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有高血压的人比没有高血压的人,脑卒中的危险增加3-6倍;收缩压从120毫米汞柱升高到140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高3倍;单纯收缩压从140毫米汞柱升高到159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加40%。  相似文献   
52.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有高血压的人比没有高血压的人,脑卒中的危险增加3-6倍;收缩压从120毫米汞柱升高到140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高3倍;单纯收缩压从140毫米汞柱升高到159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加40%。  相似文献   
53.
不稳定型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直接原因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临床最常见的危险疾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S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过去认为,冠脉狭窄越重,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越大。但观察发现,大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并不是发生在冠脉狭窄最重的病人,而是发生在轻、中度狭窄的病人。现在大家已达成共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才是决定性因素。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和其后发生的血栓形成,导致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一过性堵塞性或非堵塞性血栓,引发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急性心梗;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54.
为什么要将高血压防治阵线前移在最近发布的欧洲2007新版高血压指南中,正式提出要将高血压防治阵线前移。高血压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典型代表,常开始于青少年,显病于中老年。年轻时多不被人重视,等发展到出现脑卒中、冠心痛、心梗、心衰、肾功能减退时,才引  相似文献   
55.
对于某种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最后结果的估计,医学上叫作预后。如何正确判断冠心病的远期预后,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判断冠心病远期预后,主要根据三方面的情况:第一,左心室功能:是最有力的预测因素。评价左心室功能的方法有多种,目前最简单最常用的指标是左室射血分数(LVEF),射血分数越低表示左心室功能越不好。射血分数≤35%表示严重左室功能不全,预后较差,年死亡率可能超过3%,应该引起患者高度重视。这  相似文献   
56.
国家对驾驶员年龄限制放宽,让很多老年人有了学车、驾车的可能。尽管如此,毕竟岁数不饶人,老人多存在体能下降、脑力不济、行动迟缓的间题,这对开车无疑是种障碍。比如,由于反应慢,在需要紧急制动时,就难以像年轻人那样迅速。老人驾车上路,一定要视自己的身体情况做好万全的准备。[第一段]  相似文献   
57.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使心肌缺血,即心肌血液灌注减少,造成心肌氧供应减少并伴有心肌代谢异常,代谢产物清除不足。严重者会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即心肌梗死,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如心绞痛,心电图上ST段偏移或病理性Q波,心肌酶谱的变化,~(201)铊心肌灌注显像上摄取~(201)铊的减少等。供氧量减少是引起大多数心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58.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最常见、最主要的类型。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许多并非真正是心绞痛的人,被轻易或武断地扣上“冠心病”的帽子,使患者背上了沉重的褓袱。 实际上,心绞痛是心肌需氧超过冠状功脉供氧引起的一过性心肌缺血的表现。这是一组症状。详细收集病史是诊断心绞痛的最主要方法,任何其他检查方法是不能代替的。诊  相似文献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