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目的 了解2017-2021年浙江省温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HIV感染现状及相关行为特征,为制定有效的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2021年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方法获得调查对象,使用统一的哨点监测问卷进行调查,收集并分析研究对象人口学、行为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等信息,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IV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2017-2021年共调查MSM 2 000人,年龄30~49岁占50.40%,外省户籍占51.15%,未婚占60.80%,寻找性伴方式通过互联网/交友软件占66.60%,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93.30%,5年间呈现增长趋势(χ^(2)趋势=7.051,P=0.008)。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与同性发生商业性行为、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比例分别为72.35%、3.11%、14.95%,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分别为57.01%、55.56%、32.78%,最近六个月、最近一次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均呈现上升趋势(P<0.001)。既往接受HIV检测比例为50.20%,5年间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4.634,P<0.001)。HIV抗体阳性率、梅毒抗体阳性率、H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35%、1.90%、0.05%,5年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SM中自愿咨询检测者、外省户籍、最近一年被诊断患过性病、梅毒感染是HIV感染危险因素,知晓艾滋病知识、最近六个月同性肛交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最近一次同性肛交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是HIV感染保护因素(P<0.05)。结论 2017-2021年温州市MSM HIV抗体阳性率仍处于高水平,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持续存在,亟需加强宣传干预力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安全套坚持使用率,控制HIV在该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的基因(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induced gene,TGFBI)在体外是否能抑制恶性间皮瘤细胞NCI-H28的增殖。方法将外源性TGFBI稳定性转染到恶性间皮瘤细胞NCI-H28中,绘制生长曲线图,测定其细胞增殖、接种效率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并进行细胞周期的分析。结果外源性TGFBI在恶性间皮瘤细胞NCI-H28中能够稳定地高表达;当外源性的TGFBI转入到肿瘤细胞NCI-H28后,TGFBI高表达的细胞倍增时间增加了4.38倍;与转染空载体的肿瘤细胞相比:NCI-H28的相对接种效率降低了69.68%,外源性TGFBI表达的T28细胞形成了较小的软琼脂克隆;TGFBI可以使肿瘤细胞阻滞在G1期,并延缓肿瘤细胞进入S期的时间。结论 TGFBI可以抑制恶性间皮瘤细胞的体外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温州市老年人艾滋病(AIDS)高发地区新发现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例(简称HIV/AIDS病例)行为特征和感染来源,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招募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温州市老年人艾滋病疫情高发地区新报告的≥60岁的HIV/AIDS病例,采用个案调查问卷面对面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行为学、性伴特征、感染途径和感染来源等信息。采用Epi Data 3.1和SPSS 20.0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126例≥60岁的HIV/AIDS病例,男性占76.19%,60~69岁占66.67%,已婚有配偶占77.78%,文盲占42.06%,本市户籍占98.41%,30.95%独居。男性商业异性性行为感染占93.75%,女性异性配偶/固定性伴感染的占68.18%。男性发生异性商业性行为比例明显高于女性(χ~2=87.976,P0.001)。有85.56%男性通过自己主动寻找商业性伴,交易价格100元/次占76.66%。女性发生异性非商业临时性行为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01)。有64.29%病例确证前1年与配偶发生性行为,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1.59%。配偶阳性比例为42.22%,女性配偶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χ~2=15.043,P0.001)。确诊前均未主动做过HIV抗体检测,95.24%病例不知晓艾滋病预防措施。感染时间在3年以内占29.03%,女性感染时间在3年以内的比例高于男性(χ~2=3.928,P=0.047);本地感染占87.70%。结论温州市老年人艾滋病疫情高发地区≥60岁病例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低,主动检测意识弱,以本地感染为主,需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控制艾滋病在该人群中蔓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9年浙江省温州市艾滋病感染诊断治疗服务链中诊断发现率、链接率、保持率、登记治疗率、维持治疗率、病毒抑制率及相关因素,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截至2019年温州市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信息,采用Spectrum v5.753软件估计HIV/AIDS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温州市艾滋病感染诊断治疗服务链各环节(链接、保持、登记治疗、维持治疗和病毒抑制)影响因素。  结果  截至2019年底,温州市估计现存活HIV/AIDS 5 750(5 078~6 473)例,诊断发现率为76.2%(67.7%~86.2%)(“第一个90%”)。 分别与服务链的上一环节相比,链接率、保持率及登记治疗率为99.1%、97.2%、98.9%。 维持治疗率为91.5%(“第二个90%”),病毒抑制率为95.9%(“第三个90%”)。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监管场所来源HIV/AIDS 在各环节均容易脱失,OR值(95%CI)分别为0.23(0.08~0.64)、0.32(0.17~0.62)、0.33(0.18~0.60)、0.33(0.20~0.54)、0.49(0.31~0.78)。 已婚有配偶/有固定性伴是各环节的保护因素,OR值(95%CI)分别为4.45(1.65~12.04)、2.50(1.51~4.15)、2.29(1.47~3.56)、2.49(1.76~3.51)、1.69(1.29~2.22)。 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是病毒抑制环节的保护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32(1.05~1.66)、1.51(1.11~2.06)和1.55(1.12~2.15)。  结论   2019年温州市艾滋病感染诊断治疗服务链薄弱环节是诊断发现环节。 需继续深化扩大检测策略和措施的落实,并提高高危人群及重点人群检测意愿和服务可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温州市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男性嫖客艾滋病知识知晓、性行为、HIV检测行为和社会心理等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8年7—9月对居住在温州农村地区,过去1年有过商业性行为的60岁及以上男性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进行HIV抗体、梅毒抗体检测。 结果 共调查60岁及以上老年男性嫖客77名,平均年龄为(69.57±6.53)岁,已婚有配偶占64.94%,文盲占51.95%,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最近1年性欲得到满足的占27.27%,最近半年发生性行为占76.62%,与暗娼、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比例分别为63.64%、70.13%,每次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20.41%、18.52%,不使用安全套的最主要原因为不舒服不用,占65.31%,寻找暗娼主要场所是路边店,占34.69%,发生性行为前使用壮阳药者占11.86%。