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7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2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均按低温治疗方案实施。按发病6个月结局以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生存组(14例)和死亡组(8例),预后良好组(mRS 0~4分,11例)和预后不良组(mRS 5~6分,11例),分析低温治疗期间患者生理学指标异常变化、系统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22例患者低温期间全部出现生理学指标异常变化,生存组生理学指标异常率与死亡组比较,除心率减慢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生理学指标异常率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生理学指标异常变化率最高的是凝血功能(20例,90.9%),其他依次为心血管功能(18例,81.8%)、肝功能(17例,77.3%)、消化功能(7例,31.8%)、肾功能(6例,27.3%)和造血功能(3例,13.6%)。肌酸激酶增高13例,占59.1%。③生存组各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各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除低钙血症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消化系统(21例,95.5%)、代谢系统(21例,95.5%)和血清电解质(21例,95.5%)并发症,其他依次为循环系统(16例,72.7%)和呼吸系统(6例,27.3%)并发症。⑤3例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经药物治疗恢复正常。无一例死于并发症。结论血管内低温治疗可伴有较多生理学指标异常变化和系统并发症,但多不严重,经严密监测和妥善处理,可逐渐得以恢复,并不影响患者预后。严密的监测方案和严谨的处理预案均可为血管内低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2.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区域大面积脑梗死通常在发病2~5 d出现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中线脑组织移位致脑疝形成,称为恶性脑梗死(malignant MCA infarction,mMCAI),经内科保守治疗其病死率仍高达80%,存活患者也遗留有重度残疾[1].故早期预测mMCAI为手术等干预措施提供依据至关重要.国内研究表明脑电图RAWOD模式可预测mMCAI[2],国外研究认为脑梗死体积是预测mMCAI的较好指标[3],然而其准确性尚有待提高,且反复的影像学检查不适合重症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53.
脑电图反应性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的预测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应用床边动态脑电图观察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脑电图反应性 ,建立一种评价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损伤程度及预测预后的新方法。方法 选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8分或格拉斯哥 匹斯堡昏迷评分(GCS P) <2 7分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 ,床边记录动态脑电图 ,判定刺激后脑电图 (EEG)反应性 ,同时记录GCS和GCS P。结果 双盲法判定EEG反应性的相符性 ,Kappa值 0 .82 3,GCS P评分与EEG反应性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EEG反应性生存预测准确率 88.89% ,死亡预测准确率 72 .73%。GCS P评分生存预测准确率 6 6 .6 7% ,死亡预测准确率 72 .73%。EEG反应性和GCS P评分联合预测比单纯EEG反应性预测准确率没有明显提高。结论 EEG反应性判定标准临床可行。EEG反应性是急性重症脑血管病预后非常好的客观预测指标。EEG反应性预测准确率明显高于GCS P评分 ,尤其是生存预测准确率。EEG反应性需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54.
体感诱发电位对脑功能损伤的评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运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评价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测预后,比较SEP与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脑功能损伤评估的准确性。方法对66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SEP动态监测,根据Judson分级标准进行SEP评价。分为重症组和非重症组各33例。结果SEP分级和GCS均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SEP级别越高,GCS评分越低,预后越差。经logistic回归分析,SEP分级预测准确率高于GCS。结论分级量化的SEP较临床观察指标敏感、特异,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55.
血管再通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前几个小时的目标治疗,是神经保护(neuroprotection)的重要开端,使脑组织功能最大可能恢复的一系列治疗(medical management),即神经保护的最终目标治疗还远远没有结束。几十年来,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研究持续不断,虽然结果并不尽人意,甚至陷入种种困惑,但毕竟获得了阳性或阴性、肯定或否定、完全或不完全的实验证据,并一步步向最终目标靠近。  相似文献   
56.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特别在患者同时伴有非风湿性心房纤颤(nonrheu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NRAF)的情况下,患者是否获益?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抗凝治疗是否可以短期内预防卒中或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临床医师迫切需要答案,以便正确指导医疗工作。  相似文献   
57.
重症脑功能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重症脑功能损伤准确、客观、可靠的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临床指标和脑电图(EEG)、脑干诱发电位(BAEP)、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经颅超声多普勒(TCD)等实验室评价指标,对21例重症脑功能损伤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重症脑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心跳骤停、急性低氧血症和低血压休克。21例患者中,评定为脑死亡者7例,全部临床评价指标和至少3项实验室评价指标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评定后1~18d心跳停止;评定为植物生存状态者7例,临床与脑电生理评定结果大致吻合,其中6例大脑半球功能受累较轻(EEG Ⅰ级),脑干功能损伤无一避免,主要表现为BAEP的Ⅴ波异常;其他7例中脑功能的临床和实验室评定结果不佳,临床死亡5例,另2例脑干和脊髓活动大多存在,EEG、BAEP和SLSEP结果较好(Ⅰ或Ⅱ级),分别于2周和3个月后意识恢复。结论 临床指标与实验室指标的结合以及实验室指标的相互补充,使脑功能判断更加客观、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58.
急性重症脑卒中早期心率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急性重症脑卒中早期心率变异 (HRV)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建立 HRV对脑功能损伤的评价标准。方法 :大脑半球部位脑卒中患者 3 5例 ,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分为急性重症组 (GCS≤ 8分17例 )和非重症组 (GCS>8分 18例 )。所有患者发病 5 d内进行 Holter连续监测。结果 :1重症组与非重症组相比 HRV明显降低 ,以反映植物神经总活性和副交感神经活性的指标突出。 2动态监测发现正常 RR间期标准差 (SDNN)≤ 60 ms、总频谱 (TF)≤ 15 0 0 ms2 / Hz、高频谱 (HF)≤ 60 0 ms2 / Hz、低频谱 (L F)≤ 10 0 0 ms2 / Hz是预测预后的界限值 ;上述指标低于界限值提示病情恶化 ,预后不良 ;高于界限值则预示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预后良好 ,其动态变化早于传统的 GCS。 3多因素 L 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 TF、HF和 GCS3个变量的 P值具有显著性差异 ,预后良好的预测准确率为 82 .14 % ,预后不良的预测准确率为 88.89%。结论 :重症脑卒中患者反映植物神经总活性和副交感神经活性的 HRV指标明显降低 ,HRV是预测急性重症脑卒中预后的一个独立、敏感、定量的指标。动态监测 HRV可判断脑功能损伤程度 ,了解病情演变趋势 ,优于传统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9.
颅内压增高时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增高是神经科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颅内压持续超过200mmH2O(15mmHg或200kPa)即为颅内压增高或颅内高压(intracranialhypertension,ICH)。许多重症神经系统疾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其可降低脑灌注,引起不良后果,因而加强对颅内压增高的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ultrasonography,TCD)是一无创性监测工具,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无创和床旁检测等诸多优点。根据其血流速度及其频谱的变化,可对颅内压增高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估。脑血…  相似文献   
60.
采用放免方法检测了偏头痛患者发作期血浆两种内源性阿片肽类免疫活性物质水平(β-内啡肽、亮—脑啡肽),结果表明偏头痛发作期β-EP显著低下,以典型偏头痛患者为著,而L-ENK则有所增高,提示β-EP与L-ENK有可能参与偏头痛的发作。低β-EP血症应为防治偏头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