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特发性窦性组织细胞增生性巨淋巴结一例报告贾平主治医师周婕空军兰州医院首钢总医院病理科(730070)患者男性,16岁,因发现双侧腹股沟肿物一年,于1993年8月就诊。体检一般情况好,右腹股沟可触及约6×4×3cm肿块,表现尚光滑、质较硬,可轻度活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比较ET与CEF两种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130例Ⅱa-Ⅲc期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ET组(多西紫杉醇加表阿霉素)和CEF组(环磷酰胺加表阿霉素加5-Fu)化疗方案治疗。其中ET组64例,CEF组66例,化疗21天为1个周期。所有的患者均完成2—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评价疗效。结果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ORR)ET组为85.9%(57/64),CEF组为71.2%(47/66)。主要不良反应是脱发、乏力、恶心、呕吐、腹泻,两组间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ET组3度以上粒细胞缺乏、粒细胞缺乏性发热、外周性水肿、关节痛、肌痛、神经感觉异常发生率较CEF组高(P〈0.05),但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两组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的原发肿瘤均有效。ET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均高于CEF组。  相似文献   
23.
星形细胞肿瘤中的细胞凋亡及其与p53、bcl—2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星形细胞肿瘤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p53、bcl-2的关系.方法对52例星形细胞肿瘤标本分别进行HE染色,TUNEL及PCNA、p53、bc1-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PI(增殖指数)显著高于低级别肿瘤(P<0.01);高级别肿瘤和低级别肿瘤间的AI(凋亡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p53的表达高于低级别肿瘤(0.01<P<0.05);p53阴性组和p53阳性组的AI(P>0.05)和PI(P>0.05)无显著性差异.低级别肿瘤中bcl-2的表达较高级别组肿瘤高(0.01<P<0.05);bc1-2免疫组化染色表达的阳性组与阴性组的AI(P>0.05)和PI(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相比,高级别肿瘤中的细胞凋亡受到了抑制;p5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作为分析星形细胞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星形细胞肿瘤中bcl-2的过表达对细胞凋亡未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4.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全球CRF进行维持性透析人数在1990年~2000年间由42.6万增长到106.5万,这无疑导致了透析相关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国内近几年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数以每年11%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达到5.9万例,耗资约60亿元人民币/年。随着透析技术及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完善,CRF患者的生存期延长,透析人群不断增加,这一特殊人群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也日益受到重视。但在现实中,因透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患者原有的生活方式,由于躯体慢性疾病缠身、经济、就业压力及透析所需的高额费用等因素使患者身心压力过重,导致出现多种心理问题,尤其是焦虑和抑郁,  相似文献   
25.
如果说民营医院在十年前还是一种新生事物,羞羞答答的出现在人们面前,显得那么的脆弱和稚嫩,引不起人们的关注和公立医院的重视的话,那么,十年后的今年,民营医院已经聚成了一股强劲的力量,在公立医院长期把持的医疗市场这块蛋糕上狠狠地切了一大块,并在管理方法、经营机制、人才建设和硬件投入上与公立医院形成了一比高低的竞争态势。 广东省惠州市惠康医院就给我们的公立医院上了一堂深刻的课,并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这就是在当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医院应如何求生存求发  相似文献   
26.
2008~2010年本院糖尿病用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婕  李松花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97-3499
目的:分析本院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应用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本院药库的糖尿病药物实际出库量,分析各类药物的实际采购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并进行排序.结果:近3年糖尿病药物的销售金额和DDDs持续上升,特别是胰岛素用量逐年上升.结论:糖尿病药物市场巨大,运用安全、有效、方便、价格适中的药物是发展趋势.胰岛素在目前的糖尿病治疗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建立一种用新型键合纤维素手性固定相拆分氯西加酮对映异构体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使用Chiralpak IB(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正己烷-无水乙醇(90︰10),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30 nm,柱温30℃;通过对比氯西加酮和添加了苏式氯西加酮的氯西加酮色谱图,判断先流出物的构型。结果:氯西加酮对映体在新型键合直链纤维素衍生化合物手性固定相上能够完全分离,分离度为1.79;先流出物为苏式氯西加酮。结论:本方法可方便地实现氯西加酮对映体的分离。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寻丹参酮ⅡA(TanⅡA)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促凝活性(PCA)的影响.方法 将TanⅡA作用24、72、120 h的NB4细胞条件培养基(NB4-CM)或不同浓度TanⅡA与其对应的120 h NB4-CM共同作用HUVEC,并以ATRA、DMSO和RMPll640作为阳性、阴性和空白对照,收集HUVEC裂解液采用一期凝血法测定其PCA,采用改良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因子活性(TF:act).结果 ①TanⅡA作用72、120 h的NB4-CM有一定的升高内皮细胞PCA的作用,以120 hNB4-CM作用最强,作用6 h最明显,1.0 μg/mL的TanII A与0.3 μg/mL ATRA作用相当.②5.0 pg/mL的Tan ⅡA能明显降低其NB4-CM诱导的内皮细胞PCA,与0.3/μg/mL ATR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 μg/mL浓度的TanII A无此作用.③TanⅡA-120 h-NB4-CM和ATRA 120 hoNB4-CM均能升高HUVEC的TF:act,6h达峰值,且两者间无差异.TanⅡA 120 h-NB4-CM所诱导的HUVEC的TF:act 12h轻微降低,24 h回复到基础水平,而ATRA 120 h-NB4-CM所诱导的TF:act在6h达峰后,12h即明显下降,24 h亦降至基础水平.④加入1.0μg/mL TanⅡA后.内皮细胞TF活性在各时间点与未加药组无明显差异,而0.3/μg/mL ATRA在6 h可显著抑制其NB4-CM所诱导的内皮细胞TF活性升高,之后各个时间点无明显差异.结论 TanⅡ A在诱导NB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条件培养基能升高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CA和TF活性,加入适当浓度的TanⅡA可降低这种作用;这些作用与ATRA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叶酸复合物修饰β-榄香烯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制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与组织分布情况。方法脂质中加入聚乙二醇单甲醚胆固醇琥珀酸酯(CHS-PEG)和N-硬脂酰基-N′-蝶酰谷氨酰基-聚乙二醇二胺(FA-PEG-S),采用超声-挤压过滤法制备叶酸受体靶向β-榄香烯SLN制剂(FA-PEG-SLN)并加以表征。大鼠尾静脉给药,HPLC测定该制剂的药动学特征及组织分布情况,与普通β-榄香烯SLN(SLN-1)及榄香烯注射乳剂的相比较。结果静脉给药后,FA-PEG-SLN在血浆中的消除半衰期为44.0min,显著长于SLN-1和乳剂的15.6和15.4min。与SLN-1相比,FA-PEG-SLN5min时在肝肾中的药物浓度较高,在脾中稍低。30和60min时,FA-PEG-SLN组在除肺外的各组织中的β-榄香烯浓度皆显著高于SLN-1组和乳剂组。结论FA-PEG-SLN能够在血浆中较长时间循环,在主要器官中的浓度较高且消除速度较慢,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0.
周婕  张云 《中国医院管理》2012,(1):I0002-I0002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始建于1954年,地处合肥市中心,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预防、康复、急救、健康检查、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现已成为安徽省地市级医院中的领军者。医院现拥有3个综合院区,即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本部)、南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