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4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学科分类
医药卫生 | 6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1.
92.
目的:观察激光导致的黄斑区视网膜损伤的眼底改变及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图像特征.方法:收集2002年4月-2009年12月因激光照射致视力下降的患者4例(4眼).所有患者均行眼部常规检查、眼底照相及OCT检查.结果:4例患者的眼底表现各不相同.1例表现为黄斑区板层裂孔,残留薄层外层视网膜,相应部位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光带消失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消失,脉络膜光带下陷并反射略增强,周围视网膜前膜形成,玻璃体腔积血;1例表现为黄斑区全层裂孔伴周围视网膜水肿;1例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浆液性浅脱离;1例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内层团状高反射(出血).结论:激光致黄斑区视网膜损伤的眼底表现多种多样,OCT能够清晰显示其视网膜损伤的层次及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比较相干光断层扫描仪StratusOCT与激光偏振光视网膜扫描仪GDxVCC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相关性及差异,探讨两者测量值与视野的相关性及其对青光眼的诊断效能.方法 84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及50名正常人,随机选取一眼进行StratusOCT和GDxVCCRNFL厚度测量及Humphery自动视野计检查.相关分析比较两种仪器测量的全周、上方、下方RNFL厚度;回归分析研究视野的平均偏差与两种仪器测量的RNFL厚度值之间的关系;ROC曲线下面积分析两种仪器诊断青光眼的效能.结果 Stratus OCT测量正常人及POAG患者的全周RNFL厚度分别为(100.00±7.36)μm和(75.12±17.11)μm,GDxVCC对应测量值(57.16±5.05)μm和(48.00.4±8.46)μm.两种仪器测量的RNFL厚度呈线性相关(r>0.75).两种仪器测量的RNFL厚度值与视野的平均偏差呈正相关,三次曲线拟合度较直线相关的拟合度好.对于青光眼诊断,Stratus OCT的最大ROC曲线下面积为0.908,GDxVCC最大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结论 Stratus OCT与GDxVCC测量RNFL厚度值存在差异,但两者呈线性相关,均与视野的平均偏差呈曲线相关.两种仪器诊断青光眼的效能均较好.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提高对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3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影像学诊断。结果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占60%、持续性高血压占34、3%、血压正常占5.71%;临床上有三联症状(头痛、心悸、多汗)之一的占94.3%;尿VMA检查35例.阳性率85.7%,B超检查29例,阳性率89.7%,CT检查18例,阳性率100%,MRI检查19例,阳性率100%.131^I-MIBG检查25例,阳性率100%;35例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肿瘤位于肾上腺的占85.7%.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占14.3%.其中复发性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结论尿VMA检查是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依据,B超、CT、MRI、131^I-MIBG检查为定位诊断的依据.术后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嗜铬细胞瘤的依据。 相似文献
95.
96.
背景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前膜的牵引可引起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改变及视力下降,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判断疾病的预后. 目的 观察IER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显微结构的改变,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及中心凹锥体外节尖端(COST)线的完整性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收集2011年3-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IERM连续病例56例,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对侧眼均为正常眼.纳入的患者中男16例,女40例;平均年龄(61.05±6.58)岁.患者双眼均接受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采用黄斑立体程序及高清5线扫描模式进行扫描,记录双眼黄斑厚度地形图中央区(<1 mm直径)、内环区(1~3 mm直径)、外环区(>3~6 mm直径)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及COST线状态,比较双眼黄斑各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中心凹显微结构的差异,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视力的相关性,比较IERM患者患眼中COST线完整组与缺失组患者年龄、视力、视网膜厚度的差异. 结果 SD-OCT检查发现IERM患者患眼黄斑中心凹的凹陷变浅或消失,黄斑中央区、内环区和外环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446±89)、(418±64)、(328±34)μm,均明显高于对侧正常眼相应区域的(250±22)、(319±17)、(279±1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70、9.523、7.769,均P=0.000).黄斑中央区、内环区和外环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与视力均呈负相关(r=-0.686、-0.653、-0.417,P<0.05).IERM眼中COST线完整者20例,缺失者36例.与COST线完整组患者比较,COST线缺失组患者年龄大,视力差,黄斑各区厚度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9,P=0.039;t=-4.093,P=0.000;t=6.669,P=0.000;t=5.376,P=0.000;t=4.247,P=0.000).56例患者的正常对侧眼均未发现COST线缺失. 结论 IER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和COST线缺失均可反映IERM眼视功能的损害程度,COST线的缺损可能是光感受器损害的早期标志,与视网膜增厚的进展一致,COST线缺损更多见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97.
