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1篇
医药卫生   758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51.
截肢后残端神经瘤的疼痛无法安装假肢,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顽固的疼痛也严重困扰着患者。由于神经瘤切除后复发率高,患者往往多次手术难以治愈。我科于1994年4月~1998年4月对20例截肢后残端神经瘤的患者采用高位神经干切断术治疗,疗效显著。1 临床资料 20例残端神经瘤,男14例,女6例。肠关节离断后残端神经瘤2例,曾多次行局部神经瘤切除,均复发,入院时局部疤痕增生,触痛明显,硬膜外麻醉下,采用腹股沟韧带上腹膜外入路,暴露股神经,分离后切除约2cm。6例前臂尺神经瘤,均有神经瘤切除手术史,复发,臂丛…  相似文献   
752.
液压扩张后动脉内膜及平滑肌的厚度变化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液压扩张后动脉内膜及平滑肌厚度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 用0、40、80及120kPa压力的等渗盐水对新西兰大白兔(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实验组)右侧颈总动脉进行液压扩张,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动脉扩张后即刻、1周及2周管径、平滑肌及内膜的厚度进行测量。结果 动脉液压扩张后即刻和1周时,实验组血管直径均大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周时,B、D组与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组较A组明显扩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动脉液压扩张后即刻,实验组平均平滑肌和内膜联合厚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2周时,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D组均大于A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液压扩张2周后B组动脉内膜无明显增厚,C组动脉内膜增厚,D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结论 不同压力的液压扩张可使动脉管径增大,但超过80kPa的压力可导致平滑肌、内膜的增厚,故动脉液压扩张的压力以不超过40kPa为安全。  相似文献   
753.
目的 总结应用骨片钠内固定治疗上肢和手部片状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 1998年10月至1999年10月,ORTHOFIX骨片钉治疗40例上肢和手部小片骨折及关节内骨折患者。术后随访2-3个月。结果 3例开放性指骨骨折因伤口感染而延迟愈合外,所有骨折在术后1.5-2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结果 应用骨片钉固定治疗上肢和手部小片骨折及关节内骨折,该法操作简单,骨折固定确实,是临床医师选择的一种骨折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754.
高能灌注液对骨骼肌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能灌注液对缺血再灌注骨骼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建立左后肢缺血模型.根据灌注液的不同将30只大白兔平分为对照组、ATP-MgCl2组、高能灌注液组.实验结束后测量左右胫前肌的最大强直收缩张力、抽取左侧股静脉血测定血清CK、LDH;取左胫前肌标本分别作骨骼肌肌细胞ATP测定.结果高能灌注液组左右胫前肌最大强直收缩张力之比为0.8275±0.0430(±s,下同)、肌细胞ATP为(0.4847±0.0317)μmol/g、血清CK、LDH分别为(6285.2±1464.9)U/L和(463.7±48.0)U/L,较其它两组有明显改善.结论高能灌注液能够有效地保护缺血再灌注骨骼肌;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不同环节进行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是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55.
正常人第一跖背动脉超声探测方法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第一跖背动脉的超声探测方法学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技术对54 只正常人足的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和第一跖底动脉进行超声探测。部分第一跖背动脉的探测采用逆行法。同时探查第一骨间背侧肌, 并对第一跖背动脉进行超声分型。结果: 第一跖背动脉的平均内径0.81±0.19m m , 并依据第一跖背动脉与第一骨间背侧肌的关系, 将其分三型: 浅表型、肌内型和肌下型, 出现率分别为53.7% 、40.7%和5.6% 。第一跖底动脉远段出现率为90% , 近段出现率为52% 。在第一跖蹼软组织间隙内超声可见第一跖背动脉和第一跖底动脉存在较为恒定的吻合, 出现率为85% 。结论: 第一跖背动脉的变异较大, 但超声可以较好地显示其形态学特征。在四肢显微外科中,超声的术前检测可以对临床筛选病例、选择术式和分型的方法学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56.
液压扩张对动脉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静脉移植过程中 ,应用液压扩张的方法去克服静脉的痉挛 ,并使之与相吻合的血管匹配 ,同时便于寻找、结扎其细小的分支 ,已是成熟的方法[1 ] 。静脉液压扩张的张力若能控制在正常动脉压的范围则最佳 ,并且此技术在临床上较易应用。动脉液压扩张是临床上特别在显微外科手术中处理小动脉痉挛常用的 ,而且是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研究什么范围的压力 ,既能解决动脉的痉挛 ,而又不至于造成内膜 ,特别是内皮细胞的损伤。材料与方法一、动物分组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12只 ,体重 2 0 0 0~ 2 5 0 0 g,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3只。二、手术方法将动物…  相似文献   
757.
自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和游离组织组合移植是肢体外伤性组织缺损二期修复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是从急诊损伤到二期修复病程冗长,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二期修复面临受区恶劣的条件,有时甚至不得不采用包括桥式交叉  相似文献   
758.
目的 探讨早期运用腹膜外骨盆填塞术联合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血流动力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运用早期腹膜外骨盆填塞术联合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15例血流动力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38~56岁,平均(44.0±1.2)岁.骨折根据Tile分型:B1型3例,B2-2型2例;C1-1型1例,C1-2型2例,C1-3型2例,C2型3例,C3型2例.15例患者均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且均采取急诊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与腹膜外骨盆填塞术.结果 15例患者术后的红细胞输注单位数与术前相比显著减少,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收缩压与术前相比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为30~40 min,平均(32.0±2.6)min.5例患者术后死亡,死亡时间为术后1~7 d,平均(72.0±4.2)h.在收缩压、脉率、血红蛋白、损伤严重程度评分、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输注单位数等方面,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和受伤至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血流动力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尤其是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者,急诊行腹膜外骨盆填塞术联合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可以有效控制骨折端与骶前静脉丛的广泛渗血,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