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5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63篇
医药卫生   206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比较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与分期切除的近期和远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64例结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者20例(同期切除组),分期切除者44例(分期切除组)。结果同期切除组Clavien-Dindo 1、2和3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2/20)、15.0%(3/20)和15.0%(3/20),分期切除组分别为13.6%(6/44)、13.6%(6/44)和22.7%(1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切除组1、2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0%、59.6%和37.2%,分期切除组分别为90.9%、68.2%和47.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6月和7月,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原发灶淋巴结阳性(P=0.020)和肝切除术前CEA水平大于20μg/L(P=0.017)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后有机会接受根治性局部治疗联合化疗则是一项保护性因素(P=0.001);而手术时机(同期或分期切除)与患者总体生存无关(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选择同期或分期切除并不影响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建立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s)体外培养和扩增方法,为以DCs为靶点的免疫治疗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从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提取骨髓细胞,以含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400U/ml)和IL-4(200U/ml)的RPMI 1640(含10%FBS)进行诱导培养,于培养第4天加入脂多糖(LPS)继续培养2d。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和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鉴定培养第6天时DCs纯度及免疫表型,流式细胞微球捕获芯片技术检测第2、4、6天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巨噬细胞趋化因子-1(MCP-1)、干扰素-1(IFN-1)、TNF-α、IL-12p70含量。结果:重组小鼠GM-CSF和IL-4诱导培养小鼠骨髓细胞4d,加入脂多糖(LPS)继续培养2d,近90%细胞高表达DCs特征性标志物CD11c,高表达抗原提呈分子MHC-Ⅱ和共刺激分子CD86、CD80,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学特征和分泌炎症性细胞因子IL-6、IL-10、MCP-1、TNF-α和IL-12p70的功能。结论:小鼠骨髓细胞以重组小鼠GM-CSF和IL-4体外诱导培养的DCs具有较高的纯度,保持了体内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993.
【立论依据】 胰岛素是维持机体糖代谢平衡的最重要的激素。在胰岛β细胞中,胰岛素原需要经过激素原转化酶(PC3和PC2)的剪切才能生成真正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胰岛素。因此,激素原转化酶对胰岛素的成熟具有决定作用。众多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和动物胰岛中激素原转化酶的含量显著不足。而我们的前期实验提示,稀土化合物氯化钆(GdCl3)能够增加激素原转化酶的表达量,从而促进胰岛素原的剪切成熟。 【设计思路】 糖尿病小鼠经氯化钆治疗后,检测小鼠血清中胰岛素与胰岛素原的含量,以及胰岛中激素原转化酶的表达量。 【实验内容】 以高脂喂养的C57BL/6J糖尿病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腹腔注射氯化钆(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4周后,抽取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胰岛素原和胰岛素的含量,进而分析胰岛素的剪切成熟情况。同时,分离提纯两组小鼠的胰岛,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方法检测胰岛中激素原转化酶(PC3和PC2)表达量的变化。 【材料】 C57BL/6J小鼠,高脂饲料,胰岛素原ELISA试剂盒,胰岛素ELISA试剂盒,PC3和PC2的引物及抗体。 【可行性】 该实验所需要的多项实验技术,如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小鼠胰岛的分离纯化、胰岛素及胰岛素原的检测等方法,均已成熟。设计实施该实验的团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等基础知识,并且参与过多项动物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实验的基础操作方面已十分熟练,具备参加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同时,团队成员做事踏实认真,并能独立查阅国内外文献,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此外,该团队的指导教师长期从事糖尿病治疗的相关研究,能够对该课题的实施进行必要的指导。 【创新性】 氯化钆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鲜有报道,且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氯化钆对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及机制尚无任何报道,本实验属首次。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小儿深度烧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对2008年至2011年收治的共20例0~6岁,烧伤面积3%~45%体表总面积的小儿深度烧伤患者,采取早期液体复苏、有效的创面处理、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全身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20例患儿经一次手术创面完全愈合,术后4例电击伤共9只手指皮片挛缩明显,手指屈伸受限,2例髁部受皮区有瘢痕增生,皮片挛缩,余12例肢体创面皮片愈合良好。结论小儿深度烧伤患者,在积极有效的创面处理及全身营养支持基础上,手术方式以修复创面为主,可获较满意的后期功能与外形。  相似文献   
995.
996.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体会。方法:应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Gss内固定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共33例。结果:随访6—28个月,术前Cobb角37°-83°,平均57°,术后Cobb角平均12.5°,平均矫正44.5°,矫正率78.1%。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结合Gss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满意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127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134例妇产科体检中心体检者。结果妊高征组孕妇血尿酸值为(408.25±36.88)mmol/L,对照组血尿酸值(323.86±30.39)mmol/L,P〈0.01。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比对照组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血尿酸水平升高可能与妊高征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相关的颅脑并发症MRI表现。方法收集14例经骨髓穿刺证实的急性白血病患儿,且排除了白血病对中枢神经系统颅脑的侵犯,全部病例均行静脉化疗加预防性鞘内化疗,回顾性分析其治疗相关脑实质MRI的变化。结果 MRI显示14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脑内出现异常改变,其中2例表现为脑实质出血、4例有脑白质病变,1例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脑膜炎,1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有脑萎缩,2例同时有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萎缩改变,1例同时有脑白质病变及脑萎缩。结论 MRI多序列检查对显示白血病治疗相关脑内异常改变较为敏感,选择性行头颅MRI检查可及时发现病变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63例血管瘤患儿,其中20例采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普萘洛尔治疗(A组),24例采用单纯口服普萘洛尔治疗(B组),19例采用局部外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C组),治疗后随访3-12个月。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结局数据进行Ridit分析,比较3组的疗效差异及显效时间。结果:A组有效率为90%,B组有效率为62.5%,C组有效率为68.4%。通过对3组患儿3个月、6个月及9个月复诊的显效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与B组、C组相比,A组治疗显效时间较快(P〈0.05)。3组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局部外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与单纯用一种药物相比,联合用药见效快、疗程短、效果显著、不良反应更少,尤其对于大范围及眶周血管瘤,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经鼻空肠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把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0例应用鼻空肠管,对照组200例应用鼻胃管,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效果及死亡率、并发症状况。结果置管14天后,实验组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为(7.5士1.1)分,对照组为(6.8士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前与置管14天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自(PA)、血红蛋自(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验组营养支持更有效。实验组发生误吸4例、反流8例、腹泻22例、消化道出血13例、肺感染14例,对照组发生误吸38例、反流45例、腹泻42例、胃潴留24例、消化道出血27例、肺感染59例,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死亡率19.8%,对照组死亡率为33.4%,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作用好,可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