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7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荣义辉  辛绍杰 《肝脏》2013,(11):779-781
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一嗜肝细胞DNA病毒,不仅可以引起隐匿性、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还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虽然通过对HBV和宿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已经发展了有效的预防疫苗和多种抗病毒药物,但HBV感染仍是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1-2]。本文针对HBV S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上,以及目前关注较多的免疫逃逸、隐匿性肝炎和耐药突变引起方面S基因变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2.
臧红  荣义辉  辛绍杰 《肝脏》2013,(12):851-852,862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典型表现是一种慢性坏死炎症性肝病,但多达25%的病人表现为急性过程,显示为类似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缺乏 AIH 典型的临床病理特征,目前尚缺乏临床和组织学诊断标准,由于许多患者对激素反应良好[1],如果失去激素开始治疗时机,一部分病人可能进展为急性重症(暴发性)AIH 或自身免疫性急性肝衰竭(AI-ALF)[2],预后不良。研究报道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可能诱发 AI-ALF[3],也有健康少年因痤疮长时间应用米诺环素导致急性重症 AIH 的报道[4],因此自身免疫性急性肝衰竭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就目前新近的一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甘草酸类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经肝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248例,接受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105例,接受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143例。观察治疗3周的疗效。结果在248例患者中,急性和慢性肝损害分别占33.3%和43.5%,G1炎症分级占43.5%,S1纤维化分期占35.48%;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均明显,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异甘草酸镁治疗患者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至45.5±27.1U/L,明显优于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患者(79.2±41.1U/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和美能注射液均可明显改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索有效的肝细胞球形体低温保存方法,促进生物人工肝及其他研究的应用。方法采用两步法分离大鼠肝细胞,经无血清培养基(SFM)摇摆培养48h形成肝细胞球形体。将球形体继续培养(对照组),或置于4℃SFM,SFM+1mmol/L去铁胺(Def),SFM+1μmol/L环孢霉素A(Cs A),SFM+1mmol/L Def+1μmol/L Cs A保存液中24h或48h,继续培养4d或5d后观察低温保存后肝细胞球形体的存活率、超微结构变化,以及白蛋白和尿素合成情况。结果Def和Cs A能很好地保护球形体肝细胞,在4℃SFM+Def+Cs A保存液中保存24h,肝细胞球形体功能、结构等变化及尿素合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单独放在SFM中进行低温保存后,细胞活性明显下降。在4℃保存48h后,球形体肝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死亡细胞增多,但SFM+Def+Cs A组和SFM+Def组细胞结构优于SFM组和SFM+Cs A组,细胞存活率及尿素合成水平明显高于后两组(P<0.05),但合成白蛋白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状态下肝细胞球形体可保持良好的存活率和功能24h,低温保存能为细胞治疗提供良好的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索成人肝细胞的分离方法 以及培养条件.方法 在获取外科手术切除或不适宜肝移植的成人肝脏后,采用改良胶原酶P两步法分离成人肝细胞,锥虫蓝计算存活率后,接种普通培养,或将肝细胞接种于中空纤维反应器中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尿素合成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利多卡因代谢等.结果 利用改良两步胶原酶分离法成功分离出大量成人肝细胞,而且较好的维持其生物学活性,并被成功的培养在中空纤维反应器中.检测结果 显示较好地保持了尿素合成以及利多卡因代谢能力,结论 胶原酶P两步法可分离出成人肝细胞,采用普通培养和中空纤维反应器培养可较好的保持细胞的功能,可为生物反应器的制备提供初步的依据.  相似文献   
36.
本文简述了人工肝治疗技术的起源、发展和分类,结合人工肝设备系统组成成分,包括血流动力系统、智能操控系统、安全监测报警系统以及肝脏模拟辅助装置,明确了人工肝设备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不同品牌、不同功能治疗设备的临床应用和市场调查,分析了人工肝设备与治疗的相互关系,实验与临床的应用需求。指出人工肝在物理治疗的基础上,组合生物反应治疗将是临床创新突破的研究路线,未来的人工肝设备发展趋向于离线混合型治疗的多功能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37.
124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药物性肝损伤是目前常见的肝病之一,随着临床用药种类的日益增多,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也越来越多。由于其临床表现和病理学变化复杂,实验室检查又缺乏特异性,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1-2]。本研究对以往经肝脏穿刺明确诊断为药物性肝炎的124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对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8.
39.
在肺外结核中,肝结核在临床上较少见,而且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较难确诊。2002年1月一2012年1月,我院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肝结核6例,我们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0.
9453例待查肝病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统计普通肝病门诊收治的肝病待查患者的疾病构成及临床特点,总结诊断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02医院2002~2012年普通肝病门诊收治的肝病待查患者,对其出院诊断、临床特点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少见、疑难肝病的诊断经验。结果普通肝病门诊待查肝病患者共9453例,其中转氨酶升高待查6070例(64.2%),黄疸待查2709例(28.7%),转氨酶升高加肝脾肿大待查672例(7.1%)。最常见的5大类疾病是嗜肝病毒感染性肝炎(2020例,21.4%)、药物性肝损害(1951例,20.6%),自身免疫性肝病(1031例,10.9%),遗传代谢性肝病(709例,7.5%),酒精性肝损害(676例,7.2%)。少见疑难肝病的诊断中,病史、查体、肝组织活检、动态监测病情等提供重要价值,但仍有1176例(12.4%)患者出院时诊断不明确。结论药物性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损害目前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少见疑难肝病的诊断应重视病史、查体、肝组织活检、动态监测病情等,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诊断不明确,需要提高诊断水平及拓展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