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67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总结小切口直视下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及近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9月至2013年8月,31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通过腋下小切口径路,直视下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双侧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Marshall韧带切断。结果:无围术期死亡、Ⅲ°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气管插管时间(4.3±2.4)h,平均住院天数(5.9±2.8)d。26例患者术毕转复窦性心律,2例电复律后转复,3例5d内转复。平均随访19.4个月,2例心房颤动复发,3例出现阵发性房性期前收缩。结论:小切口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无需特殊器械辅助,易于推广,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2.
转化生长因子B(transformation growth factor—β,TGF—β)广泛参与各种细胞作用,其在纤维化中也发挥重要功能,被认为是纤维化的总开关。本文从TGF—β1、放射诱导的颌骨纤维化、纤维化是多细胞因子参与多细胞问相互作用的结果及TGF—β.参与纤维化的信号通路4个方面,对TGF—β。与放射诱导的颌骨纤维化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双侧胸大肌内侧头转移术治疗心脏术后并发胸骨哆开的方法. 方法 2005年5月至201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21例心脏外科术后并发胸骨骨髓炎和纵隔感染的胸骨哆开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为53~72 (64.5±7.8)岁.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9例,心瓣膜置换术2例.采用清创、剔除坏死胸骨、保留部分或全部拔除胸骨固定钢丝、游离双侧胸大肌内侧头使之形成肌瓣并拉至中线位置无张力缝合,完全覆盖胸骨,放置负压吸引引流管,适时拔除,皮肤间断缝合. 结果 21例患者胸大肌肌瓣全部成活,均于术后2周内出院;20例术后愈合顺利,1例拔除引流管后引流口形成窦道并感染,再次手术局部切除窦道后愈合.术后6个月随访,全组患者均胸骨固定,胸廓外形正常,无反常呼吸,未发现再发或迁延性感染. 结论 双侧胸大肌内侧头转移术是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后并发难治性胸骨哆开的一种确切、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初步评估股骨头部分置换术后股骨与内植物模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 方法选择一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获取股骨全长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20.0软件、Geomagic软件及UG NX 12.0软件建立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骨隧道切除股骨头坏死区域后装配设计开发的股骨头假体,模拟单腿站立环境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拟,获取股骨与内植物模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数据。 结果股骨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股骨颈下方和股骨干皮质骨两侧,最大应力为48.25 Mpa,最大位移为10.98 mm。内植物模型的应力主要分布在金属内植物主体结构下方,最大应力为147.2 Mpa,最大位移为9.58 mm。 结论股骨头部分置换后,假体头与股骨头曲率一致,应力传导模式与正常侧髋关节一致,但在假体头与茎部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应重点考虑选择更大强度的材料。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对比观察三孔与单孔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108例就诊于某院的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三孔组和单孔组,每组54例,分别采用三孔和单孔腹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单孔组患者手术时间多于三孔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少于三孔组,单孔组术中出血量低于三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并发症发生率(14.81%)高于三孔组(9.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腹腔镜较传统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术后择期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癌伴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结直肠癌伴肠梗阻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45例。其中观察组先行结肠镜下支架治疗,再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急诊腹腔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17.78%(P0.05)。结论:支架置入术后择期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癌伴肠梗阻与单纯腹腔镜治疗比较,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短,安全可靠,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7.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病,下肢DVT占全身静脉闭塞性疾病的95%,特别是左下肢更为多见。目前开展的外科手术取栓难以清除静脉内附壁血栓,采用介入治疗能尽快消除静脉内血栓,恢复静脉血流,保护静脉瓣功能。2002年8月-2005年8月我们采用介入方法综合治疗下肢DVT31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8.
目的通过对两种腹腔热灌注治疗(CHPPC)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观察哪种热灌注方式更有利于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实施及疗效的发挥。方法通过对两组胃癌T4期患者采用不同热灌注间隔时间进行治疗,观察胃肠道反应、腹痛、电解质紊乱、骨髓抑制四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可耐受400ml/min流量的灌注次数进行统计学比较,了解两种热灌注方式的优劣。结果两种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但间隔24h组患者可耐受400ml/min灌注流量次数,较间隔48h组多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早期热灌注治疗间隔24h进行,在不增加不良反应前提下,增加了有效灌注次数,对于有效的发挥腹腔热灌注的疗效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9.
目的了解卫生村创建前后农村居民对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健康行为形成情况,为今后开展创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卫生村创建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人群一般情况、了解健康知识的途径、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情况等。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于创建前后入户询问调查。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农村居民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健康知识的人数由创建前的24.22%上升至创建后的36.46%(P0.05),农村居民健康知识平均知晓率由创建前的73.59%上升至创建后的92.07%(P0.05),农村居民健康行为的总形成率由创建前的72.84%上升至创建后的85.65%(P0.05)。结论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创建卫生村对提高农村居民卫生健康意识、促进农村居民健康行为形成效果显著,是推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及提高全民健康知识水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总结双侧腋下小切口直视下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8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通过腋下小切口径路,直视下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双侧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Marshall韧带切断.结果 无围术期死亡、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气管插管时间(4.2±2.6)h,平均住院时间(5.8±3.2)d.24例患者术毕转复窦性心律,1例电复律后转复,3例5d内转复.平均随访16.5个月,1例心房颤动复发,2例出现阵发性房性早搏.结论 双侧腋下小切口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效果良好,无需特殊器械辅助,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