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7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目的 探讨人类染色体末端酶(hTERC)基因在宫颈不同病变脱落细胞中的扩增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09年5月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宫颈门诊就诊的309例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按细胞学分组分为未见上皮内瘤变(NILM)72例,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71例、不除外高度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19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80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49例和鳞状细胞癌(SCC)18例;按组织学分组分为正常或慢性宫颈炎3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168例、CINⅡ/Ⅲ级84例和SCC组24例.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 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扩增.结果 在NILM、ASC-US、LSIL、ASC-H、HSIL和SCC中,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为5.56%、14.09%、15.00%、42.11%、67.35%、100%.在正常或慢性宫颈炎、CINⅠ级、CINⅡ/Ⅲ级和SCC中,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为6.06%、7.74%、54.76%、100%.随细胞学和组织学病变程度增加,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均增加(P<0.001).hTERC基因在HR-HPV阳性与阴性组中扩增率为29.08%与1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检测CINⅡ/Ⅲ级以上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4.81%、92.54%、82.35%和83.04%.结论 hTERC基因扩增与宫颈细胞学和组织学异常密切相关,且随着病变程度增加其扩增阳性率增加,可作为预测宫颈癌前病变进展的生物遗传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钠与布地奈德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比较二者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00例,随机分为A组(孟鲁司特钠口服)和B组(布地奈德雾化)各50例,监测孟鲁司特钠和布地奈德干预前后血清ECP、IL-8水平,并随访治疗后1年的复发情况。结果:A组ECP浓度从干预前(19.15±13.34)μg/L降至干预后(9.58±5.21)μg/L,B组ECP浓度从干预前(20.47±12.21)μg/L降至干预后(5.15±4.01)μg/L。干预前两组E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2,P>0.05);干预后A组ECP显著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6,P<0.01)。干预后两组IL-8均明显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t=1.479,干预后t=0.187,P均>0.05)。结论:A组治疗后患儿血清ECP下降更明显,复发率更少,说明孟鲁司特钠比布地奈德能更有效地治疗毛细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黏蛋白MUC2、MUC5AC在原发性及结肠转移性卵巢上皮间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检测MUC2、MUC5AC在41例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良性12例、交界性9例、黏液性囊腺癌20例)、18例卵巢结肠转移性黏液性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将MUC2、MUC5AC表达与临床各病理资料间的联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18例卵巢的结肠转移性黏液性囊腺癌组织中均有MUC2表达,但无MUC5AC表达;(2)MUC2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1/12)、5/9、80.0%(16/20),MUC5A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2/12)、9/9、90.0%(18/20);(3)MUC2阳性表达率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分级之间呈负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MUC5AC阳性表达率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之间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MUC2、MUC5AC黏蛋白可用于原发与卵巢结肠转移性黏液性肿瘤的诊断;随着卵巢黏液性肿瘤的发展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中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呈下调表达;MUC2的阳性表达率呈上调表达,其表达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细胞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了解我国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的自然转归情况。方法:对经病理诊断为CINⅠ的548例患者进行24~48个月的定期随访。以液基细胞学检查(LCT)联合高危型HPV检测(HC-Ⅱ)作为监测手段。对LCT≥ASCUS,高危型HPV阳性或LCT≥LSIL者,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以病理为最终诊断评价CINⅠ在6、12、24和36个月的自然转归情况。以寿命表法计算病变转归率。结果:(1)随访36个月时,累积失访率为10.22%。(2)随访36个月,CINⅠ向高级别进展者16例,病情稳定者29例,病变逆转447例。CINⅠ随访6个月时病变进展、持续存在和逆转为正常的百分率分别为0.58%、67.11%、37.39%;12个月时分别为1.15%、48.13%、55.61%;24个月时分别为2.30%,20.90%,77.28%;36个月时分别为3.07%,5.56%,85.71%。(3)高危型HPV阳性的CINⅠ患者6、12、24和36个月HPV累计自然清除率分别为52.76%、61.84%、82.64%和94.52%。结论:绝大多数CINⅠ可在36个月内自然逆转,其携带高危型HPV病毒亦可被自然清除。CINⅠ可能由高危型HPV一过性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65.
