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最新研究表明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不仅是具有多向分化能和旺盛增殖活力的细胞,还具有特殊的免疫学特性,表达对异体宿主低免疫原性和免疫抑制作用[1].本实验分离培养的新生兔骨髓基质细胞,经成骨诱导可以为成年兔骨修复提供充足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早期自然龋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图像进行定量分析,寻找适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检测早期龋的定量参数指标.方法 选取D0期、D1期和D2期自然发生釉质龋双尖牙标本各3颗,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别对上述不同程度早期釉质龋人离体牙进行扫描,并以龋变区域(目标区域)平均灰度值与正常区域(背景区域)平均灰度之比...  相似文献   
13.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含有多种骨组织修复有关的生长刺激因子,并且在凝聚后可以形成纤维蛋白网络支架利于细胞的黏附而促进骨组织再生。 目的:体外评价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中的增殖与成骨活性。 方法:分离培养5 d龄新生大耳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成年大耳白兔外周静脉血的富血小板血浆。设置富血小板血浆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细胞组)、复合α-MEM培养液组及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进行观察。 结果与结论:各组间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复合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明显优于其他组,其凝胶完整、均匀、半透明,细胞不规则多角形散在分布,有较多长突触伸展在凝胶中,在凝胶中散在分布黄绿色荧光亮点和结节,显示有钙化结节形成。数量和大小第3周比第2周稍有增多和增大,而与α-MEM培养液复合未见荧光显色。说明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明显促进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体外观察EMP1基因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构建pEGFP-N1-EMP1表达载体,稳定转染口腔鳞癌细胞系Tb3.1,并以野生型Tb3.1和pEGFP-N1稳转的Tb3.1为对照,用MTT检测细胞增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相比野生型Tb3.1和Tb3.1-pEGFP-N1细胞,Tb3.1-pEGFP-N1-EMP1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同时其S+G2-M期细胞比例减少(P<0.05),迁移和侵袭细胞数目减少(P<0.05)。结论:EMP1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作为抑癌基因可能对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酸性培养条件对人舌鳞癌细胞SCC15和CAL27增殖、凋亡、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6.
窝沟龋的早期发现和及时诊疗仍是口腔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的光学诊断技术,可提供早期龋损的形态学和深度信息,且受釉质钙化不全及着色等因素影响较小。由于窝沟脱矿区域孔隙度增加,所以OCT利用低相干干涉原理在微孔中形成增强的微界面引起反射和多重散射,检测窝沟不同深度层面对入射低相干光的反射或背向散射信号,生成窝沟早期釉质龋及牙本质龋的二维或三维图像,通过计算集成反射率等进行龋损程度的量化分析,在窝沟龋诊断、抗龋治疗效果评估和辅助选择性清除脱矿牙体组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着重就常规OCT、偏振敏感OCT、扫频OCT和交叉偏振OCT以及窝沟龋OCT成像与量化分析、OCT的窝沟龋诊断效能和OCT对窝沟龋疗效监测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背景: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分别是聚阳离子和聚阴离子的天然高分子材料,二者可以互为交联剂形成复合凝胶,避免使用普通交联剂产生的细胞毒性。 目的: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凝胶并评价其体外细胞毒性。 方法:以0.25 mol/L乙酸溶解壳聚糖,制成质量浓度30 g/L溶液,再以0.1 mol/L的NaOH中和酸性得到壳聚糖絮状沉淀,将壳聚糖絮状沉淀与质量浓度3%海藻酸钠等比例混合,高频振动混匀,使二者形成复合凝胶。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分析观察凝胶成分和交联纤维网络结构。分别以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凝胶24,72 h浸提液、聚乙烯24,72 h浸提液及苯酚溶液培养L-929细胞,体外检测其细胞毒性。 结果与结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到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凝胶特征性峰值改变,扫描电镜显示其内部形成丰富间隙的空间网络结构。浸提液法检测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凝胶的细胞毒性为合格,表明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凝胶具有成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对釉质早期龋的成像和量化评估效能,为其在早期龋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OCT扫描牛牙光滑面早期人工龋模型和脱矿模型,获取釉质图像和光学信息,并与偏振光显微镜图像和原子吸收光谱测得的矿质损失量进行对比,采用SPSS软件包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早期龋及脱矿釉质OCT图像与偏光显微镜图像基本相符;OCT测得的早期龋组釉质的总反射率改变量低于脱矿组(P<0.05),脱矿深度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釉质总反射率改变量与矿质损失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OCT能够无创地、较准确地显示釉质早期龋的矿质改变,量化其病变范围和程度,在早期龋的临床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全光纤OCT系统对人离体牙根部早期人工脱矿模型进行扫描,探讨OCT检出早期根龋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正畸拔除的无龋坏、色素沉着、缺损的人离体恒牙3颗,应用脱矿液进行处理,在脱矿时间为0、6、24、72h分别采用OCT进行检测得到二维图像,观察图像特点并计算图像的平均灰度值.将脱矿72h的样本应用偏光显微镜进行检测,将偏光显微镜图像与O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在OCT二维图像中脱矿6h的样本未见明显的信号增强带,而脱矿24h和72h样本表现为脱矿区信号增强.脱矿区域平均灰度值随脱矿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最早发生OCT可见脱矿的时间为脱矿后24h.对于脱矿72h样本,OCT图像的形态学观察结果与偏光显微镜下组织学观察结果相一致.结论 OCT能够检出脱矿24h的离体人牙根表面的改变,从而证实OCT具有检出早期牙根表面脱矿的能力.揭示OCT在早期根龋的量化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背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非创伤性成像技术,它能够利用近红外光产生牙体组织的深度解析图像,并通过检测背向散射信号来对龋损进行定量检测。 目的:通过与偏振光显微镜的对比,验证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对光滑面早期釉质龋的成像能力及对龋损深度定量检测的准确性。 方法:以6岁龄牛下切牙为样本,采用pH循环法建立光滑面早期龋人工模型,分别应用全光纤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和偏振光显微镜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获得龋损图像和深度值,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能够清晰成像光滑面早期龋,表层下脱矿区域信号显著增强,并且测得的脱矿深度值与偏振光显微镜结果一致, 即该系统对深度的测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用于对早期龋纵深进展的评估。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测得的人工龋模型开窗区的深度值与脱矿时间无相关性(P > 0.05)。计算开窗区平均深度值与开窗区外平均深度值的差值即深度变化值(△D),则△D与脱矿时间呈正相关(r=0.954,P < 0.05)。结果提示了这种无创、高分辨率的光学成像技术在早期龋的定量研究和临床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