01;CT比较痴呆组复发性脑梗死18例,非痴呆组单发脑梗死21例;两组患者病程在4年以上的人数比较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痴呆发生率在卒中1次发作为27.7%,2次发作为44.8%,3次发作为77.7%;治疗后痴呆组与非痴呆组HDS测查分别提高1.4、1.6分。结论痴呆组与非痴呆组的症状与大脑痛变的大小、部位有关,多次发作梗塞是造成痴呆的主要因素,病程越长痴呆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5.
阿魏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阿魏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为研制新型抗血栓药物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前药设计原理,将阿魏酸与醇反应形成单酯,再通过拼合原理,将阿魏酸单酯与阿司匹林反应形成双酯;通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试验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结果: 合成了16个目标化合物和8个副产物,其中新化合物15个,其结构经IR、MS和1H NMR确证。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在体外显示出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论: 碳链碳数为4~5的阿魏酸单酯与阿司匹林合成的双酯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较好,可作为先导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6.
目的:研究枳实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溶剂萃取及柱层析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并利用各种光谱技术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枳实中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圣草次苷(1),新北美圣草苷(2),5,7-二羟基香豆素(3),柚皮芸香苷(4),东莨菪内酯(5),橙皮素-7-O-β-D-葡萄糖苷(6),花椒毒酚(7),枳属苷(8),异樱花苷(9),柚皮素(10)。结论:化合物(3)、(5)、(6)为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7.
不同比例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峰  宋兆辉  张兰兰  周水平  冯锋 《中草药》2012,43(6):1101-1104
目的研究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制川乌中多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探索其变化规律,以指导制川乌与甘草的合理配伍。方法 HPLC法测定制川乌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时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的总量,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配比对煎出量的影响。结果随着甘草配伍量的增加,煎煮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逐渐降低,每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趋于单煎液煎出量的40%。结论甘草配伍制川乌时,甘草的使用量应是制川乌的一半以上,既可以保证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稳定可控,又可以防止制川乌毒性过大造成使用危险。  相似文献   
128.
目的:鉴定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在水和乙醇中的高温分解产物,探究其转化规律。方法:利用液质联用手段,定性对照品在乙醇和水中的转化产物,并总结阐述转化规律。结果:通过对已知化合物的多级质谱的分析和文献查阅,确定了多个转化产物的结构。双酯型生物碱水解时主要生成苯甲酰乌头原碱和焦乌头碱,醇解时主要生成焦乌头碱和8-乙氧基乌头碱。同时醇解和水解时还产生了多种脱氧、脱水、脱甲基的产物。结论:焦乌头碱类生物碱是由于热解产生的,同溶剂种类无关系;8-乙氧基乌头碱类生物碱是由于醇解产生的,同溶剂种类有关系。醇解过程较水解过程产生了更多的产物。本研究通过液质联用鉴定了多种生物碱转化产物并总结了质谱裂解规律,为川乌中毒性双酯型生物碱的转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川乌煎煮过程中的生物碱的转化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29.
目的:研究番荔枝Annona squamosa的化学成分,并对分离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番荔枝中的化学成分;采用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运用SRB法测定化合物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结果:从番荔枝皮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是annosquamosin C(1),15,16-epoxy-17-hydroxy-ent-kau-ran-19-oic acid(2),16,17-dihydroxy-ent-kauran-19-oic acid(3),annosquamosin A(4),ent-kaur-16-en-19-oic acid (5),19-nor-ent-kauran-4-ol-17-oic acid(6),16-hydroxy-ent-kau-ran-19-oic acid(7),ent-15β-hydroxy-kaur-16-en-19-oic acid (8),annosquamosin B (9),ent-16β,17-dihydroxykauran-19-al(10),16,17-dihydroxy-ent-kauran-19-oic acid methyl ester(11).抗肿瘤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1,2,3,5,9对人肺癌95-D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化合物5的活性最强,IC50为7.78 μmol·L-1;化合物2,5,9对人卵巢癌A2780细胞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2和9的抑制作用较强,IC50分别为0.89,3.10 μmol·L-1.结论:化合物2,8,11分别为首次从该科、该属和该种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5对人肺癌95-D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化合物2和9对人卵巢癌细胞A2780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30.
我们对国产喹硫平治疗老年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开放性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对象为本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在本科住院的30例患者。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阿尔茨海默病或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简易智能状态检查〈24分;伴幻觉妄想、情感障碍、行为障碍等精神病性症状。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共病或伴有严蘑躯体疾病。入组前征得对患者有监护权家属的知情同意。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2±7)岁;病程(16±3)个月。[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