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结合15例正常成人头部正中矢状面标本,对30例正常成人大脑的连合纤维在正中矢状位MRIT1加权像上的表现进行观测。结果显示:胼胝体膝部及压部较厚,而干部较薄,尤其是干部后方。前连合位于终板后分,呈卵圆形,长径约为2.5mm、穹窿体较穹窿脚厚。这些连合纤维束在MRIT1加权像上信号较高呈灰白色影像。  相似文献   
92.
兔心肌梗死过程MRI上心室壁变薄的病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免心肌梗死不同时期在MRI上心室壁变薄的病理基础。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制备免心左室前壁梗死模型,行多次心脏MRI检查,对正常及各缺血时间点梗死心肌标本进行TTC染色、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MRI缺血早期缺血室壁即轻度变薄,以收缩期明显;然后逐渐加重,收缩期及舒张期均变薄;至4周瘢痕形成后,其厚度固定不变。(2)TTC染色缺血30min缺血室壁轻度变薄;1h~2周,梗死室壁明显变薄;4周后,梗死区菲薄,纤维瘢痕形成。(3)光镜缺血30min缺血区肌纤维间隙变窄,血管闭塞,肌纤维变细;1h细胞间隙稍有增宽,肌纤维断裂,逐渐加重,肌纤维呈波浪状改变;4周梗死区纤维疤痕形成。(4)电镜缺血30min肌原纤维Ⅰ带增宽,血管闭塞;1h肌纤维远端肌原纤维断裂;4h肌原纤维有溶解。结论缺血后心室壁变薄的原因各期不同,缺血早期是由于心室内张力牵拉使心肌细胞呈舒张状态变细、间隙变窄及血管闭塞所致:急性梗死期,主要因心室内张力牵拉及心肌纤维断裂所致:而梗死后期则由纤维瘢痕收缩引起。  相似文献   
93.
医学影像技术的使用是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 ,每一项现代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及普及都意味着医疗费用的增加与国家、单位及患者本人经济负担加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 ,如何减少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 ,同时也节省病人的检查费用 ,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针对不同的疾病怎样更正确有效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 ,也是临床医师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长期医学影像工作经验 ,就此谈几点建议 :首先 ,各医院影像科应该开设影像医师的专科门诊 ,给临床医师和病人提供影像会诊及咨询。由于现代医学影像检查价格昂贵 ,专…  相似文献   
94.
肺门区横断面CT与解剖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正常肺门断层解剖及CT表现。方法:结合20例胸部边疆横断层标本,研究56例肺门区的CT表现。结果:右侧:右上肺静脉法支位于尖段支气管和动脉与上腔静脉之间,肺门外侧为右上肺静脉后支,后方为后段支气管和同名动脉分支。左侧:左肺静脉尖后支位于尖后段支气管和动脉的前方,或组成肺门外侧。以上观察与CT表现一致。85.7%(48例)左肺静脉尖后支位于尖后段支气管和动脉的前方;14.3%(8例)位于肺门外侧。85%(17例)右上肺静脉后支则位于前、后段支气管二者的夹角内,15%(3例)在此层面远离肺门;CT上,92.9%(52例)右上肺静脉后支则位于前、后段支气管的夹角内,7.1%(4例)在此层面远离肺门。结论:右肺门上、中区的形态与上肺静脉尖支和后支的位置和汇入上肺静脉方式有关。左肺门上区的形态与肺动脉和上肺静脉之间的关系有关;左肺门中区的形态则取决于左肺动脉舌支的发支情况。双肺门下区的形态取决于下叶肺动脉的分支形式。  相似文献   
95.
环状RNA是在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非编码RNA。与线性RNA不同,环状RNA不具有5''末端帽子和3''末端多聚A尾,而是形成一个共价闭合的环形结构。近两年的最新研究发现,环状RNA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可能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神经系统疾病、心脏疾病、骨关节炎及肿瘤等。本文就环状RNA的起源、特征、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索早期预测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方法。方法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收集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浙江13家医院就诊的1 428例发热>48~<120 h患儿的临床资料, 采集咽拭子检测肺炎支原体DNA, 检测阳性者行胸部X线片、血常规、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LDH)和前降钙素等检测。根据随访时病情发展情况, 将患儿分为RMPP组和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MPP的相关因素, 建立RMPP预报概率π的回归模型,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预测RMPP的诊断价值。结果 1 428例患儿中男801例、女627例, 年龄4.3(2.7, 6.3)岁, 肺炎支原体DNA阳性534例(37.4%), 其中446例(83.5%)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44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男251例、女195例, 就诊年龄5.2(3.3, 6.9)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变异位点检测阳性410例(91.9%)。RMPP组55例、GMPP组391例。RMPP组第1次就诊前的峰值体温与乳...  相似文献   
97.
正常成人下腰椎神经根磁共振选择性激励技术成像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磁共振选择性激励技术(principle of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que,PROSET)成像观察正常成人下腰椎神经根及其毗邻结构的在体影像学特点。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3月在我院体检人群中选取50例(男24例,女26例)志愿者,年龄30~75岁,平均52.5岁。均采用3.0T超导型磁共振PROSET行腰椎冠状位扫描,用Mimics 14.0软件系统测量下腰椎神经根的直径(RD),神经根与硬膜囊之夹角(根囊角,RA),神经根与相邻上下位椎弓根之间的距离(神经根上缘与上位椎弓根下缘的距离,PSRD;神经根下缘与下位椎弓根上缘的距离,PIRD),神经根出硬膜囊的位置到椎弓根下缘的距离(PD)。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同一节段RD、RA、PSRD、PIRD及PD的左右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将各指标的左右侧数据合并统计。L3至L5的RD为3.90±0.46mm(1.7~6.4mm)~5.70±0.61mm(3.2~9.0mm),由上至下逐渐增粗;RA为26.70°±3.78°(19.7°~35.1°)~28.50°±3.54°(23.0°~38.5°),由上至下逐渐增大;PSRD为6.50±3.35mm(2.0~10.0mm)~4.60±2.31mm(1.2~9.7mm),PIRD为12.60±3.34mm(8.2~22.4mm)~12.90±3.87mm(5.8~26.1mm),即L5神经根较L3和L4更贴近椎弓根下缘走行,远离椎弓根的上缘;PD为8.40±2.34mm(8.2~27.6mm)~25.90±4.78mm(12.1~54.5mm),从上至下神经根出硬膜囊的位置与椎弓根的距离逐渐变远。结论:磁共振PROSET成像能无创、快速、全面提供下腰椎神经根及其毗邻结构的形态学特点,有助于临床对腰椎疾患的诊疗。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在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入住NICU的71例急性起病的意识障碍患者进行VEEG检测,采用Synek分级标准进行VEEG分级,分析VEEG分级与病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VEEG分级与病因(P=0.013)及预后(P=0.000)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非痉挛性癫的检出率为25.4%,且其与预后有显著相关(P=0.016)。结论 VEEG对NICU中的意识障碍患者的诊断、治疗选择及预后评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
王菡  杨江民 《青海医药杂志》2011,41(11):78-79,F0004
结合文献对甲胎蛋白(AFP)在正常人体内的含量及其变化以及在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胎儿神经管缺陷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综述,并对AFP对肿瘤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对肿瘤逃逸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等生物学作用研究的新发现进行了探讨,对AFP测定的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