15.58%曾经做过HIV抗体检测,愿意接受HIV抗体检测的占89.61%。未检出HIV抗体阳性者,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09%。 结论 温州市农村地区老年男性嫖客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均偏低,梅毒感染率较高,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风险,需根据该人群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1985-2016年温州市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和病人死亡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1985-2016年报告的所有现住址为温州市的HIV感染者和病人死亡病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人口学特征、存活时间、死亡原因、抗病毒治疗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85-2016年累计报告现住址为温州市的HIV/AIDS病例3 512例,其中死亡516例,病死率为14.69%。在所有死亡病例中男性占83.72%, 50岁及以上年龄组占56.01%,已婚有配偶占57.75%,小学及以下占54.85%,农民占35.85%,医疗机构发现占79.46%,异性传播占80.62%。死于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者占51.74%,2010-2016年历年因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死亡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的比例呈上升趋势(χ2趋势=5.81,P=0.016)。死亡病例确诊阳性后中位存活时间为173 d,1年内死亡的占60.66%。接受过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占33.53%,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死亡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所占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9.43,P=0.000)。死前做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者占56.01%,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200/μl者占58.82%。 结论 最近几年温州市非艾滋病相关死亡成为HIV/AIDS病例的主要死因,死亡病例的晚发现比例高,CD4+T淋巴细胞检测和抗病毒治疗比例低,今后需扩大检测覆盖面,及时发现HIV感染者,加强随访管理,以减少HIV感染者死亡,延长患者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3-2017年温州市报告15岁以上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2013-2017年温州市报告且年龄≥15岁的女性HIV/AIDS病例的人口学和行为学信息,分析该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3-2017年温州市报告的15岁以上女性HIV/AIDS病例数明显增长,50岁及以上的女性所占比例为34.25%。已婚有配偶者占62.6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接近90%,五年间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性传播比例为96.50%,其中尤以非婚异性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占71.37%,不同年龄组女性病例异性传播表现形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2015-2017年报告的15~24岁年龄段青年女性病例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商业异性性行为比例分别为62.79%和23.26%,高于其他年龄组;50岁及以上女性经配偶/固定性伴阳性感染的比例最高,为36.36%。结论 2013-2017年温州市报告15岁以上女性HIV/AIDS病例数明显增长,50岁以上女性所占比例高;建议开展相关人群的扩大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1985-2016年浙江省温州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筛选198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报告、现住址为温州市的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全死因死亡相关信息,通过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和全死因病死率,利用Kaplan-Meier比较不同组别生存时间的差异,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3 381例HIV/AIDS纳入研究队列,累计观察9 885.50人年,全死因病死率为5.20/100人年,全死因病死率从2006年开始下降并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平均生存时间为16.35年(95%CI:14.848~17.858)。HIV/AIDS前1、5、10年的累积生存率抗病毒治疗组分别为89.64%、83.60%和80.58%,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分别为89.64%、64.44%和40.36%。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确诊时年龄、职业、感染途径、抗病毒治疗、首次CD4计数和样本来源是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15~、30~、45~岁年龄组死亡风险低于60岁以上年龄组,服务人员/学生、疾控机构检测发现、接受抗病毒治疗、首次CD4计数100个/mm3者的死亡风险分别低于农民、医疗机构检测发现、未接受抗病毒治疗、首次CD4计数100个/mm3者。结论 温州市HIV/AIDS全死因病死率逐年下降,今后仍要进一步扩大宣传教育,扩大检测以尽早发现HIV感染者,并及时提供抗病毒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减少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induced gene, TGFBI) 是否能抑制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体内外增生。方法 将外源性TGFBI稳定转染到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测定细胞增殖率、细胞周期、软琼脂克隆形成率及P21、P53蛋白表达变化,检测乳腺癌细胞的致瘤性。结果 外源性TGFBI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能够稳定地高表达;外源性TGFBI可以明显地抑制乳腺癌细胞因血清生长因子刺激的增生;与转染空质粒的对照组细胞V23101比较,外源性TGFBI相对软琼脂克隆形成数减少了90.89%; TGFBI可以使人乳腺癌细胞阻滞在G1期,延缓其进入S期的时间。外源性TGFBI可以延长裸鼠肿瘤发生的潜伏期,并降低肿瘤发生率。结论 TGFBI能够抑制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体内外增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山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倦怠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对561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运用职业倦怠调查问卷(MBI-GS)进行调查。结果发生职业倦怠和倦怠倾向的比例高达58.5%,其中35.55%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现象,20.64%有一定程度的消极怠慢现象,54.64%的医疗卫生人员专业低效能感较高;女性专业低效能感显著高于男性;35岁以上高于其他年龄组,本科学历情感衰竭显著高于中专和高中以下学医疗卫生人员,中专和高中以下学历组专业低效能感显著高于本科学历组;公共卫生专业医疗卫生人员消极怠慢和专业低效能感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组专业低效能感高于其他工作年限组。结论山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基层医疗机构应建立人文关怀体系,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实施干预,对其惊醒引导,提高其抗倦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