多重核酸扩增荧光检测技术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多重核酸扩增(Multiplex PCR)荧光检测技术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对深圳市30—59岁两社区人群(上梅林社区、紫薇社区)和两医院人群(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中合格妇女进行宫颈癌筛查。对每位妇女同时取3份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分别用于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高危型HPV Multiplex PCR荧光检测和细胞学检查。对两种HPV检测方法任一阳性或细胞学结果异常的妇女行阴道镜下直接活检。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Multiplex PCR荧光检测筛查宫颈癌及宫颈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CINⅡ/Ⅲ)的准确性,并与HC-Ⅱ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在1988例有效样本中,CINⅡ/Ⅲ和宫颈癌占4.0%。Multiplex PCR荧光检测和HC-Ⅱ的HPV阳性率分别为19.8%和17.8%。Multiplex PCR荧光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Yonden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83.1%、75.4%、18.3%和99.6%,HC-Ⅱ的以上各指标分别为97.4%、85.5%、82.9%、21.5%和99.9%。两种方法的一致率为87.8%,Kappa值为0.60。两种检测方法测定的HPV病毒载量均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P〈0.0001)。[结论]高危型HPV Multiplex PCR荧光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与HC-Ⅱ相比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子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PV)载量和人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的表达与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之间的关系。方法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子宫颈癌早诊早治中心诊断CINⅠ、CINⅡ/Ⅲ及浸润癌的患者分别为105例、59例、10例,并以51例非CIN(病理正常或炎症)者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取宫颈脱落细胞行HC-Ⅱ法高危型HPV(HR-HPV)和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hTERC基因检测。结果 (1)根据组织学结果分为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各组HPV的阳性率分别为58.82%、67.62%、98.31%和10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病毒载量均值分别为135.67、345.04、535.08和612.62,CINⅡ/Ⅲ和浸润癌组的HPV病毒载量均值高于非CIN组(P〈0.05)。随着病变程度加重,HPV阳性率和病毒载量均增加。(2)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hTERC扩增率分别为3.92%、5.71%、57.63%和90.00%,各组间hTERC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在CINⅡ/Ⅲ及浸润癌组hTERC扩增率显著增高,为非CIN和CINⅠ的10~15倍。各组hTERC扩增均数分别为6.50、9.00、17.81、36.50,扩增均数随病变加重明显升高,CINⅠ与非CI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Ⅱ/Ⅲ及浸润癌组hTERC扩增均数为非CIN和CINⅠ的2~4倍。(3)hTERC扩增在HPV阳性与阴性组分别为28.99%与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CIN组51例中,不伴有HPV感染的21例无hTERC扩增;CINⅠ与CINⅡ/Ⅲ组不伴HPV感染者各仅有1例hTERC扩增。结论 HPV载量和hTERC扩增均与CIN病变程度密切相关;hTERC扩增主要发生在HPV阳性病例,且与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更为密切,有望作为早期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医院内感染的诱发因素及其预防和控制;方法:1996-1998年间60岁以上1848例老年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病例的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848例老年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病例192例,感染率为10.39%,比全院总感染率7.9%明显增高,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老年患者院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为常见,其次为泌尿道,而且感染率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对常见的分离菌做药敏试验,普遍耐药。结论:对老年住院患者,医院应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入院后应及时诊断,抓紧治疗,避免减少侵袭性治疗与重复操作,尽可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究人类乳头瘤病毒18(human papillomavirus 18,HPV18)在不同病理类型宫颈癌中微小核糖核酸(miRNA)表达差异。 方法选取30例HPV18阳性宫颈腺癌患者为A组,30例HPV18阳性宫颈鳞癌患者为B组,15例宫颈正常者为C组。验证A组与B组的病灶组织差异表达miRNA,比较三组的差异表达miRNA及靶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比较A组中不同年龄、分期、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者的表达情况。 结果A组与B组的差异表达miRNA为miR-34、miR-19,A组的miR-19及存活素(survivin)表达显著高于B组,miR-34及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表达显著低于B组,且A组与B组miR-19和survivin高于C组,miR-34和PTEN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不同年龄者的上述指标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期、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者的上述指标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iR-19、miR-34、survivin及PTEN在HPV18阳性在不同病理类型宫颈癌中的表达差异显著,且不同分期、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者的表达情况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妇科围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 970例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科术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与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 1 970例手术患者中,发病患者13例,发病率为0.7%。其中,恶性肿瘤患者发病11例,占84.6%。单因素分析中,患者年龄、糖尿病、恶性肿瘤、肿瘤期别、深间质浸润、分化程度、肿瘤转移、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与患者静脉血栓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中,恶性肿瘤晚期、低分化是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及糖尿病史、恶性肿瘤、手术情况与围术期静脉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肿瘤分期及分化程度可能是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0.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用薄层液基细胞涂片法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对细胞学异常患者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检测高危型HPV DNA。 HPVDNA检测阳性和细胞学检测结果为非典型鳞状细胞或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ISL)以上患者,均行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结果HPV DNA检出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呈上升趋势。非典型鳞状细胞者中HPV检测阳性为31.4%,HPV阳性的非典型鳞状细胞患者中51.1%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或更严重病变。结论HPV 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可作为细胞学的辅助手段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细胞学结果为轻度异常患者不必要的阴道镜检查。高危型HPV检测可指导早期HPV感染者的治疗及用于惠者的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