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7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目的:分析影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预后的诸因素,以指导临床救治及疗效判定.方法:采用SPSS 11.0及SDAS软件回顾性分析165例临床确诊的重症SARS患者的临床特征,确定影响SARS转归的诸因素.结果:(1)年龄与预后显著相关(r=0.506,P<0.001),≤50岁与>50岁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4.08%及53.3%(P<0.01);(2)有无基础病变与预后显著相关(r=0.457,P<0.001),其病死率分别为54.5%及7.5%(P<0.01);(3)入院时CK、LDH、CK-MB、AST、HBDH、尿素改变、肌酐改变与预后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0.497、0.485、0.471、0.358、0.371及0.339(P均<0.01);(4)病情最重时淋巴细胞绝对数(Ly)、Plt计数、尿常规改变、LDH、HBDH、CK-MB、AST、尿素、CK、TB、尿素改变、肌酐改变、呼吸频率、低氧血症程度、胸片受累肺叶数与预后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57、-0.473、0.544、0.788、0.696、0.586、0.481、0.379、0.368 、0.329、0.279、0.414、0.728、0.765及0.366(P均<0.05).结论:重症SARS患者转归与年龄,病前基础病变,病情最重时的Ly、Plt、尿常规改变、呼吸频率、低氧血症程度、胸片受累肺叶数、TB、尿素,以及入院、病情最重时的AST、LDH、CK、CK-MB、HBDH、尿素改变及肌酐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回顾性分析甲型肝炎重症化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25例甲型肝炎患者资料,分析甲型肝炎重症化原因及转归等。结果甲型肝炎患者525例,其中普通甲型肝炎512例(512/525,97.52%),肝衰竭患者共13例(13/525,2.48%),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30.58±14.68)岁及(40.15±11.37)岁(P〈0.01)。单纯感染甲型肝炎417例中发生肝衰竭患者4例(0.96%),重叠感染患者108例中发生肝衰竭9例(8.33%),两组比较x^2=16.38,P=0.0001。13例肝衰竭患者TBil峰值平均(384.48±130.41)μmol/L;PA峰值平均25.95%±10.36%。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患者无效死亡率均100%。结论甲型肝炎重症化较少,主要见于重叠感染患者,有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晚期或伴随严重并发症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老年戊型肝炎临床特点及血清学特征。方法比较分析53例老年戊型肝炎患者(老年组)与32例中青年戊型肝炎患者(对照组)临床特征、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差异。结果老年组患者黄疸程度深,低蛋白血症多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反映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汁酸、凝血酶原活动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老年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汁酸复常天数较对照组患者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复常天数两组间无差异;老年组免疫球蛋白M单独阳性率低于对照组,IgM与免疫球蛋白G双阳性率高于对照组,IgG单独阳性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老年戊型肝炎临床症状重、黄疸程度深,肝功能损害严重,异常指标复常时间较对照组延长。  相似文献   
24.
