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9篇
工业技术   150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1.
曲线桥梁在多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晓安  周锡元 《特种结构》2005,22(1):56-59,88
由于曲线桥梁具有由其平面不规则性导致的弯扭组合效应,地震分量的输入角度对最大反应有较大影响.本文研究了多向地震作用下曲线桥梁的地震反应,系统分析和对比了多种计算方法.通过对CQC3方法和SRSS3方法进行推导,界定了SRSS3方法,并指出了该方法的缺陷和适用范围,同时对两种国内外抗震规范采用的简化计算方法的原理和参数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中用多种方法计算了曲线桥梁在相应于实际地震反应谱的结构反应,并与采用地震记录进行的时程分析作了对比.文中的计算结果不仅验证了CQC3方法的正确性同时文中也分析了SRSS3的局限性,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未来的桥梁抗震规范中可以在最不利的地震作用输入角度下采用比较准确的CQC3方法计算多向地震反应的设计值.不过为方便起见也可采用SRSS方法和百分比方法的保守值作为多向地震作用下的设计值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2.
采用MR阻尼器和改进的实时控制程序进行了振动台半主动控制试验。通过与基础固定、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对比,验证了该MR阻尼器在瞬时最优、模糊逻辑控制、位移限值控制算法以及零场控制和满场控制的效果,显示了相对于一般基础隔震的优越性。试验结果表明:智能隔震系统不仅能够大幅度减小隔震层的水平位移,有效地保护隔震层和隔震支座,上部结构层间位移反应和加速度反应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采用MR阻尼器的智能隔震系统能够有效地改善隔震结构的性能,大大提高隔震建筑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93.
中国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和实践六十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回顾了60年来建筑结构抗震在我国的研究进展和设计规范的变革,介绍了抗震设防的基本目标和发展趋势,约束砌体结构和组合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隔震减震抗震技术和非结构构件抗震措施的研究与应用情况。根据60多年来的研究和最近的震害经验指出,在满足现行抗震规范基本要求的条件下,只要采取适当的抗震构造措施,许多常用的结构形式都能经受罕遇地震时强烈的地面震动,避免严重的破坏。为了使结构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还可以结合性能设计方法采用隔震减震技术。  相似文献   
94.
天津津塔施工时变过程应力监测及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津津塔上布置远程实时在线施工监测系统,以检验施工过程的安全及结构施工完成后的状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用ANSYS的单元生死技术对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慢性时变应力状态进行施工模拟,通过和监测结果进行对比,为结构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并根据分析和监测结果指出进行施工预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5.
竖向刚度对FPS滑移摩擦摆系统隔震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体动力学理论相对动能定理推求了FPS滑移式摩擦摆隔震系统动力反应分析计算公式,并考虑了竖向弹性振动的影响。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FPS滑移摩擦摆具有隔震系统所必需的特性。较长的自振周期使其具有必要的隔震能力;依靠重力可以使结构复位。依靠滑块与滑道接触面的滑动摩擦阻力可以消耗传入结构的能量。适当地选取滑道半径与滚动摩擦系数值,隔震效率可达90%左右。当滑道半径为2m~3m、滑动摩擦系数为0.01左右时,隔震系统具有较好的消能效果与复位能力。在通常实用的滑动摩擦系数范围内,当竖向层间刚度系数为水平层间刚度系数的10倍以上时,可以不考虑竖向振动对水平方向隔震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并联和串联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以一座典型的砌体房屋为例,探讨了并联和串联的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的基本特征。对并联体系文中给出了参数搭配和优化设计的原则;对串联体系则比较了二种计算模型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文中提供的结果可应用于砌体结构隔震体系的选用和地震反应的估算。  相似文献   
97.
古建筑榫卯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保护古建筑,采用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方法,基于故宫太和殿某开间梁柱尺寸,制作了1∶8的缩尺比例的4梁4柱模型,考虑榫卯节点形式为燕尾榫,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古建筑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通过试验,获得了榫卯节点的M-θ滞回曲线,分析了节点的骨架曲线、耗能能力、刚度退化及延性性能,归纳了节点恢复力拟合曲线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古建筑榫卯节点的M-θ滞回曲线以Z形为主,具有明显的捏拢特性;随着节点转角增大,其骨架曲线趋于平缓,体现了良好延性;节点承载力较小,耗能能力及刚度随着转角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98.
前言反应谱作为抗震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已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所熟悉和掌握。反应谱的基本概念,早在三十年代就由美国Biot提出,但由于当时缺乏强震观测资料,未能得到实际的应用。到五十年代,美国Housner根据已获得的4个典型强震加速度记录,首先提出用于抗震设计的标准反应谱。  相似文献   
99.
组合式碟形弹簧竖向隔震支座的设计与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组合式碟形弹簧竖向隔震支座(DSB),研究了DSB的总负荷、总竖向刚度、总变形和总高度的计算方法.为研究DSB的竖向隔震效果,按此方法制作了一个承载力为5 t的DSB,并进行了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DSB的设计方法是合理且可行的,其具有高承载力、变刚度及高阻尼的特性,可以用于建筑结构竖向隔震.  相似文献   
100.
中国古建筑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故宫英华殿为例,引入了反应中国古代木结构榫卯连接的半刚性单元,并将斗简化为三向减震弹簧,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通过动力分析,得到了英华殿的前10阶自振周期及振型;通过输入三向天津波进行地震时程响应分析,得到了英华殿跨中部位屋顶节点、柱顶节点及柱根单元的地震响应曲线,并对比分析了榫卯连接、斗及侧脚等构造对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英华殿的基频较低,在x向振动以第一振型为主,在y向振动以第二振型为主,在地震作用下屋顶的加速度响应要小于柱顶,榫卯连接、斗及侧脚等构造措施均有利于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