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3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86篇
医药卫生   214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323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BMD 40 0型骨密度仪对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测。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偏瘫侧肢体的骨密度明显下降 ,而且与瘫痪程度有明显关系 ,瘫痪越重 ,骨密度下降越明显。结论 :如何早期采用药物、体疗等综合措施防止骨质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进一步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 ,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992.
先天性输尿管不全梗阻的X线与B超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先天性输尿管不全梗阻的X线与B超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先天性输尿管不全梗阻的X线B超检查资料。全部病例均经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ghy,IVU),8例行逆行尿路造影(retrograde ruography,RUG),4例行经皮肾穿刺造影,3例行经肾造瘘造影;24例均行B超检查。结果:24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输尿管狭窄16例;迷走血管压迫3例,1例伴肾旋转不良;纤维束带粘连、牵拉和压迫3例;输尿管瓣膜形成2例。泌尿系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0.7%、B超诊断符合率为58.3%,两者互补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静脉尿路造影、逆行尿路造影、经皮肾穿刺造影和B超检查优势相互弥补,可对此病做出较确切诊断。  相似文献   
993.
眶尖区经颅前侧方手术入路相关的显微解剖和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对眶尖区经颅前侧方手术入路相关结构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为手术入路的研究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数据。方法 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眶尖区前侧方手术入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成人尸头行头颅CT三维断层扫描+颅底重建。结果 经颅手术入路相关骨性标志的解剖测量与影像测量距离的均数差值在0.10~4.45mm之间,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解剖和影像测量前床突两者的长、宽、厚,均数差值在0.02~0.51mm之间,两组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解剖测量与影像测量的数值非常接近,影像测量对观察某一部位及其病变、选择手术入路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目前存在许多未明确之处,现阶段的测量值只能为临床医师进行手术及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了解应用Ampplatzer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探讨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对18例接受介入治疗的VS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护理对策。结果:18例息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例发生血肿及腓肠静脉血栓,1例传导阻滞,经治疗均痊愈。结论:膜部VSD封堵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介入治疗方法,为VSD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可取代部分病例的外科治疗。通过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操作技术以及积极的术后监护处理。可以提高VSD封堵术的技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蕈样肉芽肿(MF)皮损中DNA含量、细胞周期分布与分期的关系,以探讨DNA倍体及细胞增殖活性在该病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8例蕈样肉芽肿皮肤损害石蜡包埋组织中的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分布。结果:38例蕈样肉芽肿皮损石蜡包埋组织中异倍体率、S期细胞比率(SPF)及细胞增殖指数(PI)随病情的进展而增高。红斑期与斑块期、斑块期与肿瘤期的SPF值及红斑期与斑块期PI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斑块期与肿瘤期PI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蕈样肉芽肿皮损组织中的DNA倍体及细胞增殖活性有可能成为该病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6.
大鼠钼靶软X线摄影及在氟中毒大鼠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建立正常大鼠钼靶软X线影像质量标准,并应用于氟中毒大鼠骨骼变化研究。方法应用钼靶和钨靶X线对30只正常Wistar大鼠对照拍片,采用主、客观相结合方法对两组X线照片质量进行评定,而后用钼靶软X线对氟中毒大鼠骨骼改变动态观察。结果钼靶较钨靶X线照片骨纹清晰,骨与软组织对比明显,X线影像密度值与密度差较大,提高了氟中毒大鼠氟骨症检出率和诊断正确性。结论钼靶软X线摄影是诊断氟中毒大鼠氟骨症的有效方法,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7.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诊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价值。方法 ST段抬高型AMI患者 133例 ,分别行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直接支架组 ,81例 )和球囊预扩张后支架置入术 (常规支架组 ,5 2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术后TIMI分级和心电图、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 (LVEF)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直接支架组和常规支架组基础临床特征、TIMI 3级和无复流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P >0 .0 5 )。直接支架组平均X线曝光时间和造影剂用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支架组 (P <0 .0 5 ) ,而平均LVEF显著高于常规支架组 (P <0 .0 5 ) ,且ST段无回落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对于ST段抬高型AMI中适当的冠状动脉病变 ,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不仅可以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造影剂用量 ,而且可能改善患者的心肌组织再灌注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论证活血通脉汤在改善免疫细胞因子表达,促进股骨头内血管修复等方面对于骨坏死修复的影响。方法:用酒精灌胃+密室熏烟的方法建立大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模型,对大鼠模型及施加中药影响后的大鼠模型进行测定血清TNF-α,股骨头局部TNF-α和iNOS免疫组化指数,并进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对大鼠模型,活血通脉汤灌胃后,模型中药组各观察指标均好转。结论:活血通脉汤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改善血液及股骨头局部免疫因子的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对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的影响,确定适合于婴儿的最佳剂量,为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拟在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ASD)或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儿40例,随机进入4种不同剂量瑞芬太尼组[各组10例,0.25μg/kg组、0.50μg/kg组、1.0μg/kg组、2.0μg/kg组]进行麻醉诱导,分别于用药前(进行血气分析)、气管插管后2分钟、5分钟抽取动脉血,测定NPY,记录相应时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结果:①心率变化:1.0、2.0μg/kg组气管插管后2分钟、5分钟较用药前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气管插管后2分钟1.0μg/kg组较0.25μg/kg组和气管插管后2分钟、5分钟2.0μg/kg组均较0.25μg/kg组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平均动脉压变化:1.0、2.0μg/kg组气管插管后2分钟、5分钟较用药前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气管插管后2分钟、5分钟0.5、1.0、2.0μg/kg 3组均较0.25μg/kg组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NPY含量变化:1.0、2.0μg/kg组气管插管后2分钟、5分钟较用药前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气管插管后2分钟,1.0、2.0μg/kg组较0.25μg/kg组也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ASD或VSD修补术患儿麻醉诱导可行性良好,剂量以0.25~0.50μg/kg为佳,可以有效的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抑制NPY释放。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4基因变异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我国轮状病毒流行株NSP4基因的变异特点。方法 对近年来从我国不同地区获得的 2 7份人轮状病毒流行株的NSP4基因用RT PCR进行扩增 ,克隆后进行全长cDNA序列分析 ,并利用Clustal× 1.8,TreeView3 2及DNAStar软件与参比株Wa、KUN、AU 1、EW及来自GenBank的OSU、SA11、Hochi、US2 44、Bristol株的NSP4序列进行分析比较。采用PCR分型方法对VP7血清型进行鉴定 ,确定轮状病毒G型与NSP4基因型的关系。结果 氨基酸同源性比较表明 ,我国轮状病毒不同流行株NSP4之间同源性为 81.7%~ 99.4% ,据此可将 2 7株RVNSP4分为 2组 ,分别以Wa株和KUN株为代表 ,其中以Wa组为主。组内同源性分别为 92 .0 %~ 99.4%和 92 .0 %~ 98.9% ,组内变异率分别为 0~ 8 5 %及 1 2 %~ 8 5 %。两组间变异率达 16 6%~ 2 1 0 %。氨基酸进化树提示在Wa组内包括 3个亚组。轮状病毒G血清型与NSP4基因型之间的联系不确定。结论 我国流行株NSP4基因主要可分为Wa组和KUN组 ,在Wa组内可形成三个亚组 ,并且在高变区有特征性的氨基酸位点。NSP4的变异与年份有关而与地域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