566例隐源性肝炎病理学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隐源性肝炎患者进行肝脏病理学及临床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566例隐源性肝炎患者行肝脏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对其肝脏病理学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男女比例采用x2检验.其余计数资料因呈偏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共收集566例患者资料,其中酒精性肝病175例(30.92%),药物性或环境因素肝损害101例(17.84%),遗传代谢性疾病93例,感染性疾病84例,脂肪性肝炎53例,自身免疫性肝病30例,病理诊断尚不能明确的30例.不同的疾病在性别、年龄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T.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在不同疾病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性别构成与各组比较,q值分别为9.140、7.435、5.071、9.529、12.500,P值均≤0.01;酒精性肝病组、自身免疫性肝病组年龄分别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组、感染性肝炎组、药物性或环境因素肝损害组、脂肪性肝病组比较,q值分别为17.254、17.523、9.170、7.118以及10.302、10.697、5.266、4.661,P值均≤0.01;酒精性肝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与遗传代谢性疾病、感染性肝炎、药物性或环境因素肝损害组比较,q值分别为8.003、4.793、4.404,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病理学分析为隐源性肝炎的明确诊断提供较好的诊断手段,提示在隐源性肝炎患者,年龄、性别及生物化学检测结果等资料可成为诊断的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标准,建立传染病防治药物临床试验信息管理平台。方法 按照GCP的临床试验规则,采用J2EE技术、Struts和Hibernate的三层体系架构及数据库技术,构建传染病防治药物临床信息管理平台。结果 建立了包括电子数据采集系统、临床试验数据系统、GCP项目管理系统和中央随机化管理系统在内的传染病药物临床信息管理平台。结论 使用传染病防治药物临床信息管理平台,显著增强了临床试验质量控制,为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传染病防治药物评价体系,准确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染病防治药物临床试验管理系统,为传染病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本系统严格按照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要求的业务流程和标准,基于J2EE开发平台,使用了BioKnow-UAP框架体系,运用Struts、Hibernate等架构技术和Oracle数据库存储数据。结果 本系统建立了标准化的临床试验评价手段和体系,并构建了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临床评价数据管理的可靠性,健全了高效的人员培训体系,使药物临床研究更加符合人体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学要求,能够承担传染病防治药物的Ⅰ-Ⅳ期临床试验研究。结论 本系统成功构建了符合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及适于传染病防治药物研究的临床试验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 研究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探讨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策略. 方法 对本院住院行肝脏活检穿刺病理与临床诊断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回顾分析,以西药组161例患者为对照,研究157例中药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 中药组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类型和西药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中药组和西药组相似,但乏力和消化道症状更为常见(P<0.05).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中药组ALT、AST、GGT、ALP分别为(437.10±416.13)、(300.10±278.73)、(205.30±178.82)、(151.65±84.93)U/L,西药组(617.29±422.19)、(502.94±290.28)、(280.10±229.25)、(187.67±153.78)U/L,升高水平较西药组为低(P<0.01).用药原因分析本组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首要用药原因是保健与美体美容,占21.02%,其次是皮肤科用药占15.29%,妇科用药占12.10%.用药持续时间分析显示,43.31%的患者持续用药超过2个月. 结论 中药约物性肝损害乏力和消化道症状更为常见,但肝组织损伤的程度并不比西药组重,避免疗程过长和不恰当用药对预防中药药物性肝损害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成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116例成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中30例肝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者平均年龄(38.2±13.3)岁,发病前为健康者110例,治愈好转率89.66%。主要为急性起病(86.21%),症状以发热(42.24%)、乏力(62.93%)、纳差(54.31%)为主,体征主要表现为巩膜黄染(40.52%)、脾大(18.10%)、肝大(14.66%)、淋巴结肿大(13.79%)。肝功能指标以ALT、AST、GGT及LDH异常为主,黄疸型肝炎TBIL及TBA明显升高。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性、点灶状坏死,色素颗粒沉着,可见吞噬色素的Kupffer细胞,汇管区轻微扩大,偶见巨细胞包涵体。结论成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多为急性,预后较好,少数慢性化,严重可发生肝衰竭。其临床表现多样,结合病理特点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索中国北方地区药物性肝衰竭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302医院2002-2012年收治的120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结果 120例药物性肝衰竭中,男性38例(31.67%),女性82例(68.33%),平均年龄(41.19±16.57)岁。其中急性22例,亚急性98例;早期34例,中期32例,晚期54例。引起药物性肝衰竭的药物中西药58例(48.33%),中草药61例(50.83%),误食工业色素1例。西药引起急性药物性肝衰竭15例,亚急性肝衰竭43例。中草药引起急性药物性肝衰竭7例,亚急性肝衰竭5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者,好转35例,无效69例,死亡16例,治疗好转率29.17%。西药引起肝衰竭好转17例,恶化41例,好转率29.31%。中草药引起肝衰竭好转17例,恶化44例,好转率2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分型及分期对患者的转归均有影响(P<0.05)。西药组与中草药组患者生化检测中ALT、AST、TBil、PA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北方地区中草药是引起药物性肝衰竭主要原因,其导致的肝衰竭以亚急性多见;中、晚期药物性肝衰竭预后极差,临床分期诊断对药物性肝衰竭预后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