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52篇
  免费   7109篇
  国内免费   4085篇
工业技术   75446篇
  2024年   265篇
  2023年   1191篇
  2022年   2410篇
  2021年   3212篇
  2020年   2443篇
  2019年   1832篇
  2018年   2056篇
  2017年   2290篇
  2016年   1982篇
  2015年   2975篇
  2014年   3935篇
  2013年   4539篇
  2012年   5296篇
  2011年   5410篇
  2010年   5103篇
  2009年   4663篇
  2008年   4536篇
  2007年   4370篇
  2006年   3722篇
  2005年   3012篇
  2004年   2153篇
  2003年   1532篇
  2002年   1418篇
  2001年   1135篇
  2000年   1039篇
  1999年   771篇
  1998年   398篇
  1997年   361篇
  1996年   332篇
  1995年   261篇
  1994年   186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8篇
  195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目的研究对不同木屑投加量利用硫酸盐还原菌降解木屑中木质素和纤维素去除率问题,为木质纤维素的生物降解提供新方法.方法将先期富集培养的硫酸盐还原菌污泥置于Ⅰ,Ⅱ,Ⅲ,Ⅳ4个三角瓶中,Ⅴ号三角瓶作为空白试验,分别投加5 g,10 g,15 g,20 g,10 g质量的木屑,通过静态试验测定木质纤维去除率.结果Ⅰ,Ⅱ,Ⅲ,Ⅳ,Ⅴ号容器中木质素的去除率分别为49.32%,54.97%,57.92%,63.57%,0.07%;纤维素的去除率分别为82.18%,86.36%,89.32%,90.82%,7.33%.硫酸盐还原菌利用1 g的硫酸盐能够去除1 g的木质素.扫描电镜下观察经过硫酸盐还原菌降解后的木屑,发现木屑表面以及内部的结构均受到损伤,木质素和纤维素的结构被破坏.结论硫酸盐还原菌对木质纤维素有良好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992.
以新疆超高产大豆"中黄35"和新大豆"10号"2个品种为对象,采用NBT光化还原法、碘量法、考马斯亮蓝法,愈创木酚法、硫代巴比妥酸法和丙酮法等多种方法,对大豆材料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AD)浓度、叶绿素(总)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生化指标进行了初步分析测定。结果表明:SOD活性、CAT活性和POD活性在2个大豆品种中的变化趋势是相似的,在叶片生长后期下降较为缓慢,但在叶片衰老过程中却有不同。超高产大豆"中黄35"号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CAT活性、SOD活性、POD活性、叶绿素含量高于一般产量大豆品种——"新大豆10号",说明"中黄35号"的光合能力和细胞防御活性氧毒害的能力更强,其产量也更高。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比TDR(时域反射仪)法与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含水率,针对TDR在宁夏泾源县的土壤水分测定进行了标定及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TRIME-T3 TDR不适用于精确的表层土壤含水率的测定;在TDR标定过程中采用分段标定的方法能够取得相关性更好的标定方程.  相似文献   
994.
建立了废水中J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利用所建方法对J酸废水的处理进行控制分析.采用Krornasil-C1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甲醇和水(含4 g/L的四丁基溴化铵)(体积比为35∶65),紫外检测波长为230 nm.结果表明,J酸的浓度在1.06~17.10 mg/L时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相对标准偏差为1.03%.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为J酸废水的处理提供较好的中控分析.  相似文献   
995.
激电测深法在贵州大观金矿区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激电测深在大观金矿区的应用,在简要阐述矿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物探的工作方法,重点对激电测深异常进行了推断解释.通过开展激电测深工作,大致确定F1断裂蚀变带的规模、性质,结合矿床地质资料,推测矿(化)体的大致位置,为深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6.
针对机载航空相机电源板故障率高,传统故障诊断方法技术不足而造成的相机维护难度大的实际问题,提出一种基于PSO-RBF神经网络的电源板故障诊断方法。考虑选取RBF网络训练算法中隐含层节点数和中心参数的难题,采用实用粒子算法约简了RBF神经网络,设计了航空相机电源板故障诊断系统方案,并给出了诊断系统的软件模块和实现方法,实现了从计算机仿真到工程应用的电源电路故障诊断。仿真与实际检测实验结果均表明,系统在不依赖任何标准设备和附加测点时,可对航空相机电源板进行实时、全自动化故障检测,其故障现象的检测覆盖率为100%,故障诊断平均可靠性可达到97.73%,故障器件定位率可达到96.89%。  相似文献   
997.
为探究酿酒葡萄在砾石土质条件下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及合理灌溉制度,选取贺兰山东麓砾石土典型试验区,以五年生赤霞珠品种为研究对象,设计2 550、2 850、3 225、3 600 m3/hm24个不同定额的灌水处理,应用TDR土壤水分剖面仪和土壤水势仪,监测生育期滴灌前后不同土层含水率与水势变化,针对监测数据从灌水处理整体与单个生育期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酿酒葡萄在砾石土条件下不同滴灌定额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最终提出生育期适宜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在0~40cm土层范围内变化较明显;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水势变化规律与灌溉定额的大小有关;1m深土壤水分蓄存比并不是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是当灌水量达到某一定额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土壤水分蓄存比减小,砾石土单次灌水量高于300 m3/hm2时,土壤水分蓄存比较低,易产生深层渗漏。  相似文献   
998.
为改善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能力,提高颗粒的去除效率,以西宁地区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检测仪器及数学拟合方式,分析补投聚合氯化铝(PAC)对破碎后絮体粒径与分布、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描述颗粒及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PAC补投量的升高,絮体粒径和生长速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各自达到峰值所需补投药量分别为4和6 mg/L;剩余浊度和颗粒数先降低后升高,最低时可分别降至0.79 NTU、90个·m L-1.补投2 mg/L药剂后,280~630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22.85%增大到46.36%,4~35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1.21%减小至0.19%,再絮凝后絮体平均粒径为400μm,大于未破碎前的370μm,粒径增长率为8.11%,絮体生长速率为77.26μm/min.补投PAC可促进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提高浊度及颗粒数的去除效果,可有效改善实际工程絮凝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999.
大规模环境下基于图优化SLAM的图构建方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总结了基于图优化同步定位和地图构建(SLAM)前端图构建过程的各种方法.对现有SLAM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指出基于Kalman滤波器、粒子滤波器、图优化方法的优缺点;重点介绍SLAM问题的3种图建模方法,即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图建模方法、基于因子图的建模方法、基于Markov随机场的建模方法;对图优化SLAM方法前端图构建的核心环节——帧间数据关联和环形闭合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特征提取、特征匹配、运动估计、环形闭合检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00.
MBR-SNAD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效能及微生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考察基于膜生物反应器(MBR)的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NAD)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可行性,在SNAD工艺稳定运行的MBR中逐步加入生活污水,同时微调曝气量及HRT等参数,考察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通过物料衡算计算不同阶段反应器内的脱氮路径,同时通过克隆-测序技术分析了微生物种群特征.结果表明,MBR-SNAD工艺可以实现生活污水中C、N及SS的同时高效去除,总氮去除负荷达0.65 kg/(m3·d),出水氨氮小于5 mg/L;COD去除率达87%,出水COD小于50 mg/L;浊度去除率达99%,出水浊度在1 NTU以下,SS在10 mg/L以下,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排放标准.反应器中存在约12%的反硝化脱氮和88%的全程自养脱氮(CANON),实现了异养脱氮和自养脱氮的协同合作.好氧氨氧化菌、厌氧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菌共存于系统内.MBR-SNAD是处理生活污水的适宜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