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5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目的 :总结法乐四联症 (TOF)根治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和时机 ,降低其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  方法 :回顾分析 1990年 1月至 1999年 6月 TOF根治术后再次手术的病例。  结果 :TOF根治术再次手术的常见原因为残余心室间隔缺损 (VSD) ,右心室流出道 (RVOT)疏通不满意 ,三尖瓣关闭不全 (TI)等。  结论 :防止残余 VSD,正确疏通 RVOT等是防止 TOF根治术后再手术的关键。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技术可降低再手术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法乐四联症合并肺动脉瓣缺如 (TOF/ APV)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TOF/ APV患者 5例 ,临床上无明显呼吸道压迫症状 ,均在体外循环下矫治。用同种肺动脉 (4例用带单瓣主肺动脉片 ,1例用带瓣主肺动脉管道 )结合自体心包片重建右心室流出道。  结果 :无手术和住院死亡。平均随访 2 3± 1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瓣功能良好 ,无明显反流。右心室至肺动脉平均流速及压差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均 <0 .0 1。  结论 :TOF/ APV的外科矫治应强调对扩张肺动脉的处理 ,彻底解除气道压迫。应用同种肺动脉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方法简单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与支架术都可有效的恢复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异常。采用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描记技术评价PTCA及支架在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作用上的特点及差异。方法 冠心病患者 2 1例 (男 18例 ,女 3例 ) ,平均年龄 (6 4.1± 5 .4)岁 ,对 2 3支狭窄的冠状动脉 (左前降支 15支 ,右冠状动脉 6支 ,左回旋支 2支 )行PTCA之后置入支架 2 1枚。分别在介入治疗前及PTCA术后、支架术后采用多普勒导丝描记技术分别记录狭窄近端和远端的平均峰值流速 (averagepeakvelocity ,APV) ,狭窄近、远端血流速度比 (proximalanddistalratioofpeakvelocity,p/DVR)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flowreserve ,CFR)。结果  2 3支冠状动脉的平均狭窄率PTCA术前为 88.5 % (6 0 .3%~ 97.5 % ) ,术后为 37.2 % (17.5 %~ 6 8.3% ) ,置入支架 (2 1支冠状动脉 )后为 0 .7% (- 2 .1%~ 7.4% )。 2 0支冠状动脉获得完整的多普勒导丝检查资料 ,结果显示 :PTCA术后狭窄远端APV及充分血相APV、CFR明显高于术前 [(2 0 .7± 6 .4)cm/svs (12 .8± 6 .0 )cm/s,(31.8± 15 .4)cm/svs (14.6± 9.1)cm/s ,1.8± 0 .4vs1.3± 0 .4,P均 <0 .0 5 ],狭窄近端APV、P/DVR较术前分别有增高或下降趋势 ,但差别均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药物难治性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分析其远期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1996至2009年,连续外科手术治疗86例药物难治性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男51例,年龄6~67岁,平均(37±16)岁,术前左心室流出道收缩压差(LVOTPG)为61~150mm Hg(1 mm Hg =0.133 kPa),平均(98±27) mm Hg.手术均采用经升主动脉切口的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围术期采用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检查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术后随访0.75~ 12.5年,平均(4.8±3.3)年.结果 术后院内死亡4例,另外有2例分别于手术后4个月及1年时于院外发生猝死.随访74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生存70例(94.6%),1年时69例(93.2%),5年时68例(91.9%).随访中有63例术后症状缓解,56例患者静息状态下LVOTPG小于30 mm Hg.63例患者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Ⅱ~Ⅱ级,其中Ⅱ级的比例大于65%.结论 外科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具有较好的远期生存率,可明确地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手术中彻底疏通左室流出道,避免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及其它并发症是手术成功及术后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改良Cosgrove-Edwards(CE)三尖瓣成形术对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I)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2002-08至2007-12,连续对51例左心系统瓣膜病变,合并中量以上反流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进行矫治.2004年以前的患者,采用经典的CE三尖瓣成形术(CE组,η=14);2004年后的患者,采用CE改良术(改良CE组,η=37).51例患者根据术中发现,单纯三尖瓣瓣环扩大的为非风湿者(η=37),同时合并风湿性改变的为风湿者(η,=14).术后50例存活患者获得远期随诊,平均术后随诊时间为(47.08±22.08)个月.