两种艾灸法对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管紧张素Ⅱ、肾素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两种艾灸疗法治疗两肾一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2K1C-RHR),评价这两种艾灸疗法的降压作用,并对其降压机理作初步的探讨。方法:建立2K1C-RHR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六组:灸法Ⅰ组(百会、神阙、足三里)、灸法Ⅱ组(关元、涌泉、足三里)、卡托普利组、灸法Ⅰ 卡托普利组、灸法Ⅱ 卡托普利组、高血压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经过10天治疗后,测量血压,并测定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及肾素活性(PRA)。结果:高血压对照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各治疗组的SBP、DBP明显低于高血压对照组(P<0.01=,各治疗组间则没有明显差异(P>0.05)。血浆AngⅡ含量、PRA高血压对照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与卡托普利组差别不大(P>0.05),但灸法Ⅰ、Ⅱ组明显低于高血压对照组(P<0.01=。血浆NO含量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艾灸疗法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其降压机理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维生素E和丹参滴丸3组(各36例),在降糖、降压、调脂的基础上分别予以口服阿司匹林(0.1g/次,1次/日)、维生素E(0.1g/次,2次/日)和复方丹参滴丸(10丸/次,3次/日)治疗18个月,观察治疗后血糖、血脂谱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及颈、髂、股动脉I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丹参滴丸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P0.01),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P0.05);颈、髂和股动脉IMT无明显增厚(P0.05)。治疗后丹参滴丸组颈动脉IMT增厚幅度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股动脉IMT增厚幅度低于阿司匹林和维生素E组(P0.05)。结论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可协助血糖、血脂的调控,延缓动脉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99.
巴旦杏(Amygdaluscommunis L)属世界古老栽培品种,是由野生种进化发展而来,新疆巴旦杏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1].巴旦杏是一种常用的维吾尔药物,具有强壮、健脑、润肠、宣肺、生辉、明目等功能[2].本文通过体内外实验对其抗瘤作用进行研究,为巴旦杏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巴旦杏仁提取物的制备巴旦杏仁(新疆喀什地区),加入50%乙醇溶液适量,体积比约为1:2.热水浴(50℃)提取3次,每次2h;合并3次提取液,过滤,水浴(50℃)浓缩并回收乙醇至浸膏,置冰箱备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对热射病大鼠心功能损害机制。方法:选取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大鼠40只构建热射病模型,依据干预方式差异分作4组,10只常规干预作对照组,红景天苷干预作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每组10只(4、8、32 mg/kg)比较4组大鼠心功能损害状况。结果:红景天苷剂量越大,大鼠心肌细胞膜电位、呼吸控制率与细胞膜通透性越高、大鼠心肌氧自由基越低(P<0.05);红景天苷组丙二醛(MDA)较对照组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较对照组高,且红景天苷剂量越高,MDA越低、SOD越高(P<0.05);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显著肿胀,随着红景天苷剂量的增加,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减轻;红景天苷组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RNA(MnSOD mRN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均较对照组高,且红景天苷剂量越高,PGC-1α、MnSOD mRNA越高(P<0.05)。结论:红景天苷在热射病大鼠干预中,有助于降低其心功能损伤程度,对心功能改善和呼吸控制率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且剂量越高,效果越明显,其机制可能为上调PGC-1α、MnSOD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