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2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改善钛基β-PbO2电极的性能,以含SnCl4和SbCl3的异丙醇–浓盐酸混合液为原料,采用热沉积法制备了SnO2–Sb2O3底层,再采用电沉积方法在由PbO和NaOH组成的电解液中制备了α-PbO2中间层。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考察了SnO2–Sb2O3底层的形貌与结构,并研究了电沉积时的电流密度、温度和时间对α-PbO2中间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nO2–Sb2O3底层主要由SnO2晶体组成,其表面呈干裂泥土状。在电沉积α-PbO2中间层时,电流密度不宜大于3mA/cm2,温度宜为40~60°C,时间应控制在1.0h左右。  相似文献   
42.
为获得在低温(10℃)条件下能高效降解苯胺的细菌,选取某化工厂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污泥,通过驯化、分离、纯化,筛选出5株在低温条件下能高效地降解苯胺的菌种A1、A4、A7、A9、A14,采用16S rDNA测序与传统生理生化实验方法相结合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理学特征和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菌株A1,A4,A7,A9,A14在培养84h时,苯胺降解率分别为87.5%,82.9%,100%,91.5%和82.8%,当培养时间至96h时,5株菌的苯胺降解率均达到100%.其最适生长温度是15℃,在5~35℃的温度范围内均可以生长.最适pH为7.0.经鉴定A4、A9属于Delftia.sp,A7属于Acinetobacter.sp,A1、A14属于Pseudomonas.sp.保藏并深入研究这些低温苯胺高效降解微生物,可为苯胺类废水的工业化处理提供微生物资源,并且为提高污水净化效能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3.
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屠宰废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屠宰废水首先经过栅网去除粗大颗粒状悬浮物并静沉除油,然后经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处理进一步去除有机物,最后过滤去除色主和微细悬浮固体。结果表明,各污染指标的去除率CODcr为97%,BOD5为99%,TKN为92%,油脂为82%,最后出水水质满足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4.
高效破乳菌的破乳效能及活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ween 60、Span 60和航空煤油制备稳定的O/W型乳状液作为模型乳状液,将从大庆油田受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芽孢杆菌属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XH-1制成XH-1菌全培养液用于该模型乳状液的破乳,考察培养条件和破乳实验条件对XH-1菌破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目前现场常用化学破乳剂相比,XH-1菌全培养液具有优良的破乳性能,其对O/W型乳状液破乳24h的破乳率可达85%以上。XH-1菌具有较强的传代稳定性;其最佳培养及破乳条件:以葡萄糖和液体石蜡的混合物为碳源、pH值6. 5、摇床转数140~160 r/min。 XH-1菌的破乳活性成分耐低温不耐高温,超声波破碎处理对其破乳活性影响不大,经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尿素处理后其基本失活。显微观察及实验分析表明,XH-1菌主要破乳活性成分为胞外分泌的蛋白物质。  相似文献   
45.
高效产酸发酵反应器处理医药原料废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高效产酸发酵反应器作为高浓度医药原料废水的二段厌氧生物处理的产酸装置,通过中试研究获得了反应器运行过程的COD容积负荷,水力停留时间、进水COD浓度,搅拌速度等参数及与COD去除率的关系,为实际工程设计及运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6.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与化学絮凝剂的复配及其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靳慧霞  马放  孟路  杨基先 《化工进展》2006,25(1):105-109
通过实验考察F2–F6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分别与无机絮凝剂氯化铝、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有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复配使用处理泥浆废水絮凝条件和絮凝效果,并对水源水和工业废水中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F2–F6微生物絮凝剂与化学絮凝剂配合使用不仅获得了更好的净化效果,而且可大大降低絮凝剂的总投加量。  相似文献   
47.
阿特拉津降解菌Pseudomonas sp. ZXY-1的分离鉴定及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化微生物修复技术在阿特拉津降解中的应用,从受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高效阿特拉津降解菌株ZXY-1.经鉴定(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序列分析)ZXY-1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研究表明,ZXY-1在11 h内可完全降解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阿特拉津,降解效率为9.09 mg/(L·h).同时,实验得到ZXY-1的最适生长条件分别为温度30℃、pH 8.0、摇床转速150 r/min、接种量3%.在最适生长条件下,阿特拉津初始质量浓度20~80 mg/L内,菌株ZXY-1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100~250 mg/L内,菌株ZXY-1的降解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随着初始阿特拉津质量浓度的升高,菌株ZXY-1的生长受到抑制作用,在降解过程中菌株细胞的生长符合Haldane生长抑制模型,其相关动力学参数为μ_(max)=0.696 h~(-1),K_s=98.55 mg/L,K_i=142.6 mg/L.本研究菌株可为含有阿特拉津工农业废水的生物修复提供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48.
以玉米秸秆为廉价基质,可以有效降低生物絮凝剂合成成本.用1.7%的稀硫酸水解玉米秸秆,获得含有戊糖木糖、己糖葡萄糖的水解液,戊糖很难被微生物代谢.获得能同步代谢戊糖、己糖的产絮菌,是玉米秸秆高效转化为生物絮凝剂的关键.本研究以玉米秸秆水解液为基质选育出产絮菌W4,探讨该菌株同步代谢戊糖、己糖的能力.结果显示,菌株W4经16S r DNA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s subtilis,其代谢葡萄糖速率(0.27 g·L-1·h-1)大于代谢木糖速率(0.14 g·L-1·h-1),表明菌株W4能够同步代谢木糖、葡萄糖.菌株W4在木糖和葡萄糖培养基中合成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率分别为96%和97%.经红外光谱分析W4生物絮凝剂的主要成分为多糖和蛋白.  相似文献   
49.
秸秆能源化工程原料运输半径经济和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区域特点和工程类型提出秸秆能源化工程原料运输半径,对推进工程的应用、原料稳定供应、提高经济收益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秸秆能源化工程原料运输半径为核心,提出秸秆能源转化密度、工程经济和环境效益评价模型,评价指标包括单位经济效益、温室气体和PM2.5减排潜能.对哈尔滨地区发展秸秆能源化工程的运输半径进行了经济和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是黑龙江省发展秸秆能源化工程的优势区域,在发展秸秆沼气、乙醇、热电联产和成型燃料工程时,经济效益最优原料运输半径分别为37、35、22和4 km;此时,4类能源化工程的环境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秸秆沼气、乙醇、热电联产和成型燃料工程.  相似文献   
50.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 BAC ) has been developed on the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by immobilization of selected and acclimated species of bacteria to treat the micro-polluted water. The BAC removal efficiencies for nitrobenzene, permanganate index, turbidity and ammonia were investigated. Effects of shock loading and 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 on BAC were studied. Backwashing and its intensity of BAC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C took short time to start up and recover to the normal condition after shock loading. The shock loading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BAC was not completely inhibited even at high concentration of nitrobenzene. Backwashing performed once every 10 -20 d, or an average of 15 d. Backwashing intensity was 12 - 14 L/( s · m^2 ) with air and 3 - 4 L/( s· m^2 ) with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