结果:三尖瓣成形效果的比较①改良CE组与CE组比较,术后三尖瓣瓣环直径[(26.2±1.7)mm vs(27.7±2.0)mm]、三尖瓣成形环的尺寸(28.1±2.1 V8 29.5±1.5)均缩小,术后1周左右残余三尖瓣中量反流的发生率降低(2.7%V8 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风湿者与非风湿者三尖瓣成形结果比较:术前既往瓣膜手术史的发生率高(50.0%VS 13.5%),舒张期三尖瓣流速增加[(1.4±0.4)m/s vs(0.9±0.2)m/s],肺动脉收缩压降低[(54.6±22.2)mmHg vs(72.5±22.6)mmHg,1 mmHg=0.133 kPa],三尖瓣瓣环直径[(37.0±6.2)mm vs(48.2±8.3)Inm]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三尖瓣成形术即选择性小号人工瓣环成形方法,对于继发性TI治疗效果良好;同时继发性,TI是一种进行性病变,对其矫治,也应个体化,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年长儿童和成人患者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术式和手术时机,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共有39例8岁以上PA-VSD患者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一期或分期根治术,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8~27岁,平均年龄13.43岁。A型14例,B型11例,C型14例。行一期根治术23例,采用同种带瓣血管或带瓣牛颈静脉行肺动脉-右心室流出道连接术,对合并粗大体动脉肺动脉侧枝血管的3例患者行肺动脉融合术(UF);分期手术16例,其中体动脉-肺动脉分流术9例,分期根治术7例。结果围术期共死亡6例,总病死率15.38%(6/39),其中一期根治术院内死亡4例(17.39%),均为C型患者,死亡原因为术后肺动脉压增高引起的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分期手术院内死亡2例(12.50%),其中1例B型再次分流患者,1例C型分期根治患者,均为再次手术中损伤主动脉,引起出血死亡。随访28例,随访率84.85%,随访时间14.0个月~9.2年,失访5例。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心功能I级9例,Ⅱ级13例,Ⅲ级5例,Ⅳ级1例。3例患者主动脉瓣有少量至中量反流,给予口服利尿补钾药物治疗,定期随访。结论年长儿童和成人PA-VSD患者肺血管损伤程度较重,且常合并粗大体动脉肺动脉侧枝血管,病情复杂和重症患者一期根治手术的标准应当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更加严格界定。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总结41例人工心脏瓣膜功能障碍(PHVD)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法 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1例采取股动脉插管左侧开胸,40例均经原切口,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38例行瓣膜置换术,使用机械瓣35枚(二尖瓣位23枚,主动脉瓣位11枚,三尖瓣位1枚),生物瓣6枚(二尖瓣位3枚、主动脉瓣位2枚、三尖瓣位1枚);2例行瓣膜角度矫正术;1例行异物清除术.急诊手术13例,择期手术28例.结果 全组气管插管5.1~243.0 h,平均63.3 h,中位时间15.3 h;气管切开5例.全组死亡6例,病死率14.6%,均发生于急诊手术后,死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多器官衰竭2例及恶性心律失常1例.并发症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顽固性呃逆及切口感染各1例.结论 对急性PHVD,无论是生物瓣或机械瓣,均应立即进行急诊手术.对慢性PHVD亦应强调及早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总结体外膜式氧合(ECMO)治疗成人患者的经验,分析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2月至2008年6月,运用ECMO救治45例成人心脏病患者,男性3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9.0±14.1)岁,平均体质量(67.0±12.8)kg.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1例,瓣膜病8例,心肌病7例.按救治情况分为心脏直视手术后辅助组(A组)31例,心脏移植后辅助组(B组)5例和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功能不全组(C组)9例.14例患者此前曾行心肺复苏.采用股动、静脉置管法进行辅助.结果 辅助时间5~648 h,平均(126.7±104.3)h.27例(60.0%)成功脱离ECMO,5例成功辅助至接受心脏移植.院内死亡率42.2%(19/45),9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6例(57.8%)患者存活出院.A组存活率为58.1%,B组为4/5,C组为4/9.12例患者再次开胸止血,3例患者因置管侧下肢末梢缺血行动脉取栓.11例患者加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6例存活.9例患者辅助期间合并肾功能衰竭而同期血液滤过治疗,仅2例存活.结论 ECMO可有效救治急重症成人心肺功能不全.在重要脏器出现不可逆损害前建立ECMO并预防并发症,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外科治疗2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61.77岁。前室间隔穿孔18例,后室间隔穿孔4例,均合并室壁瘤。22例患者均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及室壁瘤切除术,16例患者同期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移植血管2.11±1.57支。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9.09%),其中1例术后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大面积脑栓塞。其余2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出院时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4例,Ⅱ级12例,Ⅰ级4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未发现有室间隔残余分流,有轻度二尖瓣反流2例。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50.27±5.33mmvs.57.94±6.79mm,t=4.437,P=0.000)。随访16例,随访时间3~24个月(13.9±6.5个月),失访4例。随访期间无晚期死亡,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1例,Ⅰ级5例。超声心动图提示:LVEDD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49.50±4.66mm vs.57.94±6.79mm,t=5.041,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55.08%±6.72%vs.45.57%±11.31%,t=2.719,P=0.013)。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完善的术前准备、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正确的手术方法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