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4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吴经江  郭杰  邢燕 《四川医学》2006,27(7):710-710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68例给予咪唑斯汀10mg,1次/d,共28d。对照组62例口服西替利嗪10mg,1次/d,共28d,评估疗效。结果治疗28d有效率89.7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咪唑斯汀口服治疗慢性荨麻疹简便、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降低血浆不合理输注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组建质量持续改进(CQI)小组,遵循PDCA循环活动步骤,分析临床血浆不合理输注的原因,制订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结果通过PDCA循环,临床血浆不合理输注明显降低,不合理输注率由活动前的10.18%,降低至2.82%。结论采用PDCA循环能有效降低临床血浆不合理输注,实现质量持续改进,促进临床合理用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检查及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 499例甲状腺结节手术病人术前甲状腺超声表现、血清TSH水平、术后病理诊断报告,根据术后病理诊断分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组,比较两组病人超声声像特征及血清TSH水平的差异。结果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病人472例,其超声特征纵横比≥1、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微钙化、血流信号丰富的比例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差异有显著性(χ2=253.21~398.08,P<0.01);以上超声特征诊断DTC的灵敏度为53.81%~76.06%,特异度70.79%~92.31%,阳性预测值为54.48%~76.28%,准确率为72.18%~80.19%,其中微钙化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最高。以病理诊断为标准,术前超声判断DTC的准确率为83.26%,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总的准确率为86.59%。DTC病人术前血清TSH水平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组,且肿瘤直径>1cm较≤1cm的病人血清TSH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t=38.89、7.23,P<0.01)。结论 术前超声检查和血清TSH水平检测有助于鉴别和预测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超声特征结合血清TSH水平升高对甲状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过氧化氢(H2O2)处理体外培养的小鼠原代颗粒细胞(mGC),探讨JAK2/STAT3信号通路在H2O2抑制mGC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H2O2、JAK2抑制剂AG490(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处理mGC;用CCK-8、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PCNA)水平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T-PCR检测JAK2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JAK2、p-JAK2、STAT3、p-STAT3、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2O2与AG490均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降低mGC活率。750μmol/L的H2O2处理mGC 24h明显降低细胞活率(P0.01),降低PCNA蛋白水平(P0.01),并下调JAK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80μmol/L的JAK2抑制剂AG490可降低细胞活率(P0.01),且使细胞中的p-JAK2、JAK2、STAT3、p-STAT3、PCNA、Cyclin D1表达均下降(P0.05)。结论 H2O2抑制mGC增殖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群中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STin2多态性与偏头痛遗传易感性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150例偏头痛患者(其中无先兆偏头痛M0 111例,有先兆偏头痛MA 39例)及105例正常对照.详细记录临床资料,提取DNA.运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和电泳分析技术,检测偏头痛组及对照组STin2基因多态性,并比较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偏头痛组STin2基因型总体分布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x2=5.509,df =2,P=0.064),但MO患者STin2.12/12基因型频率为45.9%,对照组为31.4%,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 =4.785,df=1,P=0.036),STin2.9等位基因在MA患者中有增加的趋势(MA组为5.1%,而对照组为0.9%).结论 STin2.12/ 12基因型可能增加偏头痛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阴道镜直视下活检诊断CINII的准确性,分析影响漏诊CINII以上病变(简称CINII~+)的相关因素,并探讨P16~(INK4a)蛋白表达在预测漏诊CINI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宫颈病中心阴道镜直视下宫颈活检诊断为CINII,且在短期内行LEEP的148例患者。研究患者手术前后病理诊断,同时对患者年龄、初次TCT结果、高危型HPV负荷量、阴道镜下病变累及宫颈象限数、转化区类型、阴道镜图像表现以及CINII组织中P16~(INK4a)蛋白表达等与漏诊CINII~+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阴道镜直视下活检诊断的148例CINII中,71例(49.97%)漏诊CINII~+,其中1例宫颈鳞癌IA1期,1例宫颈鳞癌IB1期。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初次TCT结果、高危型HPV负荷量、阴道镜下病变累及象限数、转化区类型、阴道镜图像特征与CINII~+病变漏诊无明显相关性(P0.05),CINII组织中P16~(INK4a)蛋白表达与CINII~+病变漏诊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16~(INK4a)蛋白阳性表达是影响阴道镜直视下活检诊断CINII漏诊CINII~+的危险因素(OR=9.846,95%CI为2.165~44.787;P=0.003)。(2)21例(14.19%)P16~(INK4a)蛋白呈阴性表达,127例(85.81%)呈阳性表达。P16~(INK4a)蛋白表达阴性组中漏诊CINII~+3例(14.29%),P16~(INK4a)蛋白表达阳性组中漏诊CINII~+68例(53.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INK4a)阳性表达预测漏诊CINII~+的敏感性95.77%,特异性为23.38%,阴性预测值为85.71%,阳性预测值为53.54%。结论:阴道镜直视下活检诊断的CINII中存在CINII~+的漏诊,而CINII并P16~(INK4a)蛋白阳性表达是影响CINII~+漏诊的危险因素,对P16~(INK4a)蛋白表达阳性的CINII患者的临床干预存在其合理性。针对CINII的个体化管理,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P16~(INK4a)蛋白表达、对生育功能保护的需求及随访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19.
高娟  邢燕  张利军 《西部医学》2022,34(7):1089-109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3+CD56+NKT水平与相关机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2月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收治的112例SLE患者(SLE组),按SLEDAI评分分为非活动期72例,活动期4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自愿者50例(健康组)。采集受试者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CD3+CD56+NK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分析各指标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计数及占比均较健康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期组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计数及占比、IFN-γ、IFN-γ/IL-4明显低于非活动期组,SLEDAI评分、24 h UPQ、IL-4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3+CD56+NKT细胞与SLE患者SLEDAI评分、24 hUPQ及IL-4呈负相关(r=-0.573、-0.682、-0.374,P<0.05),而与IFN-γ无显著相关性(r=0.016,P>0.05)。结论 CD3+CD56+NKT细胞参与了SLE免疫调节过程,其表达水平与患者SLEDA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CD3+CD56+NKT细胞可能通过分泌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发挥SLE免疫调节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0.
PICC是由外周静脉插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P ICC技术的安全性高于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高、感染率低,可由护士独立完成,留置时间可达数月至1年,可应用于多种疾病患者,满足各种输液要求,不受年龄限制,具有安全、方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1]。本院2008年共应用PICC技术25例,观察不同静脉穿刺临床效果,并总结分析其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