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16篇
医药卫生   38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总结鞍区原发性间叶组织来源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鞍区原发性肉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对这一罕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复习。结果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证实2例病人分别为纤维肉瘤和软骨肉瘤,临床特点与侵袭性垂体腺瘤差异较大。结论鞍区原发性肉瘤十分罕见,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2.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压增高是导致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的常见原因之一。颅内压监测是观察病情、指导治疗、评估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法。其监测方法分为创伤性和无创性两种。本文就颅内压监测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3.
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至鞍上区的解剖与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至鞍区、鞍上区的显露范围,及手术入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与其相互位置关系。结合该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应用体会,探讨内镜在此区域手术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方法选择10例灌注尸头标本,采用显微镜解剖2例,其中冠状位和矢状位切开各1例;另8例标本模拟经鼻蝶窦入路。在内镜和显微镜下扩展显露鞍前及鞍上区的主要解剖标志,并研究其相互位置关系。对2例女性鞍结节脑膜瘤病人,采用神经导航经鼻蝶窦入路手术,肿瘤切除过程中和切除后分别应用成角内镜观察肿瘤周围结构及切除情况,肿瘤切除后以脂肪、人工硬膜及明胶海绵重建鞍底。结果内镜下在颅前窝向外侧显露的主要限制是两侧的眶内侧壁和视神经管;选择三个平面测量向侧方的显露范围,分别为筛骨鸡冠后缘平面(19.1±2.65)mm,鞍结节前方10mm的蝶骨平台平面(23.2±2.35)mm,两侧视神经管内口平面(13.1±2.18)mm。内镜下可清晰显示双侧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等颅内结构。2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人均达到肿瘤全切除,视力部分改善,术后均出现脑脊液漏,再次经原入路手术修补后痊愈。结论采用单纯内镜或内镜辅助的经鼻蝶窦入路可更直接达到鞍前及鞍上区病变,避免了经过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及对脑组织的牵拉。颅底骨质磨除位置和范围以及颅底的修补和重建是采用该入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扩大经蝶窦入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镜及内镜下的解剖特点。方法在10具动静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在显微镜及内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走行特点,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垂体的关系,测量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不同水平的距离。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有3个动脉分支,其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颈内动脉隆突,与视神经隆突形成视神经-颈动脉凹陷,是内镜手术中确定中线的标志。颈内动脉前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11.94±1.90)mm(9.02~14.86mm),后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平均距离为(7.96±2.07)mm(5.64~11.58mm)。结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中最重要的解剖结构。内镜下扩大经蝶窦手术可清晰显示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的组织结构,是处理由鞍内侵犯海绵窦内侧壁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在垂体腺瘤影像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9例,泌乳素(PRL)腺瘤9例,生长激素(GH)腺瘤5例,无功能腺瘤5例,促甲状腺素(TSH)腺瘤1例;微腺瘤15例,大腺瘤11例,巨大腺瘤3例.比较MRI、18F-FDGPET检查结果及手术所见,并测量垂体腺瘤的标准摄取值(SUV),分析SUV与垂体腺瘤类型、大小、激素水平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8F-FDGPET显像中,垂体腺瘤表现为均匀的放射性摄取增高,与MRI和外科手术中发现的肿瘤位置相一致.在垂体大腺瘤和巨大腺瘤中,MRI和18F-FDG PET的检出率均为100%,而对15例垂体微腺瘤,MRI检出11例(73.3%),18F-FDG PET检出12例(80%),两者结合共检出14例(93.3%).SUV与垂体腺瘤大小、激素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而与垂体腺瘤类型和生物学行为有关.结论18F-FDG PET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垂体腺瘤,与MRI结合可以提高垂体微腺瘤的阳性发现率.肿瘤侵犯周围结构者,其FDG摄取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6.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和肉芽肿性垂体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和肉芽肿性垂体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病理证实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7例和肉芽肿性垂体炎2例。平均年龄28.2岁,平均病程5.5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尿崩症、垂体功能低下、视功能障碍和动眼神经麻痹。MRI示蝶鞍区肿物,呈等或低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结果经蝶窦手术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3例。随诊1—6年,术前头痛、尿崩症、视功能障碍明显改善,但垂体功能低下部分改善。结论垂体炎术前较难明确诊断,对出现症状者,应及时手术探查,术中尽量切除病变组织,术后补充激素。  相似文献   
27.
Rathke囊肿(附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Rathke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内分泌检查、手术疗效及病理结果 ,探讨其特点和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7年3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1例Rathke囊肿的病例资料.结果 Rathke囊肿女性多发(男:女=1∶1.5).临床表现以头痛、视力视野障碍、内分泌障碍为主.蝶鞍X线检查扩大者3例,其余正常.MRI检查T1WI可为高、低、等信号,T2WI 71.2%为高信号,部分病例增强后囊壁强化.术后33例头痛症状、25例视力视野障碍、6例内分泌障碍症状缓解.术后垂体功能低下者2例,一过性尿崩症8例,电解质紊乱7例.术后复发1例.结论 Rathke囊肿术前诊断困难.但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症状性囊肿应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8.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99-2002年SCI收录论文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99—2002年SC I收录论文作者的学历、职称、影响因子构成,论文期刊、学科分布及论文合著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反映出目前本单位SC I收录论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有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9.
吻合神经的邻指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吻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带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的超比例邻指皮瓣移位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的手术效果. 方法 以指同有动脉背侧支在远侧指问关节水平或中节的发出点为邻指皮瓣的蒂部,蒂宽1.2~1.5cm,皮瓣最大长宽比例达4.5:1.缺损面积1.5 cm×4.5 cm~1.8 cm×5.0 cm.对手指末节脱套伤31例(31指),采用吻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带指同有动脉背侧支的超比例邻指皮瓣转移修复. 结果 除2例皮瓣部分坏死外,余皮瓣全部存活,经3~5个月随访,功能及外观良好,两点辨别觉为6~9 mm,平均7.4 mm. 结论 吻合神经邻指皮瓣的术式不损伤手部的主要神经和动脉,皮瓣感觉恢复良好,是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的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Mirrizzi综合征手术治疗方法.预防该疾病手术造成肝外胆管缺损及相关并发症,减少手术难度、时间,减轻患者肉体和精神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为同仁做该项手术时提供一种术式选择.方法 顺逆结合,胆囊开窗取石、网膜封堵+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结果 所做两例手术顺利,时间约2~3h,术中出血少,患者恢复快.结论 本手术方式具有设计合理、易理解、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疗程短、并发症少、预后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