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3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将白腐菌吸附固定在改性的植物材料葵花盘、葵花秸秆上,对酸性黑ATT进行脱色,对比筛选较优载体。分别考察载体、温度、摇床转速、初始pH、浓度等因素对酸性黑ATT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葵花秸秆固定化白腐菌对酸性黑ATT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在pH为5.0、22℃、150 r/min、100 mg/L的最适条件下,25 h脱色率可达94.41%,连续脱色5次后脱色率仍能保持在89%以上。  相似文献   
12.
电厂中水回用工程的设计与运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集成膜系统(连续超滤/反渗透)处理陕西某电厂废水,以微涡絮凝、纤维过滤和连续超滤作为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并采用将纤维过滤出水与反渗透出水混合的混水方案,出水作为补给水供给电厂循环冷却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设计合理,出水各项指标均能满足回用要求;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对类似中水回用工程的设计与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缺氧/好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含有己内酰胺、氨氮等污染物质的化纤废水,设计处理能力为300 m3/d,连续运行90 d,其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污染物浓度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对COD、氨氮和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89%和87%,去除率相对稳定,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12/356—2008)中的三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4.
过量的氟摄入会危害人体健康,在饮用高含氟地下水的农村地区较为常见.介绍了采用混凝/微滤法处理含氟地下水的工程设计与运行情况,该工程处理能力为150m3/d.当向原水中投加适宜剂量的硫酸铝时,出水氟化物浓度可降至1.0mg/L以下,其他主要指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整个工艺流程简单可靠,运行费用约为1.01元/m3,可为模块化膜除氟工艺和装置的推广提供设计、运营等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固定化丙酸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丙酸菌固定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固定于海藻酸钠、琼脂、卡拉胶3种载体上的丙酸菌的分批发酵的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包埋丙酸菌活性最高。在文中实验条件下,用于固定化的最适海藻酸钠的浓度为4 %。固定化颗粒的直径大小,固定化细胞的质量与发酵液体积比等对产酸速率都有影响。4℃储存4 5d的固定化细胞,其发酵产丙酸活性经4批实验后仍与储存前基本相同。在最适条件下,连续13批次的发酵实验表明,固定化细胞稳定,凝胶颗粒强度无变化,适于连续化生产。与游离丙酸菌比较,固定化细胞的丙酸生成速度加快,丙酸产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近年微滤技术在饮用水和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微滤膜孔径相对较大,在采用单纯微滤膜过滤时,往往处理效果欠佳.组合微滤则能较好地克服这一缺点,通过沉淀、吸附、混凝以及微生物技术与微滤技术的组合,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针对性强,适用范围广,且灵活可靠,是微滤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高温菌及其在有机废液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食品工业和农业排放的有机废液,未经处理或很少处理就被排放到河流中或环境中,其污染给人造成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危害.与传统的处理高浓度废水工艺相比,利用高温菌进行的好氧处理系统具有一系列优点:(1)具有更快的生物降解速率,高温下微生物具有更高的活性,代谢速度更快;(2)更高的废水处理效率;(3)残留生物固形物浓度很低;(4)能有效地杀灭病原菌.但是由于高温改变了水体的生理生化性质,使得处理过程更为复杂.阐述了高温菌和高温菌耐热机制,以及在高温环境下处理有机废液的优缺点和动力学方程,列举了部分高温废液处理的实例,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固定化丙酸菌发酵底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底物葡萄糖,乳酸,葡萄糖和乳酸的混合物对固定化丙酸菌发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底物其最适浓度为40g/L,丙酸产量达0.32g/L;以乳酸为底物其最适浓度为40g/L丙酸产量达0.22g/L;以葡萄糖和乳酸为混合底物的最适浓度为葡萄糖10g/L 乳酸40g/L,丙酸产量为0.48g/L;混合底物比单一底物更有利于丙酸的生产。  相似文献   
19.
共轭亚油酸(CLA)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被发现具有许多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脂肪酸,且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活性CLA的微生物转化法生产CLA及CLA的分析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中各种含氮组分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腐乳和豆豉是中国的传统发酵豆制品,它们都是大豆经微生物发酵酿制的产品。大豆蛋白经微生物作用后短肽的含量增多,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风味和质构。对天津市售的腐乳及豆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经微生物发酵后,水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了3~6倍,低分子与中分子肽的含量提高了3~8倍、α-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提高了100倍之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