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背景:临床医生常通过观察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来了解肝移植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而较少采用网织红细胞、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进行评估。 目的:观察原位肝移植Child-Pugh分级患者围手术期及恢复期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网织红细胞未成熟指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方法:根据Child-Pugh评分将129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分为3组,Child-Pugh5~6分组44例,Child-Pugh7~9分组48例,Child-Pugh10~15分组37例。于肝移植前及移植后第1,3,5,7,10,15,30天抽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SysmexXE-2100)测定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网织红细胞未成熟指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3组患者肝移植前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网织红细胞未成熟指数均高于正常值,且随着Child评分的增加而增高。移植后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网织红细胞未成熟指数在移植后呈上升趋势,均在第7天达到峰值后下降。血小板计数和Child-Pugh分级有关,病情越重,血小板计数越低,平均血小板体积越大。Child-Pugh5~6分组、Child-Pugh7~9分组、Child-Pugh 10~15分组移植后血小板计数经历一个低值阶段后逐渐回升。提示网织红细胞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测定是判断肝移植Child-Pugh分级患者移植后疗效以及预测其骨髓功能是否受抑的重要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22.
23.
噬血细胞综合征(henophagocyticsyndromeHPS)是肌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疾病,临床多脏器受累及实验室相关项目异常,骨髓出现数量不等的噬血组织细胞为显著特点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易误诊和延误治疗,现将本组8例患者诊断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4.
烧伤患者感染问题是临床治疗过程中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烧伤感染的85.85%是医院感染。而静脉导管感染一直属较严重的院内感染,特别是对于重度烧伤患者更易发生。笔者对我院烧伤科1997年1月至今静脉导管感染的病原菌进行调查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
背景:亲体供肝移植后由于止血和凝血指标的异常可出现出血及血栓等严重并发症,但其具体变化规律如何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亲体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止血与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抽取44例亲体肝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1~7 d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浆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抗凝血酶活性、纤溶酶原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动态变化.以32名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与结论:移植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p<0.01),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抗凝血酶活性、纤溶酶原活性降低(P<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升高(P<0.01);移植后1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含量、抗凝血酶活性逐渐恢复正常,纤溶酶原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仍异常于正常值(p<0.01).结果提示亲体肝移植后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的恢复是相对较快的,而纤溶因子的恢复则较为迟缓,纤溶功能亢进,是肝脏移植严重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移植后凝血与止血功能的监测,是预防出血和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6.
目的检测126株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mecA、mecI和mecR1基因分布与变异。方法采用多重PCR的方法,使用11条特异性的引物,分别检测mecA、mecI和mecR1基因最易发生突变的位点。结果126株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检测到mecA基因,阳性率100.0%,3株发现在与引物P1退火的区域发生突变,2株在mecA基因的内切酶ClaI区域发生变异,39株未发现在mecI和mecR1基因内发生突变,42株发现在mecR1基因的跨膜区(PB domain)发生突变,mecR1基因青霉素结合区发生突变18株,27株发生mecI基因的缺失,9株同时发生mecI和mecR1基因缺失。结论研究结果表明,mecA基因在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比较稳定,较少发生突变,mecI和mecR1基因容易发生缺失,检测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mecA、mecI和mecR1基因的分布和变异对于正确分析和解释耐药性的结果、追踪耐药菌株来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动态观察原位肝移植(OLT)术前、后 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41例终末期肝病患者OLT术前和术后1~7 d的凝血酶原(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T T)、抗凝血酶(AT-Ⅲ).结果 肝移植患者普遍术前凝血机制差,术后1~3 d ,PT、APTT延长,Fbg、ATⅢ减低,3 d后凝血功能逐渐恢复.各种术后并发症可影响凝血功能恢复,尤其是出血或血栓发生.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恢复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术前仔细评估肝脏凝血功能并进行纠正,术中肝动脉重建的外科技术 ,术后根据病情调整凝血紊乱,积极防止血栓和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8.
在过去的20年中,维生素K拮抗药( vitamin K antagonist,VKA)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加,从1993年到2008年增加了300%。 VKA能够降低房颤及使用人工心脏瓣膜患者的卒中风险、预防复发性静脉血栓的发生、治疗遗传性凝血障碍[1]。大量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常用的VKA华法林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每年有1%~3%应用华法林的高危患者发生致命性出血[2]。国际标准化比值(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s,INR)大于4将增加颅内出血(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 ICH )的绝对风险。 ICH发生后最初20 h内INR持续升高将增加血肿扩大的风险,血肿扩大是导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  相似文献   
29.
背景:晚期肝病及肝移植后造血系统受累相关报道较少见。目的:通过对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骨髓细胞学的观察,探讨移植前造血功能的改变及移植后多种并发症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实施原位肝移植患者,因与血液系统疾病相关,需行骨髓细胞学检查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其中移植前2例,移植后18例。结果与结论:原位肝移植患者移植前容易出现骨髓细胞学改变为脾功能亢进、大红细胞性贫血,移植后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浆细胞白血病、反应性粒细胞增高、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嗜血细胞综合征、粒细胞缺乏症、急性造血细胞停滞、转移癌、反应性血小板增高。说明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监测肝移植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对骨髓造血功的影响,特别对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实施及时抢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